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品真相大揭秘》

(2010-07-01 15:12:53)
标签:

美食

《食品真相大揭秘》 

 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6/11/14/114d2fcee6f.jpg    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食品真像大揭秘》,作者 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在食品行业工作20余年,深知食品加工生产的台前幕后,他关于加工食品的主题演讲在日本场场爆满,并被迅速口耳相传。

书中,他揭秘了骨汤拉面、火腿、果汁饮料、咖啡奶精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制作真相,还告诉了消费者选择安全健康食品的方法,教你学会看产品配料表,教你如何客观面对添加剂,教你如何与添加剂和平相处……。作者列举了一些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大量添加剂的食品,例如用色素、香精、甜味剂配成的没有果汁的“果汁饮料”;没有用一根排骨,而用几十种添加剂外加白开水配制成的鲜美排骨汤……

下面转载书中的部分内容: 

人送绰号“食品添加剂之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被人叫做“添加剂活词典”、“食品添加剂之神”,当地的食品加工业者、手艺人都说“有事找安部”,有问题都来找我商量。

找我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而只要是有关添加剂的事,无论什么我都能马上回答出来,暂且充当起了“添加剂顾问”。

有一个制造商,因为这样一件事哭丧着脸来到我这里。

“我购进了大批便宜的藕和牛蒡,但外表全是黑的,有什么办法吗?”

像这种情况,只要使用添加剂,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将其漂白,真空包装后出售就可以了。”

听了我的建议之后,他买了一批漂白剂。我告诉了他使用方法、真空袋子的灭菌法以及哪些添加剂可以防止变色。

不久之后的一天半夜,我已经睡下了,那个制造商突然来电话。

“出了什么事?”我问。他惊慌失措地说:“那些藕出大事了,你马上过来!”

“怎么了?难道漂白失败了?”

“不,漂白漂得很好。但是,真空包装后刚开始出售,藕就开始从边上腐烂了,对方超市要求索赔,大事不妙了!”

腐烂的藕,有的黏糊糊的,有的变成了黄色,还有的变成了黑色,什么样的都有,不知道什么原因。而且同批生产的藕中还有一些是完好无损的,这真是不可理解。

“怎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不必去了。”

听他说完,我一下子放心了,打了个哈欠回答他:

“那是因为你加热处理的方法不当。”

给这种真空袋子加热杀菌,最起码要30分钟,让温度达到90℃为止。但由于处理方法不当,产生了不均匀的热斑,温度还没达到90℃就发货了。其中那些完全达到要求的就没有腐烂。

我建议他严格控制加热消毒的过程,那之后超市再也没有向他索赔过,而且他的商品销路好像也不错。

剩下的藕没有被丢弃,他为此非常感激我

 

 改变我人生的“肉丸事件”

那天是我女儿的三岁生日。

当时我就像拼命三郎那样工作,很少在家里吃饭,半夜回家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女儿过生日我必须要补偿一下,那天早早就结束工作回家了。

餐桌上摆满了妻子准备的饭菜。其中,有一个盘子装着肉丸,上面插着可爱的米老鼠牙签。我随手拿起一个扔进嘴里,顿时僵住了。

那不是别的,正是我开发的肉丸。

只要是纯的添加剂,即便是混在食品里,哪怕有100多种,我也可以用舌头一一分辨出来。

可以说,我是“添加剂品尝师”(只是,和品酒师不同,应该没有人想要做这种工作吧)。

甚至在外吃快餐的时候,我也会一一评点。

“这个火腿磷酸盐太重了点。”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使用甘氨酸呢?”

那个肉丸就是我调配的化学调味料、黏着剂、乳化剂的味道。

我急忙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买来的吗?××生产的吗?袋子给我看看。”

妻子若无其事地回答我“是啊,××生产的啊”,说着便拿出袋子给我看。

没错。的确是我自己开发的商品,只是因为上面插着米老鼠牙签,又浇上了妻子做的汤汁,所以竟疏忽得没有一下子看出来。

“这种肉丸很便宜,孩子又喜欢,所以经常买。一端出这个来,孩子们就会抢。”

我抬头一看,女儿、儿子都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那种肉丸。

“等、等、等等!”

我慌忙用两只手捂住了盛着肉丸的盘子。

身为父亲的我做出这种慌张的举动,家里人都愣住了

 

用黏糊糊的废肉和二三十种添加剂制成的肉丸

那种肉丸作为超市的特卖商品,是一个制造商委托我们开发的。

那个制造商采购了大量便宜的肉碎。肉碎就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的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那部分,一般用来制作宠物饲料。

这些肉碎既不能做成肉馅,又没有什么味道,可确实是牛肉,而且很便宜。

于是他来找我商量,看看用这些肉碎能做什么。

这些肉黏糊糊的,水分多,又没味道,根本不能吃。怎么样才能把它变成能够吃的东西呢?

