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2020-03-17 01:32:29)
标签:

育儿

健康

分类: 艾推堂科学育儿

小儿积食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中医有句话叫四季脾旺不受邪,这是医圣张仲景说的。这句话就说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体正气的来源,任何时候,只要脾气旺盛,那么人体就不容易受邪。

关于孩子的脾胃,有一个问题容易出现,就是小孩特别容易积食,这是小孩的特点。我们说不能给孩子吃多了,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们给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里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小儿积食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吃的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中医称之为积食。也叫食积。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食物“消”、“化”、“运”三个环节

“消” :食物进来首先进入的是胃,胃是管什么呢?胃是管受纳的,我们吃进东西,胃负责接受,当饮食物入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把完整的食物变成易于分解的小块,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这是由胃气的下降作用来完成的。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消化”的“消”,这个时候食物还是食物,只是被拆分掉了,有成形的食物变成食糜状。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艾推堂®儿推连锁品牌创始人李伟老师认为:胃的“受纳”功能正常,是肺和肝胆配合的结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使大便通畅。大便通畅就有利于胃的降浊,而使“受纳”正常。肝主疏泄,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及时进入小肠,助饮食物的消化,并使之下降。是肝升胆降可促进脾升胃降,保证胃的“受纳”功能正常进行。

化:接下来轮到脾工作了,脾干嘛呢?脾要把食物先化掉,食物本身并不是我们身体能够吸收的物质,比如白菜我们没法儿直接吸收,但是我们的脾可以把它给“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物质,这个过程叫“化”,这是脾的功能。

运 :饮食入胃,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并下达于小肠,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此时必须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将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并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将水谷精微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以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没有肺朝百脉、心肺的配合,其“散精”至五脏六腑的功能,也是无法完成的。

小儿积食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食积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中医一般将食积分为两种,有型积和无型积。

有型积还分两种:一种为吃多了积,我们叫胃积。

胃积:就是食物积在胃肠道上,这样的孩子一般表现在舌苔厚、黄、肚子胀、有口气、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胃积,以消食导滞为主,对于这样的积食很好处理,我们一般采取的推拿处理办法热敷肚子,顺时针揉肚子等消食导滞、通便的方法。可选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脾积:孩子平常吃得并不多,但因为孩子的脾胃功能差,我们通过食物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能通过脾传输到肺,运达到我们的五脏,包括我们的皮肤和毛发,而是全部积蓄在中焦,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

脾积,以健脾助运、消食,消补兼施为主。

无型积:就是我们讲的气积,现在的孩子都是我们四个人六个人养的宝宝,关注太多,孩子小心眼,爱发脾气,容易形成气积。症见腹痛啼叫,利如蟹渤,吐乳泻乳,其气酸臭。

还有一种情况,食物里面含蛋白类的食物和根茎类的食物多,容易导致孩子气积。

气积,治宜行气导滞,消乳化积。

判断小儿积食的十个标准

1、食量突然减少、厌食

孩子平时食量很好,突然就不怎么吃东西了,感觉有点厌食或者是厌奶了,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有可能是积食导致的。时间长了,宝宝可能看起来会偏瘦很多。

2、哭闹严重、睡眠不安

这些食物停留在体内,开始化热、化腐,宝宝出现不正常的哭闹、不正常的睡眠等情况也就是正常了。

3、舌苔白、厚,口臭、呼气有酸腐味

食物在胃里面停留的时间久了就会化腐,会直接导致口气大,呼气会有酸腐的味道。

4、脸色青黄

积食之后,脾胃运动减少,肝胆运化不利,脸色发青则是受惊过度导致积食;脸色发黄则是脾胃受寒停滞有积食。

5、腹胀、肚子疼

食物的腐化是伴有气体产生的,食物的集热也会导致宝宝便秘,这些气没有出去的门路只能不断的涨大,积存多了就会形成腹胀。

6、放屁特别臭

道理同上

7、懒言少语、愿意趴着、精神萎靡

积食时,宝宝的脾胃、肝胆等运化停滞或减慢,血液供应会出现不足的情况,精神状态也会比较萎靡。

8、大便干燥或恶臭

积食之后,食物在胃里面停留时间越长,发热就会越大,大便干燥的可能就会越大。

9、五心烦热

五心是指双手心、双脚心和心窝。摸起来要比平时温度偏高很多。宝宝会心烦意乱,难受的不知道怎么开口。(血液往这个地方走,循环会比其他的地方要快的多,外表摸起来就会非常慢了)

