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笔记》
(2010-03-31 23:53: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评文论 |
《马尔代夫的雪》
•俞昌雄
雪来过,但未现身。它有自己的
山脉和高地,古老的椰子王为它辨认2010年后的雨滴和
泪水。在印度洋南部,人们幻想着
雪越来越轻,悬着,呼吸赶上它
那是马尔代夫,每一个人都想拦住奔跑中的云
水域中的倒影也是,雪路过那儿
偶尔才解下陌生人的泉眼
移往西印度群岛或是墨西哥湾
它们多了出来,而马尔代夫逐日缩小
小到只有一个地名
晚点的班机途径那儿,有人伸出一根手指
对着远方说:看哪!雪
李衔夏【品】:这是一首创作难度极高的诗,关键词只有雪和马尔代夫,要写成一首诗,写出诗意,何其困难。“雪来过,但未现身”,可以说全诗皆紧扣这句。雪来过,未现身,那么究竟雪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存在呢:雨滴、水蒸气、云、水域中的倒影、泉眼、窗玻璃上的雾气,雪一直都在。诗中列举的地面基本都是热带,因此是没有雪的,为什么诗人会感觉到雪的存在呢?这里的雪是一种隐喻,有寒冷的意思。正是因为诗人感觉内心无比的寒冷,所以看到任何与水相关的形态都联想到雪。这首诗看似简单,平平无奇,实则充满暗涌,内含悲伤,大奇。
《我会在春天等你》
•地博
风有些不对。在方向上发生了误会
亲爱的。你要将自己捆好
防止那些松动的情绪。散落下来
砸伤你的眼泪
记得。打开我昨夜写给你的情诗
上面有一些火苗。可以继续燃烧水意
必然要下的雨。我们回避不了
过了这座冬天的桥。我会从背脊上开出桃花
在那里等你
李衔夏【品】:“风有些不对”,不凡的开头,设下悬念,很抓人。这本身是一首情诗,而里面提到“打开我昨夜写给你的情诗”,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情诗的续篇,既然昨天的没有打开,那么今天这首不会打开的几率也比较大。诗人一开始就设了一个伪空间,风有些不对,后面的语言中有一种矛盾,2到4行与后面的主体分别是你和我,让读者分不清真正悲伤的人应该是谁。空间被裂变成两半圆,其中提到的火苗与水意就是这种矛盾的具象化。“冬天的桥”是一个隐喻,桥的作用通常是联通交流,而冬天的桥则无限悲伤,指代冰封的交流。结尾句充满希望,却是一种卑微的期待,“背脊上开出桃花”让人想象到,“我”的姿势是头朝下地弯腰。全诗的语言相当鲜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标点不像一般的诗用逗号,它全部用句号,句号就是终结,诗意从标点符号中飘逸出来,与结尾的希望形成强烈的对比,照应了风有些不对。
《两只鹦鹉》
•赵雅君
说好了白头到老的两只鹦鹉
一只死于疾病
随后,另一只死于心病
经过婚礼教鹦鹉说话的
两个人,三年之后
他们和各自的爱人学鹦鹉说话
最近,知情者时常看见
一个人在城东训练八哥
另一个人在城西自言自语
李衔夏【品】:短短九行的诗,经过了三度裂变,多样性和层次感丰富,产生了无限可能与遐想。短诗裂变的代表作应该是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两只鹦鹉》表现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核心的命题是克隆与复制,这是对充满单调复制与趋同性的当今社会的最有力控诉。值得注意的是“三年之后”与“知情者”,串联起三度裂变,如此具象,也使诗里的荒诞增强了可信度。
《在我的身体里寻找落日》
•左岸
在我的身体里寻找落日
并不难,难的是深爱我的女人
把守着秘密,千方百计阻止我的行动
我想法给她唱一首睡眠曲
计谋实现了。就在我绕开她的瞬间
看见她铅华消褪的面庞
安详的余晖生动依然
我停止了脚步,并轻轻俯下身体
