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京黎戈
南京黎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962
  • 关注人气:1,6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娘家

(2007-12-09 16:44:00)
标签:

杂谈

读《泉水》,感慨纷纭。这首诗,写的是卫女思归。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欲归而不得,故做诗以自见。旧时女子,长在深闺,一日出嫁,即老死夫家。“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好比油麻菜子,或是蒲公英,随风逐尘,任意东西。“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蘼日不思。”这是意淫版的“回娘家”。女孩子出嫁了,对着河水想家。眼前幻象纷纷盛开:忽而与姐妹垂钓,忽而与兄弟共饮。忽而巧笑与波光相媚,忽而环佩与舟楫相击作响。〈诗经〉的年代,儒术礼教尚未兴盛。女子婚前,倒还有些活动余地。她甜孜孜的怀想旧日,“出宿于济,印栈于祢”。真想再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出游啊,想着想着,自己开解了郁结,“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算了,想那些旧事作甚,还不如及时行乐,我且驾车兜风去吧。哈哈,喜欢〈诗经〉的地方:即使是忧伤,口气也非常的质朴刚健,伤心完了,就完了,不是把玩成瘾,情绪泛滥。

 

〈谷风〉,是另外一种悲剧的路数,弃妇版的“回娘家”。字字血泪。这不是思归不得,而是恩义断绝,真被撵回娘家了。“采封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谁言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以我御穷。不念昔者,伊余来壑”。换算成今人言,就是“挖萝卜还知道留个根呢,你他妈居然对我这么绝情,我真是贱骨,对你仍然没有怨气。只要你及时悔改,我们可以再续旧情,可是你连送我都懒得,即使我是满盘珠玉,你被新人遮眼又怎能看见。穷的时候与我共苦,一朝翻身,就把黄脸婆给踹了。”我的妈呀,听听,多耳熟,随便翻张〈扬子晚报〉或是本埠新闻,都能看到现世版的〈诗经〉。《诗经》里,有很多聪明灵秀的女孩子,是“吉士”“君子”心中的光源,也是《诗经》烛照世间的光源。可惜,伊们多不得善终……女人的视角低矮,偏于我执,总是囹于小情小爱,不能得清明境界。她们的命运轨迹,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亘古至今,女子共通的悲哀。

 

与之异曲同工的,是〈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张爱铃的〈倾城之恋〉。其灵感源头,据说在此。遇人不淑的薄命女子,蜗居娘家,被兄弟嫌弃,小人欺侮,心有不甘。始终辗转我心头的,是一个薄暮中的场景,半昧不明的光线里,白流苏踢趿着绣花鞋,在卧室里找蚊香,遥遥的,听见嫂子奚落她今日黄花,白哗的把蚊香盘踢到床肚下面,鼻子里轻轻的哼一声“你们以为我完了么,早着呢”,哈哈,这个彪悍的再生力,我喜欢。比“长跪问故夫”的那个怨妇,爽多了。是“东山再起”版的回娘家,虽有“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人心凉薄,恶语如刀,密布洗不净的龌龊和龃龉,好歹修得正果。白流苏二次嫁人,战绩辉煌,一座倾城,成全了两个浮萍男女。

 

贫民版的“回娘家”,印象最深的,是齐如山笔下的一个故事。清末乱世,民生艰苦。北方地产不丰,尤为艰难。女子多不识字,没有办法写信,即使托人代写,也无从付邮,一但出嫁异地,几与家人永绝音讯。有个做姐姐的,家境极苦,自己倒是嫁到了一个丰实人家,在婆家听闻弟弟死于饥寒,请允归宁。婆婆好心,给她一个白面馒头,她捧回家,供在弟弟坟头,算是盛馔……弟弟生前,连一顿细粮,都没有吃过。

 

物质的贫苦,也罢了,有时,锦衣玉食,钟鼎之家,一样是“红颜总是风吹雨打去”。华丽版“回娘家”,是〈红楼梦〉里,一次是贾妃省亲。我草,那纯粹是政治事件加腐败温床。君臣关系,被润滑了,贪污分子的腰包,也乘机鼓起。可是,锣鼓喧嚣的盛大排场下,爸爸要对女儿磕头,妹妹和姐姐说不了一句私房贴己话。还有一次,是嫁了中山狼,被爸爸作抵债之用的迎春,带着满身青紫伤痕,一腔委屈血泪,回来探视姐妹们,在园子里转转,回顾她一生中最好的韶光。姐妹们执手相看泪眼,哽咽不能言,强坐欢笑。她们姐俩,都是回去后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励志版“回娘家”,看《飘》,战火连天,无处寄身。赫思佳带了一干妇孺,回到塔拉庄园。妈妈死了,爸爸和妹妹们,都是“时代的未亡人”,一味的咀嚼旧日美景。赫思佳挽起衣袖,下地干活,一点点将家园重建。她去监狱找白瑞特帮忙的时候,为什么被识破,就是白瑞特摸出了她手上的老茧。《飘》在一战以后走红,是有道理的,它正鼓舞了被战争击垮了的美国民心,和自救精神,及重建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命运感
后一篇:朴素与温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