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分类与养生
(2010-05-28 01:08:33)
标签:
健康 |
体质指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平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身体特质。
体质源于先天,养于后天。
体质与家族遗传关系密切,与年龄、性别直接相关,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生命历程来说,每个人的体质都有一个生长壮老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有规律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在生长壮老的过程中,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的诸般条件的不同,每个人的体质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是可以逆转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基本类型。这个分类基本体现了中医人体体质的差异性。在这九个分类中,除了平和质,其它八种都属于亚健康性质,是养生的重要对象,而平和质也需要养生来保持健康。中医治则中有“三因制宜”,其中之一为“因人制宜”。因此,养生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类型来进行。
气虚质
气虚质是由于人体气的生化不足或消耗太过,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人体气、血、津液关系密切。气虚必然影响血、津液的正常代谢和运行。
气虚还会影响人体气的正常升降出入,造成气滞、气逆、气陷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气虚常见主要是心脾肾方面的虚损。养生方法当然是补气理气为主。其中,又以补中气常用。因为脾胃系“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阳虚质
阳虚质是人体阳偏衰导致机体阳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人体阳气不足一般表现主要为脾肾阳虚,其中又以肾阳虚为根本。阳虚者“寒”。养生方法“补其不足”,以温补脾肾为主,尤以温阳补肾为要。阴阳互根互用,因此,也可“阴中求阳”。
阴虚质
阴虚质是人体阴偏衰导致机体精、血、津液不足,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阴偏衰以肝肾阴虚为主,其中又以肾阴虚为根本。阴虚者往往“火旺”。养生方法以滋阴补肝肾为主,也常用“阳中求阴”。
痰湿质
痰湿质是人体内津液输布功能障碍导致水湿痰浊积聚,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痰湿质的形成主要是脾虚,《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往往与肾阳虚相关。痰湿可阻滞于体内任何部位。水湿痰浊积聚多阻遏气机。养生方法宜温肾健脾燥湿理气为主。
湿热质
湿热质是人体内湿热互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湿热互结以中焦和下焦居多。湿热质首先应区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者养生以祛湿清热为主,热重者养生以清热祛湿为主。
血瘀质
血瘀质是血液运行迟缓和不流畅,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血瘀质的形成有气虚,有痰浊,有血寒,有血热。血瘀往往造成气机阻滞,气滞往往加重血瘀,故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养生方法以补气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气郁质
气郁质是气机郁结,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失调,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气郁常有血、痰、火、湿、食诸郁相伴。肝主疏泄,肺主大气,肾主纳气,脾主中气运化。气机郁结主要同肝肺肾脾功能失调有关,但临床以肝气郁结常见。养生方法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为主。
特禀质
特禀质俗称过敏体质,是人体免疫系统应答失常,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下降的一种病理体质。
养生方法重在增强免疫力,以泛控得当;同时应注意避开过敏源,以减少错误的免疫应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