李衔夏【品】:诗里谈的是一种自觉的妥协,出于怜悯之心的一再延后。诗题与第一句皆是“在我的身体里寻找落日”,全诗从侧面描写我与我的女人的关系。让读者对诗眼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我与我的女人暗自斗劲,互使计谋,在沉睡的一刹那,我洞见她的苍老,似乎看到了岁月的无情摧残,看到了年华的追悔莫及,看到了时光的一去不返,顿时有了恻隐之心,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安详的余晖生动依然”,说明终于找到了落日,但并未明言是在诗人心里还是在女人身上。“我停止了脚步,并轻轻俯下身体”,很明显是承接前一句,发现了落日,俯身拾捡。本来这是一个承载了许多意味的举动,诗人却用“轻轻”来表现,于致轻之中表现致重,手法极其高明。
《某氏》(玉上烟)
她一生听从安排
三代单传添了男丁,这让夫家异常荣耀
除此之外,她的大半生都佝偻着
忙碌,多病,寡言
木门吱呀吱呀。灰尘
在光线上孤独地飞着。她瘦小的身子
在供桌和锅灶之间挪来挪去
点烛,烧香,焚纸,跪拜
祖宗们和睦地坐在一起,吃鱼肉。面容慈祥
看他们的版图被子孙重新分割
多有意思啊
泛黄的家谱上,女人跟随夫姓,都叫某氏
李衔夏【品】:此诗之奇在于它的开头平凡,前四行都是普通的叙事,几乎没有任何跳跃性,不断开可以看成是小说或者散文的语言。这是奇峰突起前的平伏铺垫,交代全诗的环境。第五行的“木门吱呀吱呀”一句达到平地突起五百丈的效果。突然间,小说或者散文的语言被诗化。这是意象化的一句,写出了“她”的心的状态:脆弱,腐朽,时隐时现,欲言又止,重复而又无力。后面描写灰尘,则进一步拓展意象。“她瘦小的身子”到“跪拜”重复了前面四行的叙事,节奏舒缓下来。第九和第十句是更高的山峰,视觉转移到“祖宗们”身上,有种诡秘的感觉,同时叙事进一步跳跃,制造疑问,“三代单传”如何让“版图被子孙重新分割”,是父与子争夺,还是男与女争夺?最后一句是升华。似乎解答了疑问,但细想却不然。此处的“女人”没有说明是指“她”还是那个可能的争夺者,如果是“她”,那么就不一定有“女性争夺者”。“女人跟随夫姓,都叫某氏”是把一个女人或者两个女人推展到全部女性。全诗瞬间成为女权主义的悲歌。
《天空再深也有裂痕》(俞昌雄)
蓝是一种假设。与之相伴的浮云被天空唤作
知己。浮云有浮云的去处
天空从未担心,它的颜色和旅途
一切都按大地预见的那样
先是一个人抬头看它,紧接着一群人
而后是全人类,肩并肩
要取下它,搁在自己的掌心
天空再深也有裂痕
这不算比喻,而是一则消息
没有人说出来,却总有人听得到
李衔夏【品】:读这首诗让我想起王菲的《暗涌》。“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头仍聚满密云”,“天空又再涌起密云”。诗里的意象与歌词何其相像,却感觉不到一丝模仿之意,也许是诗人听这首歌后有感而作也未可知。此诗写的是别样的感觉。浮云变成了天空裂痕的遮掩布,裂痕伤到哪里,浮云便飘到哪里。而人们却怀着巨大的窥视癖,先是注视,而后是更多人的注视,再后是全部人的注视,要把天空的遮伤布撕掉,露出裂痕来,满足他们好奇的欲望。第二节则把似乎是直抒胸臆的第一节凝视起来,变成一种平静的悲伤,理性的叙述。“没有人说出来,却总有人听得到”,描摹出一种沉默的状态,似乎是一种规律,显示出,上面的悲伤非天空独有,也非一人独有,而是一种存在于许多人心里的现象,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的悲伤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而这些人在观看别人伤痕时却麻木而毫不留情呢?这是更深的意指。而这一句最动人的是,它是一种呼唤,对于知己共鸣的呼唤。
《柳色》(汪抒)
柳色已青
只是太远,或许悬浮的雾气
船娘的蓝印花布
看不出潮湿
