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单元
(2020-07-30 08:43:43)关于阅读。
我一直采用的都是单元阅读法,就像中国社会以“家庭”组织构成一样,我的书籍网络以这类小单元为基础构成。单本书的阅读,只是最小的生命细胞,是最早的出发。
我让皮皮看《红楼梦》,我家皮皮对我说:“妈妈,这本书我看完了……”我说:“这书是看不完的,我像你这么大就开始读了,至今还在看,最近看的是里面的官司、祭祀和药方医理之类的,这关乎中医、满清贵族的生活、刑法、赋税制度,牵扯到很多书,关关节节,无穷无尽,太丰富了……”。
有些书,得等着它后来的兄弟,比如慢慢出全的全集,这样你才能看到一个作家的成长线和他精神世界的全貌;有些书,得等着它的说明书,各种由母书延展出来的《解析》、《解读》之类的后继书;有些书,得等着它楼上楼下、左右门的邻居,这样才可以从高到低、由点及面,窥探一个行业的各个角落。
如此如此,就形成了一个个单元。
继“纸”单元之后,我最近在看的是以下几个阅读单元:
航空单元阿姆斯特朗传记出来了嘛,阿波罗纪念册也出了,其他几个宇航员也有作品引进,比如火星计划中的凯利,他记录了在太空一年的日常生活。
滇地植物单元白马雪山守山人的自述被整理出书了,《守山》是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我很少看到中国当代的自然文学作家——这个和写花草树木的室内作家有区别,和放马大山的游记作家也不一样,是英美自然文学里才有的那种溶解在自然里的气味,文字和结构、文学类型浑然一体,都是山野式的蔓生野长……中国曾经有过遍地芳草的诗经、楚辞,我们出过那么多的山水诗人,那个文脉早就渺茫无踪,英美那种大概是地域差别好像我们这里也少见,突然从天外飘出这么一个妙人。这本书里还提到一本《蓝花绿绒蒿的原乡》,一个法国博物学家于清末在滇地的考察。 我也买了,配着读。
植名命名单元:《植物十二韵》,这和云南倒没啥关系,但是是一本难易适中的植物名字考释——这类释名书通常有名称考释、名字来源传说、拉丁名手册这么几种,要么偏故事性(飘忽),要么是字典类的工具书(乏味)。本书的好处,应该是调和:作者语言常识丰富,又热爱博物且从事景观学研究,所以从植物的双名(种属、本种种加词,这个需要外文知识)、古代词源多源头考证,加之实践眼观,饶有趣味;《园艺植物的拉丁名》,案头字典,看书时可以即时查询;《中国蔬菜名称考释》,这本书有趣有料,内容详实,结构脉络清晰。总纲、词源命名、分类叙述。这样一本书,结结实实,一个白菜就有好几页……如果加上彩图、注释、彩印,做出五本精装博物系列问题不大。过去的书,常常给人这种批发感,我一本八十年代的毛姆小说集现在能拆出一个系列。
城市规划单元之前非常喜欢芦原信义的《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里面很多观点都是浓缩营养片,拿来稀释一下,都能供我消化良久。刚看到芦原义信的随笔集出来了,另外一本规划方面的经典之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最近也重版了,我把它们汇总起来,准备重新整理阅读
七大艺术门类之中,建筑书和导演一样,属于综合艺术,他们要募集资金,与各界人士周旋,必须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有文学鉴赏力(好电影的基础是剧本)、视觉能力和美学修养出色,可以画场景图和结构图、细节图,指挥摄影师、结构师、施工方人员等等,很多大建筑师都投身于城市规划,涉世很深,也有自己的一套高屋建瓴的意识形态结构,且因为“建筑是理性和生命之呐喊的结合”,等于是用空间在实践他们的哲学观,所以他们的人文思考格外立体……由此种种,导演和建筑师,常常能写出很好看的书。
以日本建筑师为例:隈研吾早年是做建筑评论出身,文字自然出色,人本气质重;伊东丰雄的游记很棒(我在他的传记里看到作者引过,非常喜欢,可惜找不到全本);中村好文室内气质重,有暖手可触的人情味,他的信件也写得好看,建筑师要与业主沟通,了解对方的生活喜好,才能量身定做他们的屋子,对,写信也算是建筑师的特长文体,写着写着就和业主老婆(因为业主忙着赚钱,盖房子装修什么的归老婆管)谈上恋爱的也不是没有,足见他们的文笔之好。
再有:安藤忠雄的游记很多是写美术馆游历,可以当艺术随笔读,并悄悄对他后期的建筑思想做溯源揣想,比如他喜欢方塔纳的作品,就是在绷紧的帆布上划开一道……看到这划痕,我突然明白了安藤忠雄在作品中对光影的处理(大家想想在那幢“光的教堂”,那个墙面划开十字的惊险的采光法)。而芦原义信的关注点是在内、外部空间,街道的定义、职能、东西方的差异,视角明显比较高而阔,他很敏感于城市规划。我觉得他一站到内外空间交接处,顿时灵感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