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维康母婴®小儿推拿治疗总论
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是传统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论。它包括三个层次。
(一)谨守疾病共同病机。疾病可以不同,但疾病本质相同。疾病就不健康,健康就没疾病。疾病和健康是完全对立的状态。但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疾病虽然表现形式复杂,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寒温失调,正虚邪盛,机体协调性差和不肃洁等有关。理论上,谨守住疾病的上述共同病机(有时哪怕只是其中某一项),根据共同病机进行推拿,就可能阻断、逆转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就能铲除疾病滋生的土壤,促使疾病向健康方向转化,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纵观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大都有一定的针对疾病共性的次递和(或)基本方。如周于番《幼科推拿妙诀》“凡男女有恙,俱由于阴寒阳热之失调,故医之即当首先为之分阴阳,次即为推三关、六腑。”湘西小儿推拿流派头面与手部“常例”和五经必推,冯氏捏脊术,河东少儿推拿流派神阙静振,廖品东教授的抱肚法与双点门等。这些操作,不论男孩女孩,不论年龄大小,每病必用。由于这些推拿套路有些调节阴阳,有些调节脏腑气血,有些顺应升降,有些适其寒温,有些补虚泻实,有些协调人体,还有的清除糟粕,故适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
儿推医生应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研究开发适合当地儿童普遍状态的针对疾病共性的小儿推拿防治套路。
(二)谨守具体疾病病机。传统中医疾病以主要症状,即病人主诉命名。如咳嗽、发热、泄泻、呕吐、遗尿、夜啼、胎黄、口疮等。“谨守病机”就是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主诉,寻求防治它们的方法。《内经》的《举痛论》、《热论》、《咳论》和《痹论》等就是深入研究心腹疼痛、发烧、咳嗽和关节痛等主诉,并成功寻找出它们共同病机的典范。某种疾病一定有某种疾病的本质特征,有区别于其它疾病的机理。如风寒可以引起咳嗽、发热、腹泻和呕吐等病症。但咳嗽是肺失清肃,发烧是阳盛则热,腹泻是清浊不分,呕吐是胃气上逆。疾病不同,病机不同,处方用穴也不同。只有谨守住了这种疾病的本质特征(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它。屠呦呦谨守住了“疟虫感染”这一疟疾基本病机,全力研究消除这一病机的方法,才成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当然有些疾病病机单纯,如小儿鹅口疮、湿疹、便秘等,更多的疾病却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惊风、癫痫、五迟五软、哮证等。本教材提出并论述了常见儿科疾病的基本病机,创新了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论。
(三)谨守患儿个体病机。疾病可以相同,但同样疾病在不同患儿身上表现却不相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共同病机外,还取决于患儿自身状态。一定的疾病是患儿正气同邪气斗争的结果,是不同体质在疾病条件下所建立起来的某种病理平衡。重视个体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只有认真分析患儿先天与后天因素,充分考虑患儿胖瘦、高矮、饮食、二便、汗唾、嗜好、性格等体质因素,谨守住患儿具体病机,治疗才有针对性,才能保证疗效。
谨守疾病共同病机和谨守具体疾病病机针对疾病。谨守患儿个体病机针对患儿。治病与治人相结合是传统小儿推拿最大的特色。