10、高烧或低烧

假如你的宝宝有以上的症状,就得小心了。治疗是越早越好,如果迁延日久,后面可能会导致疳积,影响小儿发育就罪过大了。

小儿积食的原因

1、宝宝吃撑了

比如说宝宝平时吃50毫升奶粉,但是家人感觉宝宝没吃饱,就又冲了50毫升,宝宝仍然能吃进去,但是这个时候的宝宝是“吃撑”的状态。一次两次可能感觉不到宝宝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却为宝宝积食埋下了祸根,也为宝宝以后的消化系统作乱埋下了伏笔。等发作起来的时候,就不仅仅是积食这么简单了。

2、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

现代家庭大多数都是一两个孩子,每个娃都是宝贝,家里有好吃的肯定给宝宝留着。比如有一些家里不常常吃大虾或者丸子,就愿意给孩子多吃几个。孩子也是不常吃到,就愿意多吃几个,结果就因为这几个大虾导致了积食。此种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吃了这种难以消化的食物后,身体好的可能就直接腹泻一两次,排泄出去了也就没事了;身体不好的,就可能形成积食、高热。甚至这辈子再也不碰这种食物了,我们称之为“吃顶”。

3、吃完就睡

吃完就睡,可能是最容易形成积食的一种了。(母乳喂养的宝宝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母乳对宝宝来说是最优选择)宝宝吃完饭以后,胃还没有充分的完成任务,如果此时睡觉,大脑也会跟着休息,没有了指示,胃的蠕动也就会减缓,食物积存在胃里面的时间就会越久。这个“时间”停留的越久,积食的可能就会越大。

4、饭后受寒

这点比较好理解,吃完饭以后,本来身体的气血都在拼命的工作,大量的血液涌向胃,这个时候突然受寒,血液一下子就停滞了,积食是在所难免了。

5、受惊

关于小儿受惊的问题,是一个大项,我们下次再重点的讲述。在这里只说一点,宝宝受惊之后,脸色肯定会发青,尤其是两眼之间。宝宝受惊之后,肝气就会瘀滞,导致胆的运动减缓,脾的运化能力减弱,自然胃的能力也就减弱了。这些都不干活了,积食也就很正常了。

6、穿的太多了

宝宝穿的太多,也是一种罪过。穿的越多,内热就会越大,孩子在六岁以前是纯阳体质,火气比成人要大两成,是不知道累的主。穿的越多,这份热就不容易散发出去,就容易形成高热积攒在体内,而积攒的地方最容易是在胃口里面,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胃里面的食物过度腐烂,形成积食,宝宝的嘴巴也会有口臭的现象。

7、其他问题导致的脾胃不舒服

还有一些比如给孩子吃药、打针之类的,也会影响宝宝的胃口,毕竟是伤害到了宝宝的内在平衡,体内的激素紊乱也会导致宝宝的胃蠕动减慢,所以就有可能会导致宝宝积食。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艾推堂®积食的小儿推拿方法

基本原则|推左手

小儿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刚开始手法以轻柔为主,不要追求效果,用太重的手法,让孩子疼痛或害怕,一开始要让孩子能适应推拿。

推拿频率

基础保健:可每天推拿一次

系统调理:每周一至二次

疾病状态:每天2-3次都可以

1、清胃经

位置:大拇指桡侧面,腕横纹到指尖,脾和胃连起来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热、泻胃火、导积滞、降逆止呕。

次数:约100—300次

2、清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线(从虎口到指尖向外为清)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次数:约100—500次

3、揉板门

位置: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次数:约100—500次

4、顺运内八卦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次数:100—300次

5、推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次数:100~500次。

6、掐揉四横缝(四横纹是常用的消积穴位之一,也是民间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个掐揉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第一指关节处的四横纹。

作用:消食导滞,消除积食

次数:来回10次

7、下推七节骨

位置:七节骨位于背部正中线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作用:泄热通便,多用于便秘、脱肛等症。

次数:100——300次

8、分腹阴阳

位置:腹阴阳即两肋弓下缘(也可以说是自中脘到脐)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烦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数:100——300次

9、摩腹

位置:肚脐周围,顺时针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气,通肠道

次数:100-200次

10、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从下向上捏脊

作用:强身健体,健脾益气

次数:5次

11、揉足三里【健脾】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前缘一横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止泻通便,多用于防治腹胀、便秘、吐泻等病症。

次数:30—50次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小儿积食辩证与推拿手法!

艾推堂®儿推

新疆儿推培训领跑者!追溯小儿推拿源头,传承四大流派精华,6年培训,百人创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