只是颜色变重
她的腰肢,与细雨触及水面
形成由暗到明的一圈圈波纹
节律一致
轻寒落下我的心头
我仿佛不在船上、拱桥之上
也不在那遥远不可及的
柳荫下面
往下三寸,水是温暖的
李衔夏【品】:全诗四节,每节的转换均显奇崛。第一节交代环境,“柳色已青”交代时间地点,大概是三月,杨柳通常在水边,“只是太远”,“我”并不在杨柳附近,“悬浮的雾气”,大概是清晨或者傍晚,薄雾来临时。“柳色”一词非常准确,当观者在远处,柳方成色,如在近处,柳便是叶。第二节是重点。“看不出潮湿”容易让人想到船娘一般在水上生活,潮湿是正常的,而看到后面的“细雨”才明白原来潮湿主要与雨相关,但并不潮湿。为什么呢?“我”不太确定。读者又倒回第一节,也许是太远或者雾气影响视线的缘故。但这只是“我”的猜想,更深更具诗意的猜想没有直接写出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她的腰肢”荡漾出“一圈圈波纹”,朝“我”袭来,何其美。而更妙的是“只是颜色变重”,首先给人一种衣服贴身的女性曲线美,然后又生出一个疑问,究竟是湿雨的效果还是柳色的映衬?看完第二节,不得不佩服第一节寥寥十五字的妙,潜伏之深,是一种倒叙的美。第三节照应前面的远,同时又制造悬念,“我”既不在船上,也不在桥上,更不在柳荫的岸边,那么“我”在哪里?答案只有两个,天上或者水面。于是,第四节,最后一句,含蓄而诗意地揭示了答案,因为“我”在水面,所以水是温暖的。而“温暖”一词更写出了“我”被此情此境所触动的温暖的心。
《高粱红》(姜了)
整个平原都种红高粱了
高粱挤满一平原
平原上的高粱还长得特别高大
平原上的人走在高粱下面
须抬头观看
在平原上呆久了,平原上的人开始有想法
红高粱在上,引诱人们飞身上去
走在高粱穗子上
人们觉得是走在红高原上了
李衔夏【品】:在这么短的一首诗里面使文字拐绕起来,足见功夫。意象的转换是,平原——红高粱——高粱——平原——平原——高粱——平原——高粱——平原——平原——红高粱——高粱——红高原。用超现实主义写法,写人们飞起来,行走在高粱穗子上面的情景,写的是人往高处走的惯性思维,本来是一首励志诗。而最后一句则来了个大转弯,“人们觉得是走在红高原上了”联系前面,意思变成一种不屑与暗讽,当然也是一丝同情式的悲叹,感叹人们的纯朴,无知,短视,以及容易迷失于纷繁的信息(在这里,挤满平原的高粱隐喻纷繁的信息)。这里暗暗说出,诗人目光之远大,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充满力量。原本的励志诗变成自勉抒怀诗。
《一只在水沟里游动的蝌蚪》(孙启泉)
以为是一滴墨水落在水里
它就会洇开 就会丝丝缕缕云烟般地散开
但它没有 在水沟里游
哦,原来是一只小蝌蚪
如果遇到我蹲下去的影子
它就会像一条小鱼
受到惊吓 摆动尾巴
现在,它安然地从水沟的这头游到那头
又从晃动的水草间穿过
晃晃悠悠
仿佛它要用这种逃离般的游动
甩掉身后的阴影—— 一只小尾巴
仿佛它只能用这样的形式
才能从水墨画里奋力游出
然后纵身一跳 脱去小小的墨黑的紧身衣
突然变成一只呱呱叫的小青蛙
李衔夏【品】:既是环保诗又是明志诗。说是环保诗,这只小蝌蚪通过逃离式的游动摆脱身后的阴影以及水沟的墨,“纵身一跳”,“脱去小小的墨黑的紧身衣”,变成青蛙。这里只有两种颜色的转换,从黑到青,这就是环保。说是明志诗,与上面同理,诗人看到小蝌蚪身上有自己的影子,现阶段的状态是沉默地潜游,展望未来的鲤跃龙门,摇身一变而成为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生命活跃者。生命在于跳跃。描写最妙的地方是,蝌蚪与一滴墨水,水沟与水墨画的融合,模糊了读者的感觉,不知道是现实场景还是画中景象,真实而又梦幻,诗化了现实。
《颤栗》(陈思楷)
疼。我已从尖而密的光芒中
狠狠地抽出来。
缩回母亲的子宫,黑暗落下
卷身,无知,沉默十月
我嫩小如初,身处暖暖的
围城。欣喜难言。