二、审证求因,治在源头 疾病的发生总有一定原因。原因不除,疾病难愈。审证求因是传统中医诊治疾病的又一方法论。
小儿发病仍然不离外感、七情、饮食和劳倦等原因。但与成人比较,小儿肺常不足易外感六淫,脾常不足易内伤饮食,肝常偏旺易惊恐多动,心气怯弱易神不守舍,先天遗传易致肾(胎)毒,喜欢吮吸易染诸虫,以及呀呀学步易跌损外伤等。临床应仔细辨识,审证求因。针对病因进行推拿,治在源头。
1.外感六淫。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太过或不及。也包括现代人为因素所致的空气质量与温差变化,如暖气、空调、加湿器、雾霾、粉尘、油烟等。也与疫疠有关。总之一切外源性致病因子都归于六淫范围。六淫既为外侵,就有外侵特点。临床常常根据患儿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脉浮和舌苔薄白苔等来判断。
六淫总为外袭,治宜汗法,祛邪解表。如头面四大手法、拿肩井、拿风池、推上三关等。
2.积滞内停。积为各种有形之物停留于患儿体内,如宿食、燥粪、痰饮、肝脾肿大等。滞为体内气体增多,气压增高。积滞可由喂养不当、菌群失调、脾虚、炎症等所致。积滞一旦形成,当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腹部拒按,口臭,哭闹尖叫,二便不通,睡卧难安等。
积滞总宜消导,多运用吐、下与消法。如分阴阳、掐四横纹、揉板门、咳穴催吐、振按脘腹等。
3.禀承胎毒。胎毒是小儿常见病因。《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认为小儿疾病“大抵半胎毒,半伤食也。”并将“脐风、胎惊、斑疮、惊癎、发搐、痰壅、赤瘤、鹅口、重舌、木舌诸症”划归为胎毒病。胎毒来自父母,与父母体质、习性、孕期感染和摄身失调等有关。胎毒致病特点为:多发于新生儿,其性热毒,急性发病多为胎黄、湿疹、惊风等,慢性发病多为先天缺陷或遗传疾病。
胎毒来自先天,当治在肾。胎毒为热毒,又当清、下。临床多运用清肾经、清小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和捏脊等。
4.卒受惊恐。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惊恐为小儿常见病因。惊恐多来自声、光、电、巨型、怪异等突然刺激。“惊则气乱”“恐者气下”。惊恐以孩子尖叫、啼哭、惊惕、抽搐、夜卧不安、胆怯、面青、喜依偎等为特征。也常见于小儿腹泻、呕吐、咳嗽、头痛等病症过程中。
惊恐当宁心安神,平息肝风。多运用镇静手法。如振按目上眶、双点门、补肾经、按虚里等。
5.医源因子。包括中西药物的毒副作用,过度治疗和院内感染等。这是当前小儿疾病的常见病因。医源疾病主要有严重感染,难治性咳喘、腹泻、精神异常、嗜睡或夜卧难安等。对此,要认真追问病史,即时停用伤害性药物和治疗措施。
医源因子所致疾病要加强营养,悉心照顾,避免伤风。并运用清解药毒的方法。如头面四大手法、清天河水、清小肠、退六腑、摩腹、揉腹、推下七节骨等。
6.过敏。即过度敏感。小儿出生后的环境与在母体内完全不同。后天吃、穿、用、呼吸等所有一切都是孩子不曾接触过的新异因子。孩子对新异因子肯定有反应。当反应剧烈时就称为过敏。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牛奶、鸡蛋、鱼蝦、花粉、猫狗、皮毛等。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肺系的咳嗽与哮喘,脾胃的腹泻和皮肤的疹子与搔痒等。
治疗过敏的关键在调节小儿体质和清除过敏原。可运用掐揉二扇门、推箕门、纵向推脊、拿肩井、横擦膈俞、拿血海等。
7.痰浊(饮)。脾为生痰之源。痰浊因脾运化失调,津液变质浓缩而成。痰本身是病理产物。可一旦形成,则会流注全身,形成新的病因,引起痰浊性疾病。痰浊以胸闷、脘痞、腹胀、痰鸣、排泻物混浊、苔腻为特征。主要导致哮喘、咳嗽、呕吐、癲癎、抽动、扁桃肿大、鼻流浊涕、耳鸣耳聋、疮痈等病症。
治疗痰浊宜化痰通络散结。如清补脾经、清补肺经、揉掌小横纹、运内八卦、抱肚法、苍龙摆尾、双凤展翅等。
