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2015-07-25 21:25:05)
标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分类: 读书笔记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三点: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以上三点分别简要地概括为:获得“四基”;增强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一、获得“四基”
1、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双基”为什么要发展为“四基”。
3、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等。
数学推理的思想: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等。
数学建模的思想: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等。
数学方法不同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往往是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深刻的、一般的、内在的、概括的;而“数学思想”往往是操作的、局部的、特殊的、表象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数学思想常常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数学方法又常常反映了某种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在讲授数学方法时应该尽力反映和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好的数学活动经验有以下几个特点:主体性、实践性、可发展性和多样性。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细化为下面四种: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和思考的活动经验。
5、“四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
二、增强能力
1、在普遍联系中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列举大量的相关实例,使学生反复加强印象。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可以更多地创设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2、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也称为“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也称“逻辑推理”),等等。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学生较多接触和学习的是合情推理;第三学段则必须加强演绎推理的教学。
3、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三、培养科学态度
1、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并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就自然会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习内容的平均难度应该尽量符合学生知识储备、认知规律和年龄心理特点。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宜采用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少采用批评,绝不能有讽刺、挖苦。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