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肥胖的原因—你知道吗?

(2010-07-01 15:14:48)
标签:

健康

肥胖的原因—你知道吗?

    肥胖的原因你知道吗?如果懂得了,你就有办法预防和控制肥胖。

   一.遗传因素

    肥胖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肥胖病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2/4/114f985cd77.jpg 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肥胖者往往有明确的家族史,父母亲均肥胖,其子女肥胖的机会可达到70%~80%,父亲或母亲肥胖则其子女约40%~50%肥胖。作为一种复杂的基因表型,肥胖的确表现出十分复杂的遗传现象。

    有人根据越来越多的证据提出肥胖的遗传基因表型分为四型。1型:全身脂肪过多堆积;2型:四肢及腹部脂肪的过多堆积;3型:腹腔内脂肪过多;4型:臀部及大腿处脂肪堆积。

   

    二.神经内分泌因素

    人肥胖程度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脂肪细胞体积的大小,越肥胖者其脂肪细胞的体积也越大,过大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越低,因为增大的细胞表面接受胰岛素的受体数目明显减少,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减退。由于肥胖者存在对胰岛作用不敏感的现象,为了维持代谢的平衡,胰岛必须分泌比正常人高5~10倍的胰岛素,使胰岛素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样造成胰岛负荷加重,B细胞变肥大,长期刺激胰岛的结果就必然引起其功能衰竭。由于高胰岛素血症能促进脂肪合成,所以使肥胖者更加肥胖。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观察到肥胖病人会有内分泌指标异常。多数肥胖病人经减肥治疗后,内分泌紊乱能明显改善并恢复至正常水平。因为这其中由于患内分泌疾病而肥胖者仅为少数。但是,内分泌紊乱能造成肥胖,肥胖也能致内分泌不正常,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尚难以确定。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二者之间能互相促进,相互加强,最终会导致不良后果。何况肥胖的发生是一个经过比较长,有细微的代谢变化,脂肪组织逐渐累积增多的演变过程,其所产生的积累效应至今尚未能完全被认识,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热量摄取过多与消耗减少

    一般肥胖者食欲较好,摄入的热量超过机体消耗,导致能量过剩,便转化为脂肪组织在体内贮存。人体的能量主要贮存在脂肪 组织中,如大网膜、皮下及脏器周围。脂肪约占体重的14%~19%,其含量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变化较大。

    食物摄取过多往往是受到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诱惑,在美食面前总会有人食欲大增,进食量增加。调查表明胖人对食物的兴奋性高,对食物的色与味,进餐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的敏感度均普遍高于瘦人,所以受美食的诱惑比例也比瘦人大。胖人体内脂肪含量与食入的脂肪量呈正相关,所以肥胖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造成热量摄取过多,如暴饮暴食、习惯大量进食、夜食、快食、少咀嚼等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胖人经常会抱怨他们的进食量并不大,但体重却在增加,甚至有人说他们就是喝水也会变胖,而一些瘦人进食量很大却不会发胖。这种情况与个体之间能量代谢的差异有关。

    人体摄人的能量可通过做功、产热及储存三个去向消耗。运动不足肯定能量消耗减少。人体24小时的能量消耗是由基础代谢率、食物热效应和体力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组成。

    体力活动过少属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久坐的人,基础代谢率约占每日能量消耗总量的70%,食物热效应消耗约占10%,多余的则贮存起来。假若看电视消耗的时间比睡眠和工作以及其他任何活动时间都多,发胖的危险性就是不容置疑的。

    运动可使肥胖者体内的糖代谢异常发生有益的改变。运动后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肌肉氧化葡萄糖的能力增强,运动还能改变肌纤维中毛细血管的密度,进而改变肌纤维的构成。尤其是坚持有氧运动使肥胖者糖代谢发生有益的改变并对提高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更有利。

    四.不良饮食习惯和嗜好

    肥胖病就是摄食过度性疾病,由于饮食过量往往造成一部分营养成分过剩,而另一部分营养成分却相对不足,由于比例失调从而造成体内营养失衡。过量摄取的某些营养成分超过了人体的所需量,造成部分物质在体内过度积蓄,最终使有的脏器负荷过重而致疾病。除肥胖病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胆石症等都属于摄食过度性疾病。

    现代饮食科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饮食有度,饥饱适中,提倡节制饮食。近20~30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节制饮食能增强免疫机能、改善代谢功能、预防肥胖及肥胖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节制饮食方法是:在营养平衡、保持身体能量达到需要的前提下,每餐进食量为“八分饱”,主要是以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量,保持“饥中饱、饱中饥”的舒畅平和之感,这种累积效应易于调动身体的调节功能。减少组织器官的不必要负担,增强免疫机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关于一日三餐安排的合理性及进食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将在以后的《吃出健康》中专述]

    五.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政治、生活环境的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经济来源得以保障,食品供应充足等社会因素也明显的影响着肥胖的发病率。

    心理学专家认为无论表现暴食或厌食,这些饮食失调的人,多半家庭压力很大,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心理发育受阻,他们承受社会成功形象的压力,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心理失调,表现出两种情况,有的成了暴食者,有的却成了厌食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