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方水土,一方诗人”(黄海凤诗歌作品研讨会的发言稿)

(2011-09-26 00:24:40)
标签:

李衔夏

诗歌

研讨会

黄海凤

清远

发言稿

一方诗人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一方水土,一方诗人

                                                  ——黄海凤诗歌作品研讨会之李衔夏讲稿

   

    大家好!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海天一色”具体是什么颜色呢?

    其实答案就在我们今天研讨会主角的名字那里。“海”就是大海,“凤”是飞翔在天空的,黄海凤,海天一色就是黄色。黄老师最新诗集《在明亮的疼痛中逃离》其实也由来于她的名字。黄色是明亮的颜色,大海是沉重的忧郁和疼痛,凤凰是一种飞翔的逃离。从这个诗集标题的选取,可以看到黄老师作为一个写诗逾三十年的诗人应有的隐喻和诗意的素质。

    认识黄老师是在网络的博客。我多年客居异乡,也爱诗、写诗多年,某日突发奇想,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家乡清远的诗人们的博客,其中就有黄老师,她的网名叫“宁湘儿”。我后来知道这个名字缘于她祖籍湖南(湘),出生于浙江宁波。黄老师的博客头像是她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她一脸青春稚气,带着腼腆的微笑。今天是我第一次见到黄老师,她给我的第一眼印象就跟马忠大哥写的序所说的“春风般的微笑”一样。黄老师的热情、乐观、笑靥如花是真实的,因为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

    刚才许多老师都提到了,黄老师七本诗集超过三十年诗龄的诗作,一以贯之带着同样的风格和感觉:阳光、轻盈、柔美、不染纤尘、透着温暖……我想这是跟她自身真实的性格息息相关的。许多老师批评道,这是黄老师必须突破的一个重要的点,应该更多一点疼痛,更多一点撕裂与震撼。我倒是持保留意见。

    写诗就是写内心真实的感觉,写灵魂深处的召唤,写人性的光辉。写诗绝不止一条路,绝非只有疼痛、撕裂方才为诗。黄老师本身性格就是春风拂柔、阳光清澈的,轻盈和跳跃就是她生命和诗歌的主题,没必要为了写诗而写诗。“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诗”。真实的不一定都是诗,但虚假的一定不是诗。

    黄老师诗中向往山水,向往草木花香,向往鸟语虫鸣,她的轻,她飞翔的语言,与培育她的土地也是密切相关的。黄老师1989年调入清远市工作,至今已逾二十年。清远的青葱、清远的润沛,早已滋养着这位诗人内心恬淡的生长。“清远”这个名字本身就能让这方水土的人民变得淡雅、晴朗、与世无争。我记得自己学诗之初,曾为席慕蓉的一句诗深深痴迷:“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诗中的“清远”并非指我的故乡,而是一种香清溢远、清静辽远的感觉。可以说,清远这个名字同样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心灵的成长。另外,还有一个词语不得不提:“飞霞”。飞霞山是清远的一处名胜,古称道家七十二福地之第十九福地。“飞霞”还是一本杂志的名字,而黄老师在这个杂志社里工作了二十年,一直做到如今的主编。这个名字对她的影响应该也是很大的。“凤”在天际的景象不就是一道飞翔的霞彩吗?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黄老师全部诗作的风格特征,没有比“飞霞”二字更恰切的了。

    刚才桂汉标老师说道“黄海凤三十年的诗作我基本都读过了,没有一首诗可以让我记住”。由此提出让黄老师进一步寻求突破,这是桂老师作为五月诗社社长和黄老师的师长、兄长爱之深、责之切的建议。而我却有不同的想法:诗心灵重于诗语言、诗内容。我曾经说过:一流诗人的创作理想不会停留在某一两首诗的成败之间。诗人一生的作品合起来才是一首真正的“诗”。博尔赫斯说自己的诗歌成就比小说还要高,而人们很难从他全部诗作中找到一两首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诗(排除那些所谓的故意拔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博尔赫斯看来,谈论他某一两首诗的艺术是幼稚的行为。他老人家还有一句名言:“只有二流诗人,才只写好诗”。黄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诗歌风格可以两看:可以说是毫无进步,也可以说在这一意义上她已经具备了一流诗人的特质。她一生的作品就是一首完整、系统、风格如一的长诗。

    只有写给自己的诗,才是最真实的诗;能表达自己、感动自己的诗,必定也能感动那些相似的人。比如卡夫卡,生前极少发表,死前嘱托朋友把自己的文稿全部烧掉,他的写作完全是抒发自己的、无任何功利的。他的朋友没有烧掉,还努力寻求出版,卡夫卡得以横空出世,成为世界文坛作家中的作家,改变了世界文学的走向。