丢弃呻吟或痛哭。沉默几乎意味着
未知或不存在。
不料寂寞无孔不入,压着胸口
唉,我多沮丧:
频频击打退堂鼓。
母亲性格刚烈,决不允许
在午夜,她热泪盈眶,甚至歇斯底里呼喊
一个人的乳名。
她更疼。用一次次的妊娠反应
震动红,震动我
最深的颤栗。
李衔夏【品】:每个人的生日都是母难日。这首诗不失为在自己生日送给母亲的礼物。诗人退回到母亲的子宫,再去感受母亲的“疼”。注意,诗人开首说的是“疼”,不是“痛”。这两个字味道是不尽相同的,疼另有一层怜惜的意思。退回母亲子宫的情节,让人想起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全诗的语言都统一用短句,形成一种断裂的气场,从形式上强化了“疼”与“颤栗”的感觉。“母亲性格刚烈”,这是一个奇句,表面上描写母亲的性格,细想,其实每个怀孕生产中的女人都是疼并坚持着,直到诞下麟儿。因此,原本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语言,变成了形容所有孕妇的语言。
《异质之间》(左岸)
站在山岗,我是一根未点燃的蜡烛
朝阳以甲壳虫的姿态,沙沙爬行,我已感受它来自
内心的召唤,如果说对视是一种境界
各自领取了需要的那部分,我因此获得了光圈
它的笼罩,淡淡的
一如美人浮散在水面的发丝
美妙。无孔不入
我呼吸着大片大片的晴朗,身体像膨胀的种子
它的裂痕,有着泥陶的花纹
血液的加速,使我的空旷产生了新主体
临近一种巨大的物质
被它震撼
那是荣幸。我知道我的位置,并为之小心翼翼坚守
不尾随也不喧嚣
李衔夏【品】:这是一首大胸怀大气象的杰作。非岁月的沉淀,很难有如此清透的心灵空间。那些水底的涌流都被真切地摹写了出来。“站在山岗”,奠定了全诗的意境,在高处,越是简单不动声色的开头,越是大手笔的自信。“我是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是一个自我肯定,也多少有现实的无奈与自讽。二到四行是用诗的语言描写观日出的情景。“我呼吸着大片大片的晴朗”,是一个融感的佳句,晴朗可以包含多种感官的感觉,诗人独选取嗅觉。读者可以想象,诗人的姿态正是闭着眼睛欣赏美好的清晨,因为不是视觉。然后是膨胀裂变成新主体。最后两行直抒胸臆,升华诗意。展现出一种对方向的明确感,宁静与理性。
《一月豌豆说》(小鱼摆摆)
你答应过带着老玉米来陪我过冬
傍晚就着夕阳蘸糖水在玻璃窗画你模样
清早起来就长成一片尖锐的森林和海洋
火炉边的胡桃都大声的沸腾
他们都知道单薄的风鬼一样冷
你还没有来抚摸我的小脑壳,那我就整理鹅毛了
站在风尖儿上,嘀呖呖嘀呖呖等待
布老虎说,春天一直悬在我的烟囱上
我牵起弟弟的手,重新坐回老豆荚
你想起来四处找我时,绿油油的窜出来
吓你一跳。
李衔夏【品】:选取“你”人称,呈现一种诉说式的表达。那些长句子充满童趣,灵动而鲜活。全诗最突出的品质是音乐感,从词语和句子之间散发出来,读着悠长动人。语言行云流水,有不少闪亮的地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全诗没有说“你”是谁。读到末尾,由“弟弟”和“四处找我”,可以推想是父亲或者母亲,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个。这恰恰是高明的地方。“你”是单数人称,在这首诗里,却变成了双数。崭新的创造。
《名字》(余燕双)
青黄不接时候
我翻出记忆中熟悉的名字
选择阳光明媚的风口
晒燥 蒸发一部分。而后用畚箕端上风车扬扬
又有一部分秕谷一样被风吹走了
接着用筛子
筛去形似神不似发霉变质的
被虫子蛀空的
一部分
剩下的寥寥几粒沉甸甸的 平生知足了
留作种子
期待来年风调雨顺
李衔夏【品】:活脱的农耕画面,有一种自在的安静,朴素而真挚。读到“平生知足了”,突然一个闪亮打进来。原来诗意并非农家景象那么简单,而与人生有关。而回头看,其实诗人早在诗题和第二行用“名字”一词隐晦地铺垫了。读者不禁会想,究竟是什么名字?大浪淘沙,诗人正在给人生与岁月筛选有益有价值的人事物,为未来作着准备。全诗不着技巧的痕迹,自然随性,在生活中启发人生。
