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区(附创作笔记)

(2010-07-13 11:53:04)
标签:

李衔夏

诗歌

小区

诸葛亮

保安

家园

家居

分类: 现代诗歌

《小区》

文/李衔夏

 

我时常在想:作为小区
有什么是多余的?比如篮球场
停车场,从前都是没有的
但如今我们已经离不开
比如防盗门、监控器,小偷
已经离不开。没有楼梯不要紧
但没有电梯,脚说它受不了
没有声控灯,手说它开不了
没有垃圾桶,没关系
只要房间有窗口。门缝里的传单
标志着这里的消费购买力
红色的物质:消防栓不能没有
国旗不能没有,邻居女郎的
红色唇膏不能没有
邻居可以没有,虽然朝见晚见
几年不说一句话的事常有
去年卢婆婆去世,李大叔中风
他们搬离此地,居民们生活
没有泛起涟漪。小区可以没有
人,正如小区没有建筑,剩下人
它仍然叫做家园。小区没有人
它可以叫做废弃小区
但不能完全废弃,居民财产
仍然锁在墙壁之间,终有一天
他们是要回来的。因此
小区必须留守一位保安
如果在过去,他将是空城计
的诸葛亮,端一张凳
端坐空旷的篮球场,抚奏春风
这个假期真长!这里繁华
安逸,但毕竟不是人们的家

 

 

附:创作笔记

 

1,关于篮球场,用这个意象主要源于个人的经验,在我生活的小区,篮球场和停车场是重叠的,人们打球的时候必须让为数不多的车辆暂时开到外面的路边。而在这首诗里,我强调的不是具体不能缺失哪些事物,而是说一个现象,“从前是没有的/但如今我们已经离不开”说的是许多事物没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允许,但一旦拥有了,就不能失去,正如你所说,许多小区是没有篮球场的,但拥有了篮球场的小区,想要拆掉就要经历居民们的集体炮轰了。在我的小区就是这样的,领导觉得老是用篮球场作停车场不是很方便,于是想拆掉,但受到众人的反对,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拆掉半个,留一个篮框。


2,关于传单,这同样来自我的历验,我工作的一年里,也曾经去发过传单,包括街道和小区。而针对小区,我们会先作相关调查和分析,研究这个小区的购买能力与适用群体规模,再决定是否把传单插到每户的门缝里。这样的做法是因为,资源有限,不能广发英雄帖。后来,我初到一个小区,都习惯从门缝的传单来判断这个小区的经济层次。于是,我会希望,我所住的小区,可以时常看到传单,而高消费的传单就更好了。


3,关于国旗,我住的小区是机关单位的宿舍大院,每次回家总能看到巨大的宣传栏里,印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国旗,当然,不是飘着的,是图片。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哪天回家不见了这些“国旗”,那么只能是两种情况了,要么国旗变了,要么祖国被xx了。在很多小区里即便没有飘着或者印着国旗,但我想,居民们的电视机屏幕里是必定有的。这个意象在这里要结合前后两个,消防栓和红色唇膏(细究起来,红色唇膏也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因为这主要出自我作为男性的目光)。这三个意象分别表现出人的三种需求:对灾难与危机的避免、对根源的追寻、对美和性的向往。

4,“小区没有建筑,剩下人/它仍然叫做家园”,这句话主要是我想起了汶川地震,地震过后,一片废墟,许多地方已经没有成型的建筑,只剩下幸免的人,而他们仍然坚强地依恋着故土,依然把脚下的土地称作“家园”。这句话是与小区没有人而剩下建筑作对比的,对比出什么呢,后面说。

5,关于“小区”,我的历验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哦。我所在的城市是1988年才建市的,也就是说,我父亲所在的市审计局,也是1988年后才有的,当时是全市的招聘人才,因此,来自全市的人才被分配到同一个宿舍大院里居住,我家之前算是比较近市区的,但也在旧城,与新城有一江之隔,其他叔叔阿姨们更多来自其他县或其他县级市,就更远了。因此,这个小区虽然繁华(在市中心)、安逸(大家都是公务员或家属),但都不是我们真正源头的“家”(从小我就觉得爷爷奶奶生活的祖屋才是我的家,我是小学才搬到现在居住的小区的)。因此,我会看到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一到春节(诗中写道:抚奏春风,假期真长,暗示的是春节),人们便纷纷回到原来的居住地,探望留守的父母亲也好,联络曾经的乡亲朋友也好,反正家里是人去楼空的,我的祖屋离我住的地方可能只要几十分钟的车程,算是比较近的,因此回去的时间不算长(但回去是必然的),每当我早早回到小区的时候,看到的景象就是冷清、人迹稀少,于是我总幻想着,哪个春节人们思乡更重的话,可能这里就剩下一个保安保卫“别人的家园”了。

6,虽然这样的情况似乎过于独特,但在我们那边,新城区里的所有机关单位宿舍都会是这样的,而我想,在大城市里,许多新买房的人,都是外来人员,他们即便安了居,但他们的根绝不在他们住的小区里,每逢春节,还是得回家一趟的。在诗里,可能是最后的“家”字有点不准确吧,但暂时也没想到更适合的,因此产生了阅读障碍。

7,前面说到对比,说完“小区”,现在对比就一目了然了。一群人是没有了家的实体,精神上依然留守着“家园”,一群人是守着居住地的实体,但精神上留恋着根源的“家”。

8,这首诗努力做的事情就是把小区的事物消解掉。虽然从地域管理的划分上,城市包括农村,但在文学上,通常城市是狭义的城市,单指市区或者市中心。从这个层面来看,城市无非就是多个小区的集合。写小区,可以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来反映巨大的城市。正如诗的开头,“我时常在想,作为小区/有什么是多余的”。我想了半天,发现:建筑不能没有(没有了,可能还叫家园,但已经不叫小区了),已经出现的东西不能没有,到头来,小区没有人,反而是可以的。推而广之,一座城市也一样。城市没有了人,叫做死城,说白了,还叫城市。正如历史上,被沙土掩埋的许多遗址,今时今日挖掘出来,会被称作“古城”或者“曾经辉煌的城市”,而里面已经没有——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