8.营养过剩。今天中国儿童面对的营养物质和生活条件是靠天吃饭的中医形成年代远远不能比拟的。普遍吃得好、吃得精和动得少直接导致过多的能量储备--营养过剩。过多的能量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皮下组织、内脏器官周围和腹部网膜。营养过剩主要表现为便秘、肥胖、性早熟、高血脂、糖尿病、中风等。
既为营养过剩,治疗关键就在于调整膳食结构。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omega-6的主要来源),增加鱼类、海鲜、果实(omega-3的主要来源)等摄入。同时增加运动。营养过剩与中医脾胃运化过于旺盛有关。可通过抑制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来治疗。如清胃经、清脾经、退六腑、摩腹、捏脊、分阴阳等。
9.体虚。即小儿阴阳气血不足。儿童虚弱过去非常常见。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新法接生,小儿体虚明显减少。体虚责之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主要表现是身高体重不达标,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以及乏力、神疲、四肢无力、食少、完谷不化、畏寒、长期低热等。
体虚当补虚。临床应分清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以及虚在何脏,分别治之。补虚非小儿推拿优势。小儿推拿具有补虚的特定穴较少。仅仅有脾经、肾经、三关、二马、七节骨、肾顶、肾纹等。
10.感染诸虫。虫症是过去小儿常见病因。多因卫生习惯不良所致。虫症的症状取决于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身体状况。一般有腹痛、厌食、异食、面部白斑、呕吐或泻下虫子等症状。可通过大便化验诊断。
感染寄生虫应该驱虫。小儿推拿只能改善症状,不能直接杀虫驱虫。
三、设立基本方,随证加减 小儿推拿运用小儿推拿处方。小儿推拿处方是依据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儿科知识,从小儿生理病理规律出发,结合具体小儿病情和各个穴位的特殊性所订制出来的一种穴位配伍方案。既慎密,又灵活;“方从法出”;主辅结构;次递等是小儿推拿遣穴处方的基本原则。
(一)设立基本方的思路
小儿推拿的基本方是根据谨守病机和审证求因的原则确定的。谨守疾病共同病机主要是通过设立某一推拿套路来实现。如头面四大手法和分阴阳调节阴阳,捏脊法攻补兼施,上三关配下六腑扶正祛邪,顺运、逆运内八卦顺其升降,双点内、外劳宫适其寒温,黄蜂出洞、搓摩胁肋增强人体协调性,调五脏、双点门醒脑开窍,抱肚法泻浊排滞,神阙静振补益元气等。
谨守具体疾病机理则要求认真分析该疾病机理,弄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病理趋势(升降)。并据此设立基本方。以感冒和厌食为例。感冒为外感,病位在肺卫,病性属于实,病势为邪气入侵,其基本病机可归纳为外邪侵袭,肺卫闭郁。又如厌食,存在脾气虚,运化无力,当升不升,亦有中焦壅塞,胃肠积滞,当降不降。其为虚实夹杂状态。如此设立的基本方针对基本病机,针对具体疾病,有利于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扭转或打断其病理趋势。
但即使同样疾病,不同小儿之间也会有不同表现。随证加减就是为了使小儿推拿处方尽可能顾及小儿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根据谨守患儿个体病机和患儿可能的病因设立处方。如同样小儿感冒,头痛为主,加强推坎宫、揉太阳,加点风府、拿列缺;流涕为主,加揉迎香、按鼻通等。同样厌食,大便稀溏应板门推向横纹,加揉龟尾、清小肠;大便秘结则横纹推向板门,加揉膊阳池等。
针对具体疾病基本病机的具有共性的基本方和针对具体小儿状态与病因的具有个性的灵活加减,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小儿推拿获取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见图 )即显示感冒和厌食的基本方的设计思路和加减。