•俞昌雄
雪来过,但未现身。它有自己的
山脉和高地,古老的椰子王为它辨认2010年后的雨滴和
泪水。在印度洋南部,人们幻想着
雪越来越轻,悬着,呼吸赶上它
那是马尔代夫,每一个人都想拦住奔跑中的云
水域中的倒影也是,雪路过那儿
偶尔才解下陌生人的泉眼
移往西印度群岛或是墨西哥湾
它们多了出来,而马尔代夫逐日缩小
小到只有一个地名
晚点的班机途径那儿,有人伸出一根手指
对着远方说:看哪!雪
李衔夏【品】:这是一首创作难度极高的诗,关键词只有雪和马尔代夫,要写成一首诗,写出诗意,何其困难。“雪来过,但未现身”,可以说全诗皆紧扣这句。雪来过,未现身,那么究竟雪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存在呢:雨滴、水蒸气、云、水域中的倒影、泉眼、窗玻璃上的雾气,雪一直都在。诗中列举的地面基本都是热带,因此是没有雪的,为什么诗人会感觉到雪的存在呢?这里的雪是一种隐喻,有寒冷的意思。正是因为诗人感觉内心无比的寒冷,所以看到任何与水相关的形态都联想到雪。这首诗看似简单,平平无奇,实则充满暗涌,内含悲伤,大奇。
《我会在春天等你》
•地博
风有些不对。在方向上发生了误会
亲爱的。你要将自己捆好
防止那些松动的情绪。散落下来
砸伤你的眼泪
记得。打开我昨夜写给你的情诗
上面有一些火苗。可以继续燃烧水意
必然要下的雨。我们回避不了
过了这座冬天的桥。我会从背脊上开出桃花
在那里等你
李衔夏【品】:“风有些不对”,不凡的开头,设下悬念,很抓人。这本身是一首情诗,而里面提到“打开我昨夜写给你的情诗”,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情诗的续篇,既然昨天的没有打开,那么今天这首不会打开的几率也比较大。诗人一开始就设了一个伪空间,风有些不对,后面的语言中有一种矛盾,2到4行与后面的主体分别是你和我,让读者分不清真正悲伤的人应该是谁。空间被裂变成两半圆,其中提到的火苗与水意就是这种矛盾的具象化。“冬天的桥”是一个隐喻,桥的作用通常是联通交流,而冬天的桥则无限悲伤,指代冰封的交流。结尾句充满希望,却是一种卑微的期待,“背脊上开出桃花”让人想象到,“我”的姿势是头朝下地弯腰。全诗的语言相当鲜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标点不像一般的诗用逗号,它全部用句号,句号就是终结,诗意从标点符号中飘逸出来,与结尾的希望形成强烈的对比,照应了风有些不对。
《两只鹦鹉》
•赵雅君
说好了白头到老的两只鹦鹉
一只死于疾病
随后,另一只死于心病
经过婚礼教鹦鹉说话的
两个人,三年之后
他们和各自的爱人学鹦鹉说话
最近,知情者时常看见
一个人在城东训练八哥
另一个人在城西自言自语
李衔夏【品】:短短九行的诗,经过了三度裂变,多样性和层次感丰富,产生了无限可能与遐想。短诗裂变的代表作应该是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两只鹦鹉》表现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核心的命题是克隆与复制,这是对充满单调复制与趋同性的当今社会的最有力控诉。值得注意的是“三年之后”与“知情者”,串联起三度裂变,如此具象,也使诗里的荒诞增强了可信度。
《在我的身体里寻找落日》
•左岸
在我的身体里寻找落日
并不难,难的是深爱我的女人
把守着秘密,千方百计阻止我的行动
我想法给她唱一首睡眠曲
计谋实现了。就在我绕开她的瞬间
看见她铅华消褪的面庞
安详的余晖生动依然
我停止了脚步,并轻轻俯下身体
