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精细化整合疗法

(2010-06-26 13:17:09)
标签:

健康

健康教育——明其危害 加强督导好防治
    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糖尿病发生后会造成一系列代谢紊乱。许多人是在出现了糖尿病早期症状后,去医院就诊时而被确诊为糖尿病的,这些早期症状概括起来说就是“三多一少”。糖尿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不幸,已经引起了世界的重视。糖尿病健康管理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普遍的推广实施。协和阳光糖尿病健康管理,将在全社会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及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明其危害,观其类型,提高安全指数;未雨绸缪,构筑牢固防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断症预防早安心。
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传统上依据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 占糖尿病患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其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1型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很快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的享受生活。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医学界弃之不用。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即我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只是一种相对缺乏,还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来达到治疗作用。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5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于免疫有关。
膳食疗法——平衡膳食 营养全面助健康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基础疗法之一,患者因为担心影响病症而产生的饮食恐惧症反而影响病症,协和阳光糖尿病健康管理膳食疗法向广大糖尿病患者介绍饮食疗法的作用,让患者了解饮食疗法的原则,正确掌握调养方法,科学的安排营养配餐,同时配合适当的营养补充剂,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并根据个人嗜好,自由的选择不同食物,扩大饮食范围,可以吃的“随心所欲”些。膳食疗法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达到营养平衡,改善肌体营养状态,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运动疗法——科学运动 长寿有方妙回春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适当的运动,不仅是维持健康状态所必需的,也是促进糖尿病康复的一种重要手段。临床试验证明,运动可以改善肌体代谢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降低对胰岛素的抵抗性,增强肌肉对血糖的利用,改善血液循环,达到自然降低血糖的目的。协和阳光糖尿病健康管理运动疗法指导糖尿病患者科学合理的运动,为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对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中的程度,运动后的调整及禁忌事项做科学化的分析和监测,实施阶梯型的运动管理方案,让糖尿病患者在感受快乐的过程中享受康复的幸福。
医药治疗——对症下药 科学治疗有成效
   糖尿病与艾滋病一样至今依然是无法根治的,就医和用药的目的在于控制糖尿病,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然而现实却是很多糖尿病人用药不对症,计量不合适,随诊不及时,甚至随意停药,在药物治疗上存在盲目性等不科学现象。协和阳光糖尿病健康管理医药疗法为糖尿病患者就医和用药治疗进行严格监控和积极督导,让患者正确就医治疗掌控有序,科学合理用药,综合规范治疗。对比各种治疗糖尿病药物的利弊,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因病施治,对糖尿病并发症有的放矢,让患者享受自己的健康人生!
2型糖尿病患者选药指南
      由于磺脲类和胰岛素治疗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体重的增加,所以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来说,原则上不应再选择这些药物,以免引起体重的进一步增加,不利血糖的长期控制。  
      70%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体型是超重或肥胖。对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不仅仅对控制高血糖有利,而且对血脂和血压控制都有好处。由于磺脲类和胰岛素治疗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体重的增加,所以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来说,原则上不应再选择这些药物,以免引起体重的进一步增加,不利血糖的长期控制。更重要的是,肥胖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患者比体重正常者更容易并发其它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因此,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首先考虑选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止)。在英国进行的一项长达30余年的大型临床研究中,选取了5000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分别接受二甲双胍(格华止)、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治疗以观察各种药物的长期降糖疗效和对糖尿病远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二甲双胍(格华止)治疗组在控制体重方面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组。此外,使用二甲双胍(格华止)的患者比磺脲类和胰岛素组更少发生糖尿病所致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因此,专家推荐二甲双胍(格华止)应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对于体型正常的患者来说,控制体重同样重要。由于糖尿病是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人体内脂肪、糖的代谢受到很大影响。而脂肪、糖代谢的异常会使脂肪堆积,形成超重,甚至肥胖,这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是及其不利的。因此体型正常的患者也应该积极控制体重,而二甲双胍(格华止)较其它降糖药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对于正常体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二甲双胍(格华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由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转化吸收,有一定的增加体重的功效,因此体型偏瘦的患者可选用磺脲类药物或其它降糖药合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心理疗法——心态平和 自信乐观百病通
    糖尿病患者如果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使生糖激素水平增加,造成血糖升高。如果长期感到孤独、绝望或忧郁,糖尿病症就会加重。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情绪对糖尿病的防治与康复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协和阳光糖尿病健康管理心理疗法让患者从心态起步,掌控健康主动权,乐观待病,坦然处之不畏惧,指导和协助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安抚病人,使患者安心养病,早日康复。同时也让患者在了解糖尿病知识的基础上,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转移注意力,培养业余爱好,增强信心,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自我监测——亲身力行 自我管控有良方
   “五驾马车”是糖尿病防治的最佳策略,无论其他人怎么管理,但赶车的人是糖尿病患者自己,在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治疗比较规范,而大多数患者忽视了自身病情的监控,结果错过了最好的治疗和康复时机。协和阳光糖尿病健康管理自我监控是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和医药治疗的基础,为正确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技术与信息完美结合,及时监控与提醒双重锁定,有效提高安全指数与健康结伴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