    桂老师说的“没有一首诗可以让我记住”,还触发我的一个思考,有位诗人说过:一百年后,这个时代能被人们记住的诗歌不超过十首。我觉得十首已经多了。元朝被人们记住的诗词只有两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明朝被人们记住的只有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朝二百六十年,没有一首诗可以让人们记住。用能否让人产生深刻印象和记忆来衡量一首诗的好坏,未免要求太高,许多当世一线诗人也未必能做到。

    上午初见黄老师,她在送我诗集时曾自谦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写诗都太幼稚了,不及你们年轻一代啊,你们读得多,接触得广,诗风也成熟。”我是这么看的,时代的局限不足以掩盖作品的光辉。比如我们现在去读19世纪以前的诗歌和小说,都会觉得很老旧。这是因为20世纪文学进步太大。但是,那些“老旧”的作品,只要细心、耐心去读,可以发现,里面的光辉是普世的、是穿越时代的。我一直认为,风格并非是最重要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好比攀登山峰,只看你能攀爬到什么高度,而不在乎你选取的是哪条山径。不然,我们如今的创作还有什么意义,在某个时代里再前卫的作品也有被时代淘汰的机会。

    读完黄老师这越来越厚重、越来越精美的七本诗集,可以感觉到诗歌的外表可能变化不大,但是内质却在慢慢成熟,跟一个女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紧紧结合。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最新这本《在明亮的疼痛中逃离》,相较于前六本,这本诗集里的诗更丰腴了。显然这是黄老师上网发诗、读诗所产生的变化。网络读诗学诗的便利、广阔、多元,可以说对当今诗坛影响甚重。这也在黄老师身上发生了化学变化。诗集中我最喜欢的当数开卷第一首:《绽放的女人》。这本诗集中的黄老师,就是一朵绽放、丰美、芳香四溢的女人花。

    在一个方向上深挖,不断进步,不断提升,将是最容易抵达成熟的方式。好比挖井,这里挖一下,那里挖一下,很难挖出水来,必须看准一个点,坚持用力才能泉涌如注。

    这是一种守拙的渐进,一种坚守的海阔天空。

    参加这次研讨会,大家都持一种批评的态度。对于后生一辈的我来说,学习和思考才是我今天的主题。通过捧读黄老师的诗集和聆听研讨会各位前辈的发言,之前一直困扰我的两个问题终于有所眉目了。

    第一,诗歌黯淡的时代,如何让人们重拾诗歌阅读,使诗歌的光芒重燃?

    第二,地方诗人的写作意义何在?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有这样一个发现。人们对诗歌的阅读和肯定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仿佛只谈论、只认可像顾城、海子、于坚、韩东、西川、王小妮、舒婷、翟永明、欧阳江河等这一批诗人。不可否认,他们是优秀的诗人。但优秀的诗人绝不仅仅只有八十年代的他们。当今诗坛尤其是网络诗歌出现后已经产生巨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诗人们都吸取了八十年代诗人们的艺术养分,孕育出新鲜的芳香。能预见,未来的发展会更好。而人们的阅读却无法跟进,没有读者群体的基础支撑,诗歌发展会受到极大的制约。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诗歌里所写的内容一直远离人们的生活。“与我无关,缘何读之”。

    当我翻阅黄老师第六本诗集《聆听清远》时,每一首诗的题目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几乎都与清远的地方名、建筑名有关。那些我平常散步、坐车无数遍经过的地方被写成一首首轻快、愉悦、灿烂的诗歌,多么熟悉啊!这些都是紧紧贴着我生命的作品啊!这让我想起到场的杨克老师的代表作:《天河城广场》,我这些年居住在广州,无数次经过天河城广场,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多么感触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诗人,反之,能写好一方水土的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诗人。刚才杨克老师也说到,到某个地方采风时为这个地方写一首诗是何等困难。为什么难?是因为杨克老师只在这个地方小住过几天。只有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诗人所写的这方水土的诗歌才能感染、感动这方水土的人民。

    这就是第二个疑问的答案。

    同时也是第一个疑问的破解突破口。地方诗人写地方生活,才能提高这个地方的人民的诗歌阅读普及率。地方诗人写地方生活,也可以不细小,也可以很辽阔。比如雷平阳写云南,哨兵写洪湖,福克纳写那个邮票大小的南方小镇,只要能在地方个性上挖掘出共性的光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诗歌就可以宽广如大海。

    上面就是我想谈的一些小小心得,在《聆听清远》里我看到黄老师几年前写今天这个会场(清远市国际会展中心)的一首诗,觉得很应今天的景。作为诗歌研讨会,怎么能少了主角的诗歌朗诵呢!在讲话的结尾,我想请黄老师为我们大家朗诵一下她自己的这首诗,请大家鼓掌欢迎……

 

(李衔夏)

(此为2011年9月22日黄海凤诗歌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