李衔夏【品】:诗里谈的是一种自觉的妥协,出于怜悯之心的一再延后。诗题与第一句皆是“在我的身体里寻找落日”,全诗从侧面描写我与我的女人的关系。让读者对诗眼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我与我的女人暗自斗劲,互使计谋,在沉睡的一刹那,我洞见她的苍老,似乎看到了岁月的无情摧残,看到了年华的追悔莫及,看到了时光的一去不返,顿时有了恻隐之心,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安详的余晖生动依然”,说明终于找到了落日,但并未明言是在诗人心里还是在女人身上。“我停止了脚步,并轻轻俯下身体”,很明显是承接前一句,发现了落日,俯身拾捡。本来这是一个承载了许多意味的举动,诗人却用“轻轻”来表现,于致轻之中表现致重,手法极其高明。
《某氏》(玉上烟)
她一生听从安排
三代单传添了男丁,这让夫家异常荣耀
除此之外,她的大半生都佝偻着
忙碌,多病,寡言
木门吱呀吱呀。灰尘
在光线上孤独地飞着。她瘦小的身子
在供桌和锅灶之间挪来挪去
点烛,烧香,焚纸,跪拜
祖宗们和睦地坐在一起,吃鱼肉。面容慈祥
看他们的版图被子孙重新分割
多有意思啊
泛黄的家谱上,女人跟随夫姓,都叫某氏
李衔夏【品】:此诗之奇在于它的开头平凡,前四行都是普通的叙事,几乎没有任何跳跃性,不断开可以看成是小说或者散文的语言。这是奇峰突起前的平伏铺垫,交代全诗的环境。第五行的“木门吱呀吱呀”一句达到平地突起五百丈的效果。突然间,小说或者散文的语言被诗化。这是意象化的一句,写出了“她”的心的状态:脆弱,腐朽,时隐时现,欲言又止,重复而又无力。后面描写灰尘,则进一步拓展意象。“她瘦小的身子”到“跪拜”重复了前面四行的叙事,节奏舒缓下来。第九和第十句是更高的山峰,视觉转移到“祖宗们”身上,有种诡秘的感觉,同时叙事进一步跳跃,制造疑问,“三代单传”如何让“版图被子孙重新分割”,是父与子争夺,还是男与女争夺?最后一句是升华。似乎解答了疑问,但细想却不然。此处的“女人”没有说明是指“她”还是那个可能的争夺者,如果是“她”,那么就不一定有“女性争夺者”。“女人跟随夫姓,都叫某氏”是把一个女人或者两个女人推展到全部女性。全诗瞬间成为女权主义的悲歌。
《天空再深也有裂痕》(俞昌雄)
蓝是一种假设。与之相伴的浮云被天空唤作
知己。浮云有浮云的去处
天空从未担心,它的颜色和旅途
一切都按大地预见的那样
先是一个人抬头看它,紧接着一群人
而后是全人类,肩并肩
要取下它,搁在自己的掌心
天空再深也有裂痕
这不算比喻,而是一则消息
没有人说出来,却总有人听得到
李衔夏【品】:读这首诗让我想起王菲的《暗涌》。“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头仍聚满密云”,“天空又再涌起密云”。诗里的意象与歌词何其相像,却感觉不到一丝模仿之意,也许是诗人听这首歌后有感而作也未可知。此诗写的是别样的感觉。浮云变成了天空裂痕的遮掩布,裂痕伤到哪里,浮云便飘到哪里。而人们却怀着巨大的窥视癖,先是注视,而后是更多人的注视,再后是全部人的注视,要把天空的遮伤布撕掉,露出裂痕来,满足他们好奇的欲望。第二节则把似乎是直抒胸臆的第一节凝视起来,变成一种平静的悲伤,理性的叙述。“没有人说出来,却总有人听得到”,描摹出一种沉默的状态,似乎是一种规律,显示出,上面的悲伤非天空独有,也非一人独有,而是一种存在于许多人心里的现象,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的悲伤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而这些人在观看别人伤痕时却麻木而毫不留情呢?这是更深的意指。而这一句最动人的是,它是一种呼唤,对于知己共鸣的呼唤。
《柳色》(汪抒)
柳色已青
只是太远,或许悬浮的雾气
船娘的蓝印花布
看不出潮湿
只是颜色变重
她的腰肢,与细雨触及水面
形成由暗到明的一圈圈波纹
节律一致
轻寒落下我的心头
我仿佛不在船上、拱桥之上
也不在那遥远不可及的