由于地域、流派和操作者经历与悟性的关系造成了各地基本方内容上的差别。本教材所列举疾病的基本方来源于对传统文献的挖掘,对各地临床的考查,对小儿推拿流派的整理和对于全国小儿推拿专家的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是唯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穴位有主次,推时有重点
基本方由众多穴位组成。每个穴位都有自身特点。其部位、功能、适应范围和操作等不相同。传统腧穴处方类应古代政体君、臣、佐、使四个层次。对于小儿推拿组方有一定参考价值。
君穴: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在小儿推拿处方中居统帅地位。应先推、久推。君穴1-2个。
臣穴:辅助君穴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或针对兼病或兼症主要治疗。辅助君穴应推在君穴后。治兼病或兼症应在整体套路完成后推拿。臣穴2-4个。
佐穴:配合君、臣穴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佐穴2-5个。
使穴:传统为引经穴,即引导方中诸穴气至病所。在小儿推拿中主要为防止整个处方寒热太偏、升降太猛,阴阳太过。使穴推拿时间短。使穴1-2个。
在小儿推拿处方中,君穴与臣穴为主穴,不能缺少,它们构成基本方的基本构架。佐穴与使穴为次(辅)穴,多体现于随证加减中,或为制约君穴、臣穴的偏性而设;它们使处方更加完善。
(三)起式与收式
起式与收式是古人留下来的常规方法。
1.起式:起式为推拿操作第一个步骤,具有激活气血、开启穴位、疏通经络、集中小儿注意力等作用。其操作时间短,方法较固定。传统小儿推拿起式主要头面部的头面四大手法,双凤展翅法。上肢部的改良黄蜂出洞法,调五脏法。胸腹部的摩巨阙,神阙静振和分推腹阴阳法。腰背部的开百劳(大椎)等法。
2.收式:收式为推拿最后一个步骤,具有升提或屏闭气血作用。升提为最后升散气血,加强疗效;屏闭为使治疗信息相对独立,少受干扰而持续作用。收式操作时间也短,方法固定。传统小儿推拿收式主要有拿肩井和闭天门(嘱患儿闭目,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按于印堂振颤约10秒)。拿肩井重在升提气机,闭天门重在屏闭干扰。临床应根据小儿病情选用。
四、推拿调神与防止哭闹
小儿推拿通过运用手法刺激一定部位和穴位,激活经气,调节经气,进而影响全身,起到治疗与保健作用。经气对推拿刺激的感应、传导、整合直接关系疗效。而经气的这些功能是建立在精、气、血等物质基础之上的“神”的表现形式。它与患儿当时的状态密切相关。治疗时的最佳状态为神的“清静”和“专一”。清静指不躁动,无恐惧感,无杂念,无干扰。专一指悉心领会医生指下感觉,一心遵从医嘱。传统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调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谓“粗守形,上守神。”小儿推拿对象是小儿。小儿在接受推拿之初常常(特别是首次推拿)紧张、恐惧,不合作,甚至哭闹。哭闹可中断操作,令家长反感,还因为神浮躁不宁,皮部、经络与穴位感应性降低,传导性减弱。所以,防止小儿哭闹成为了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与推拿技法同等重要的内容。
小儿推拿首先要求医生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才是学习和掌握防止小儿哭闹的基本方法。
1.不离娘怀:指推拿时小儿不离母亲或监护人怀抱。母亲是小儿最亲近和信任的人,是小儿安全最可靠的依托。在娘的怀抱里,孩子常常安稳不哭。
2.模拟宫景:十月怀胎在子宫内,子宫内的情景小儿最早熟悉。如果在体外模拟出子宫内情景,很多小儿就会停止哭闹。根据其原理主要有:侧卧法(让小儿侧卧位或俯卧位)、嘘声法(轻微口哨)、摇晃法(轻轻摇晃与拍背)和吮吸法等。但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婴儿。
3.循徐渐进:包括距离和操作部位。如小儿最容易接受四肢操作,最不容易接受头面、胸腹与腰背操作。临床就先操作四肢,然后过度到头面、胸腹与腰背。逐渐消除其恐惧感。