首先,加进一些不能下蛋的鸡的肉馅,以增加分量。养殖的鸡有蛋鸡、有肉鸡。肉鸡主要是吃肉的,而蛋鸡主要是吃它下的蛋的。蛋鸡和肉鸡的肉差别就很大,价格也不一样。而且这里用的是已经不能再下蛋的鸡的肉,价格就更便宜了。

接着加进一种叫做组织状大豆蛋白的东西,以便制作出柔软的感觉。这种大豆蛋白也叫做

“人造肉”,现在还被用于制作便宜的汉堡。

这样,总算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仅仅这样还是没有什么味道,于是我便使用了大量的牛肉浓汁、化学调味料等来增加味道。同时为了使口感嫩滑,还加入了猪油、加工淀粉等。

另外,还加进了黏着剂、乳化剂等。由于是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所以作业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为了使颜色好看,我还使用了着色剂;为了延长保质期,使用了防腐剂、pH 调整剂;为了防止退色,使用了抗氧化剂。

这样,肉丸就基本上做好了。

最后,再往里混入调味汁和调味番茄酱就大功告成了。但是如果使用市售的调味汁和调味番茄酱,价格较贵就不合算了。因此为了控制价格,就要使用添加剂来做出“具有那种味道的东西”。

首先把冰醋酸兑水稀释,用焦糖色素使其变黑,然后再加入化学调味料,做成“仿调味汁”。把番茄酱用着色剂上色,加入酸味剂,用增稠多糖类增加其黏度,就做出“仿调味番茄酱”。

把这种汤汁浇在肉丸上,放入真空袋子里加热杀菌,商品就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大概使用了二三十种添加剂,真可称得上是“添加剂堆”了。

这样,本来是毫无用处的肉碎,在加入各种添加剂后,被制成了“食品”——我们吃进的肉丸。

 

奶精的真面目

我曾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某个可以外带的咖啡店,一个年轻女子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几杯刚买的咖啡,同时在用手机打电话。

“咖啡买了,大家需要牛奶吗?”

大概受同事或朋友所托,她来给大家买咖啡。

“××和××不在?是吗,算了,随便拿几个吧。反正免费的。”

她面前放着一堆免费的小份装奶精。她随手拿了五六袋,潇洒地走了出去。

我不禁要问读者一个问题。

“为什么奶精是免费取用的,你想过吗?”

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会问:“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制成的?”大家都稍有困惑,“哎,这个问题没想过”,之后大部分的人会回答“牛奶”、“鲜奶油”。

但事实是,奶精不是由牛奶或鲜奶油做的,而是在植物油(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其中含“反式脂肪酸”,是不健康成分)里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这就是奶精的真面目。使用植物油,比用牛奶和鲜奶油要便宜得多。因此,才可以免费取用。

而且,如果看看“背面”的话,就会明白。

“植物油、乳化剂、增稠多糖类、pH 调整剂、着色剂、香料”,上面写着这些成分,“牛奶(鲜牛奶)”却只字未提。容器包装上也没有“牛奶”的字样,而是用“咖啡用奶油”、奶精”表示的。

虽说看了配料表就会明白,但往往配料表只在总包装上才注明,而小包装本身并没有写。

食品卫生法规定,小包装(表面积在30平方厘米以下)上可以不用标示配料。所以在咖啡店及餐厅里,我们无法看到其“背面”。

 

用水、油和白色粉末做成的奶精

在植物油里加水搅拌,就能做成“牛奶式”的东西,但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

这样就需要用到添加剂了。

首先,使用乳化剂。乳化剂就是界面活性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

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乳化剂和增稠多糖类可以“合并标示”(后面会提到),所以用多少种都没关系。

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将其着色成极淡的茶色,使之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 调整剂。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

所以你经常加进咖啡里的那种奶精,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

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在现场演示奶精的做法,每次会场都会响起惊讶声。

谁也不知道这幕后的故事。

的确,没有法律规定不能用植物油做奶精。

但是,这些难道不都是些仿冒商品、假冒商品吗?

这种仿冒、假冒商品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我们消费者也应该反省。奶精为什么会在咖啡店里码放成堆、随便取用呢?有多少人能抱着这种“简单的怀疑”精神,想一想其中的理由呢?(当然,并不是说所有随便取用的都是不好的。)

不仅是奶精,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的话,不管什么时候,都易中制造商的下怀。

在这种仿冒食品、假冒食品横行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具有一双鉴别真假的慧眼。

 

100千克的猪肉能做出130千克的火腿

“妈妈,好多好吃的火腿啊,我想吃。”

A女士(42岁)和10岁的女儿一起买东西,女儿这样央求,A女士便拿起了特价火腿。

500的火腿只卖498日元,“这个价钱可真便宜啊”,虽然她也感到一丝怪异和惊讶,但还是想“算了”,就把它放进了购物筐。

“哇,今天晚饭就可以吃了。”

孩子很高兴。

食品业界有“注水火腿”这种说法。

这种火腿看上去很可爱,但实际上是把水注入肉中凝固而成的。

因为能挤得出水来,所以也被称为“抹布火腿”。

不管名字如何,本质都是一样的。

火腿的原料当然是猪肉,但100千克的猪肉怎么能做出120130千克的火腿?

多出来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来增加分量的黏性材料。

要增加分量,花费不多、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加“水”。但是,如果直接把水加进去的话,肉就会变得稀烂,不成样子。因此,要使用加热后会变硬的胶状物。

100多支注射器同时往猪肉里注入专门的肉用胶状液体,那场景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太让人吃惊了。

接下来便是滚揉,使注入猪肉的胶状液体均匀地扩散到肉的组织中去。注入的肉用胶状物的重量相当于肉总重量的20%30%。滚揉后肉变得鼓鼓的,然后经过成形、加热(使胶状液体凝固)等工序,最终变成了市场上销售的火腿。

这就是“注水火腿”的制作方法。

这种肉用胶状物的原料主要是大豆、蛋清,也使用了乳蛋白、海藻提取物。也就是说,只要能凝固,什么都OK

为了使增加的部分保持色泽和弹性,还必须注入其他添加剂。

这是一种为了在价格战中生存下来而采取的增量作战法,其中没有丝毫值得食品加工业者骄傲的地方。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