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万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我们应当顺从这种规律来保持我们的健康。现在,已经进入夏天,我们应当遵循夏长的规律,对人体进行调节。整个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六个节气。《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夏季养生的方法。
人们在春天里,体内的生命细胞因天气的温和而开始活跃三个月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已渐渐达到十分洪盛的地步。一方面是天阳下逼,另一方面是地热上腾,这样的天地之气相交合,大大促进了万物的“蕃秀”和“华实”。在夏三月中,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显得非常旺盛。这本是好事,但如忽略了夏季养生要领,就可能变成坏事!夏天里人的阳气虽足,却容易外泄夏天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夏天人们出汗多,容易脱液夏天太热,容易影响人的食欲人们在夏天也容易因贪凉而染病。
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心病”,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是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
总之,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养心主要做到养神。因心主神明,故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该舍便舍,以保持心神的宁静状态。每天晚上临睡前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可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在食物补养方面,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莲子粉、百合粉、黑木耳粉等,以益心气养心阴。还要重视午休,因心活动最活跃的时候是在午时,而且这时也是阴阳相交合的时候,所以午休能保心气。
注意调肝。养肝主要从情志、睡眠、饮食、劳作四个方面入手。养肝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平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如欣赏字画、养花种草、四处旅游等,可以陶冶情操。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还要做到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平常还应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以防过度疲劳损肝。
注意养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避免情绪因素而伤肺。晨起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即一呼一吸尽量达到6秒钟。这种方法可以养肺。还有一种闭气法,经常采用闭气法,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即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来,如此反复18次。平时多吃有助于养肺的食物,如玉米粉、黄瓜粉、番茄粉、黄豆粉、绿豆粉、红豆粉等。
注意健脾。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来源,后天之本,健脾往往与养胃结合起来。在饮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饱,其次再做一些运动和按摩,以助“脾气”活动,增强运化功能。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各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以顺、逆时针方向用掌各按摩36下,再用手拍打和按摩脐上膻中穴、脐下丹田穴各100下。平时多吃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粉、山药粉等。夏秋之际还应常吃、海带粉、冬瓜仁粉等养脾开胃之品,以护脾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