4.示范效应:操作每一个部位或术式前先在自己或其母亲相同部位操作,还表现出快乐神情(让小儿注意到),然后才在小儿同一部位操作。
5.喜闻乐见:小儿之喜闻为故事和歌声,小儿之乐见为玩具、卡通和动画。推拿时尽量使环境中有适宜于儿童喜闻乐见的东西。
6.表扬鼓励:小儿喜欢表扬,如果说他勇敢、乖巧、漂亮,他就容易接受你和你的操作。如果奖给一朵小红花,一面小红旗和一个糖果则更能取得其配合。在捏脊、拿肚角、强力拿肩井和点三凹等重手法时,如果说只有他不哭,其它小儿早就哭了,他常常就会表现出极其耐受性。
链接--哭的原理与意义
哭是小儿天生本能。约一半婴儿每天哭闹约2小时。小儿不善(能)言语。儿科俗称哑科。小儿与外界交流唯有通过哭表达。
长时间和剧烈哭闹对身体有害。表现为呼吸和脉搏可瞬间停止,或不规则;哭时屏气使小儿面青、冷汗、角弓反张;啼哭能导致呕吐,呃逆、尿床,结膜充血和声音嘶哑,啼哭还影响小儿食欲。啼哭本是小儿情感与苦楚的宣泻,需要人为关怀。如果未得到及时与适度关怀,将对心理造成创伤。
但适度的哭有益于机体。哭是一种表达,将引起家长及周围人注意,利于及时排解如饥饿、尿床、寒冷、烫伤、外伤、发烧、腹痛、大小便等不利于小儿舒适、健康与安全的伤害性因素。啼哭令呼吸加快变粗,心跳加快有力;膈肌收缩,腹肌收缩,胸腔、腹腔内压增高,有利于排痰排气和排大小便;啼哭时反复伸臂蹬腿、腹直颈反,是肢体运动与锻炼的好方式,利于筋骨劲强与肢体协调;啼哭小儿面红、汗出和身热是阳气升发的标致;啼哭对于声音形成和调节有帮助。短暂啼哭之后,小儿常能获得安稳睡眠。
小儿推拿医生应懂得哭的机理和哭对机体的利弊。利用它去祛邪,去运动,去退热,去升提气机,去增强肺合量、血循环和新陈代谢等。但应合理把握哭的度和时间,如常常将可能致哭的穴位和操作放在最后,且严格控制操作次数等。
推拿也需避免熟睡。人卧血归于肝,气行缓慢,穴位经络相对静止闭合,神机不运,感应性与传导性低。醒后推拿,疗效好些。这有待进一步观察证实。
五、疾病的选择与分类
传统中医根据主诉命名疾病。如呕吐、腹泻、鹅口疮、湿疹、夜啼、磨牙(啮齿)等。本教材仍然承袭传统。但是,今天的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新的儿科疾病涌现。古人不可能有论述和预见。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从相关疾病的症状、部位、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出发,结合传统中医对人体,对小儿脏腑、阴阳、气血等生理病理规律的认识,就一定能找到中西医结合点,并整理出相关的基本病机,为运用小儿推拿防治新的儿科疾病奠定基础。为此,本教材特别选择了小儿推拿临床常见,并有一定疗效的“儿童多动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和“小儿肥胖”等病种。期望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运用中医知识认识和治疗现代儿科疾病的方法。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小儿推拿适用于多种疾病。但是小儿推拿不能包治百病。有些病仅靠小儿推拿就能达到防治目的,如腹泻、便秘、呕吐、厌食、发烧、咳嗽、哮喘缓解期、鼻炎、夜啼、尿频等。有些病如剧烈呕吐、腹泻、高热、急腹症等,也可运用小儿推拿,但需要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有些病,目前无论中医、西医都难于治疗,如抽动症、自闭症、脑瘫、听力障碍等,小儿推拿的主要作用在于调理体质,增强生命活力。我们根据小儿推拿的特性,根据传统文献和各地临床实际情况,对小儿推拿的适应症进行了筛选。我们重点选择推拿治疗有优势的中医病证和一些西医病种。
由于“五脏归经”,即以五脏归类小儿病证为传统小儿推拿特色。本教材沿用此法,将具体疾病归于肺系、脾系、肝系、心系和肾系五大类。另设五官疾病和伤科疾病。这种分类法有利于明辨疾病所在脏腑,有利于主攻病机。但由于很多疾病原因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如“口疮”和“鹅口疮”与心有关,又与脾有关。实喘责之肺,虚喘责之肾。在学习时不受五脏归类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