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季歌】月桂糖

(2014-03-22 14:56:04)
标签:

美食

前几天,收到了朋友相赠的月桂糖,红漆铁罐喜色逼人,上面用工笔写着“舂杵”,打开罐子,白棉纸包着小糖块,糖大概有八毫米见方,小小的一粒一粒,近乎红糖的颜色,特别的是那种咸甜交加的微妙调和感(因为加了酸梅水嘛),类似于盐水泡荔枝,蜂蜜浸柠檬,是以对比反衬法凸显味觉的层次感。

 

朋友说“我们家的月桂糖一直是满觉陇的沈阿姨给我们做。新年前她给我们寄过一包月桂方糖,说是用最古老的做法舂杵制成,是旧时杭州的喜糖。制作过程太为繁复艰辛,一年中仅能做一两次,不为售卖,只是用来赠送亲朋。这次终于帮我们做了一批。”——难怪包糖的小红袋子上印着一只只白兔——我问朋友“这是暗喻月桂树下捣药的玉兔么?”他说“是”。真是心思细密。

 

之前读过一本《山居杂忆》,喜欢的很,作者高诵芬老太太是个民国闺秀,书里没啥波澜壮阔的乱世风云,倒是滤掉这些,写了些旧时吃食,人情世故,杭城风俗,女眷交际。整个就是民国《请嘉录》,大家庭殷实有序的日子,过得就像孟玉楼走路“行时香风细细,坐下淹然百媚”。我欣羡那安然守静,现在闲着没事还常常随翻两页,循月而读,春天看她谈女眷上坟,秋天看立秋称人啥的。

 

在过去的笔记里我记过“有一些民俗是循月而来的。比如大年初一要吃橘子和荔枝,象征“吉利”,清明淡妆素服上坟,入夏要吃青精饭团子,也就是乌桕叶泡了整夜的糯米蒸成团,还要称人,立秋再来一次,看看苦夏消减了多少肉膘,端午要把菖蒲剪成宝剑,用苍术薰屋子,解百毒。乞巧节用荆柳叶洗头。高家家里有间梅厅,结满梅子的季节,就有佣人摘了紫苏和和玫瑰花,做成蜜饯。”
 
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这个桂花糖。我当时做了简记:“高小姐出嫁,婚宴上用了九万六千包桂花糖,婚礼前的那年秋天,全家参与开始采摘,从花枝上捋下细巧的花瓣,倒在酸梅水里,这永不变色的桂花末,和了研细的冰糖粉,装进铸了吉祥图案的模子,最后收在石灰缸里。整整二十年后,儿子还找出几包来。没有变味。”
 
而实际操作种的桂花糖的制作程序如下“采集桂花,整枝带花剪下,再轻轻将花朵从细的青枝上摘下,去蒂去芯,放入白瓷盘,再浸在酸梅干的水里,这个酸梅水是咸梅干泡制的。这样桂花的色泽就会永远不变了。磨成细粉,要细得跟水磨粉一样。然后把在酸梅水中浸了三小时以上的桂花放入捣臼,舂成浆糊状,加入磨细的冰糖粉,拌匀,使它的颜色跟桂花的颜色一样。然后用力舂捣,直到臼内的桂花糖与臼底完全脱离,毫无黏滞之感为止。将糖粉放入精雕过的印版压制成型。放在置有石灰的矾纸上知道糖变干。再收入石灰箱隔潮。”

 

这个要是产业化流水线出产,便利之余倒也无啥易趣。难得的是它和上坟一样,几乎是全家参与的亲子活动。采花时佣人们都出动了,老爷闲着也会过来包两包糖,家里姑娘出嫁的喜糖嘛!想着心里也乐乎着吧?多大的喜事啊,九万六千包糖,全家连佣人加帮工都包的手酸。而经历了解放后被没收产业,揪斗,全家迁入十几平米小破屋子,连阳光都晒不到的时候,孩子们还能从箱底翻出妈妈当年的喜糖,收藏得当,糖居然还能吃。其中世事起伏之滋味,大概只是当事人才心知。

 图片来自“寂境崂山绿茶”。

 

【四季歌】月桂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