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不要仓促经过这世界

(2019-05-28 09:06:49)
整理日记,发现近两个月上山次数颇多——春夏之交,万物嬗变,像婴幼儿时期一样,是密集变化的时刻,每过几天,就是一轮植物和景色的翻页和更迭,比如这几天,紫藤已歇,紫楝和金银花却日渐发香,樱桃也逐日发红,枝叶间伏着小鸟,每次经过,都能惊起几只。所以,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本,关了电脑,系上球鞋的带子、揣着紫米糕和茶叶蛋,拎一罐榛果咖啡,上山,上山,看……
栈道边的野芝麻开着白花,而野蔷薇的白花本来就单薄,现在更是被雨水打落、楚楚可怜,仔细看与我家楼下的白色蔷薇花型不太一样,我家那种蔷薇似乎是白玉堂,而路上经过白马公园眼见的攀墙红蔷薇,应该是七姐妹花……蔷薇的变种太多了,而国人历来重视花格,蔷薇这种卑微的平民花可能不被重视,家里只有《牡丹谱》和《梅兰竹菊谱》。可是五月就是蔷薇占满视线的季节,攀援的紫藤和木香渐渐衰落,它就劈天盖地的登场了,山道、香樟树下、流水潺潺的河边、院落的篱笆墙上、天地的书眉页脚,被它写满了小注脚。
我很喜欢到植物园看树,里面的很多树,其实就是常见树种,比如石楠什么的,但是因为不硬性修剪为树篱,这些树都能长的非常高大,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野性,这个会让我很高兴,就像看见一个人离开了束缚他的环境,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一样。
在植物园必须“躬身低首,缓缓而行”,因为到处都是植物的即兴小篇章,你要细细的读解:脚边不小心碰到的,可能是天天涂的马鞭草(手霜)的小紫花,那风中一闪而过的薄如竹纸、微微透明的粉白花,原来是手边翻阅的日本俳句集里的月见草啊,这就是精神世界的植物在日常中的实物体现,“门槛上的月见草“和“杨贵妃的梨花白”一样,也是种彩铅的色名,我瞅瞅这花,想象一下那微妙的色感。鸡爪槭随处可见,走近一看,它们也长出了紫红色的翅果,不像枫杨树那样的成阵挂刮下来,而是小小的一对,像柴犬的飞机耳一样竖着,非常的萌萌哒。
就这样简单而丰盛的活着。
发现自己多了很多朋友,其实他们一直在那里,几年、十几年,大家像植物一样各自开花结果、遥遥相伴,没有骤热的逼近,就这么淡淡的相守中,一点点熟悉了对方的身世、生活、气息,突然有一天,量变到质变,成了朋友……这种慢慢长成的关系,让我觉得安全、松弛。
最近,我的很多朋友,都在奔赴当地的公园观牡丹、插芍药,固然人生难免各种烦扰,但是她们都会在带孩子的忙乱、上下班的拥堵、人际龃龉之外,挤出一点时间,去看见这个世界的美,以慰已心,萤火微光,也足以照亮生命。那种真实去生活、吮吸每一滴美的汁液的渴望,像营养液一样,浸润和连接着我和朋友们。
下山,回家,这样的日子,往往是来不及做午饭,只能用老酸奶拌点黄瓜或水煮生菜打发。上网收信,收到书店店主回复,有本绝版老书还剩最后一本,赶紧拍下。午睡前读点麦克法伦的书。
这里的再扯几句,关于《活山》的序言撰写者:剑桥学者麦克法伦。和写《活山》的谢泼德一样,麦克法伦也是一个荒野爱好者。平日里常常去无人的荒地或者小岛,有时干脆睡在树林里。他引用别人的一句话,称对荒野的激情是一种“地理希望学”,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各项技术都越来越发达的今日,只有与自然的血肉相连,尚能挽救我们体内的人的活性……也许,这就是我常常上山的原因。
之前看过他的《心事如山》,不是很喜欢,但是这篇《活山》的序,洋洋洒洒,优美华丽。是一团揉透、揉熟的面,隧又重新去翻找他的书来看——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有人的文学水平不是稳定发挥,或是某本书未必契合你彼时彼地的心境,果然,换了一本《荒野之境》,感觉就很对胃口。
科学家海因里希的自然文学随笔之高妙处,是把一双诗情的眼睛和科学家精密的观察完美融合,而麦克法伦,是把学者的学术积淀完美的揉进了自然风味里。他在奔赴荒郊野地、海角荒岛的时候,一边记录着眼底风景,一边徐徐打开脑中书卷,而且过渡自然,看不出接缝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平静的力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