柳荫下面
往下三寸,水是温暖的
李衔夏【品】:全诗四节,每节的转换均显奇崛。第一节交代环境,“柳色已青”交代时间地点,大概是三月,杨柳通常在水边,“只是太远”,“我”并不在杨柳附近,“悬浮的雾气”,大概是清晨或者傍晚,薄雾来临时。“柳色”一词非常准确,当观者在远处,柳方成色,如在近处,柳便是叶。第二节是重点。“看不出潮湿”容易让人想到船娘一般在水上生活,潮湿是正常的,而看到后面的“细雨”才明白原来潮湿主要与雨相关,但并不潮湿。为什么呢?“我”不太确定。读者又倒回第一节,也许是太远或者雾气影响视线的缘故。但这只是“我”的猜想,更深更具诗意的猜想没有直接写出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她的腰肢”荡漾出“一圈圈波纹”,朝“我”袭来,何其美。而更妙的是“只是颜色变重”,首先给人一种衣服贴身的女性曲线美,然后又生出一个疑问,究竟是湿雨的效果还是柳色的映衬?看完第二节,不得不佩服第一节寥寥十五字的妙,潜伏之深,是一种倒叙的美。第三节照应前面的远,同时又制造悬念,“我”既不在船上,也不在桥上,更不在柳荫的岸边,那么“我”在哪里?答案只有两个,天上或者水面。于是,第四节,最后一句,含蓄而诗意地揭示了答案,因为“我”在水面,所以水是温暖的。而“温暖”一词更写出了“我”被此情此境所触动的温暖的心。
《高粱红》(姜了)
整个平原都种红高粱了
高粱挤满一平原
平原上的高粱还长得特别高大
平原上的人走在高粱下面
须抬头观看
在平原上呆久了,平原上的人开始有想法
红高粱在上,引诱人们飞身上去
走在高粱穗子上
人们觉得是走在红高原上了
李衔夏【品】:在这么短的一首诗里面使文字拐绕起来,足见功夫。意象的转换是,平原——红高粱——高粱——平原——平原——高粱——平原——高粱——平原——平原——红高粱——高粱——红高原。用超现实主义写法,写人们飞起来,行走在高粱穗子上面的情景,写的是人往高处走的惯性思维,本来是一首励志诗。而最后一句则来了个大转弯,“人们觉得是走在红高原上了”联系前面,意思变成一种不屑与暗讽,当然也是一丝同情式的悲叹,感叹人们的纯朴,无知,短视,以及容易迷失于纷繁的信息(在这里,挤满平原的高粱隐喻纷繁的信息)。这里暗暗说出,诗人目光之远大,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充满力量。原本的励志诗变成自勉抒怀诗。
《一只在水沟里游动的蝌蚪》(孙启泉)
以为是一滴墨水落在水里
它就会洇开
但它没有
哦,原来是一只小蝌蚪
如果遇到我蹲下去的影子
它就会像一条小鱼
受到惊吓
现在,它安然地从水沟的这头游到那头
又从晃动的水草间穿过
晃晃悠悠
仿佛它要用这种逃离般的游动
甩掉身后的阴影——
仿佛它只能用这样的形式
才能从水墨画里奋力游出
然后纵身一跳
突然变成一只呱呱叫的小青蛙
李衔夏【品】:既是环保诗又是明志诗。说是环保诗,这只小蝌蚪通过逃离式的游动摆脱身后的阴影以及水沟的墨,“纵身一跳”,“脱去小小的墨黑的紧身衣”,变成青蛙。这里只有两种颜色的转换,从黑到青,这就是环保。说是明志诗,与上面同理,诗人看到小蝌蚪身上有自己的影子,现阶段的状态是沉默地潜游,展望未来的鲤跃龙门,摇身一变而成为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生命活跃者。生命在于跳跃。描写最妙的地方是,蝌蚪与一滴墨水,水沟与水墨画的融合,模糊了读者的感觉,不知道是现实场景还是画中景象,真实而又梦幻,诗化了现实。
《颤栗》(陈思楷)
疼。我已从尖而密的光芒中
狠狠地抽出来。
缩回母亲的子宫,黑暗落下
卷身,无知,沉默十月
我嫩小如初,身处暖暖的
围城。欣喜难言。
丢弃呻吟或痛哭。沉默几乎意味着
未知或不存在。
不料寂寞无孔不入,压着胸口
唉,我多沮丧:
频频击打退堂鼓。
母亲性格刚烈,决不允许
在午夜,她热泪盈眶,甚至歇斯底里呼喊
一个人的乳名。
她更疼。用一次次的妊娠反应
震动红,震动我
最深的颤栗。
李衔夏【品】:每个人的生日都是母难日。这首诗不失为在自己生日送给母亲的礼物。诗人退回到母亲的子宫,再去感受母亲的“疼”。注意,诗人开首说的是“疼”,不是“痛”。这两个字味道是不尽相同的,疼另有一层怜惜的意思。退回母亲子宫的情节,让人想起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全诗的语言都统一用短句,形成一种断裂的气场,从形式上强化了“疼”与“颤栗”的感觉。“母亲性格刚烈”,这是一个奇句,表面上描写母亲的性格,细想,其实每个怀孕生产中的女人都是疼并坚持着,直到诞下麟儿。因此,原本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语言,变成了形容所有孕妇的语言。
《异质之间》(左岸)
站在山岗,我是一根未点燃的蜡烛
朝阳以甲壳虫的姿态,沙沙爬行,我已感受它来自
内心的召唤,如果说对视是一种境界
各自领取了需要的那部分,我因此获得了光圈
它的笼罩,淡淡的
一如美人浮散在水面的发丝
美妙。无孔不入
我呼吸着大片大片的晴朗,身体像膨胀的种子
它的裂痕,有着泥陶的花纹
血液的加速,使我的空旷产生了新主体
临近一种巨大的物质
被它震撼
那是荣幸。我知道我的位置,并为之小心翼翼坚守
不尾随也不喧嚣
李衔夏【品】:这是一首大胸怀大气象的杰作。非岁月的沉淀,很难有如此清透的心灵空间。那些水底的涌流都被真切地摹写了出来。“站在山岗”,奠定了全诗的意境,在高处,越是简单不动声色的开头,越是大手笔的自信。“我是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是一个自我肯定,也多少有现实的无奈与自讽。二到四行是用诗的语言描写观日出的情景。“我呼吸着大片大片的晴朗”,是一个融感的佳句,晴朗可以包含多种感官的感觉,诗人独选取嗅觉。读者可以想象,诗人的姿态正是闭着眼睛欣赏美好的清晨,因为不是视觉。然后是膨胀裂变成新主体。最后两行直抒胸臆,升华诗意。展现出一种对方向的明确感,宁静与理性。
《一月豌豆说》(小鱼摆摆)
你答应过带着老玉米来陪我过冬
傍晚就着夕阳蘸糖水在玻璃窗画你模样
清早起来就长成一片尖锐的森林和海洋
火炉边的胡桃都大声的沸腾
他们都知道单薄的风鬼一样冷
你还没有来抚摸我的小脑壳,那我就整理鹅毛了
站在风尖儿上,嘀呖呖嘀呖呖等待
布老虎说,春天一直悬在我的烟囱上
我牵起弟弟的手,重新坐回老豆荚
你想起来四处找我时,绿油油的窜出来
吓你一跳。
李衔夏【品】:选取“你”人称,呈现一种诉说式的表达。那些长句子充满童趣,灵动而鲜活。全诗最突出的品质是音乐感,从词语和句子之间散发出来,读着悠长动人。语言行云流水,有不少闪亮的地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全诗没有说“你”是谁。读到末尾,由“弟弟”和“四处找我”,可以推想是父亲或者母亲,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个。这恰恰是高明的地方。“你”是单数人称,在这首诗里,却变成了双数。崭新的创造。
《名字》(余燕双)
青黄不接时候
我翻出记忆中熟悉的名字
选择阳光明媚的风口
晒燥
又有一部分秕谷一样被风吹走了
接着用筛子
筛去形似神不似发霉变质的
被虫子蛀空的
一部分
剩下的寥寥几粒沉甸甸的
留作种子
期待来年风调雨顺
李衔夏【品】:活脱的农耕画面,有一种自在的安静,朴素而真挚。读到“平生知足了”,突然一个闪亮打进来。原来诗意并非农家景象那么简单,而与人生有关。而回头看,其实诗人早在诗题和第二行用“名字”一词隐晦地铺垫了。读者不禁会想,究竟是什么名字?大浪淘沙,诗人正在给人生与岁月筛选有益有价值的人事物,为未来作着准备。全诗不着技巧的痕迹,自然随性,在生活中启发人生。
后一篇:《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