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拉斯同学的仿事体书评

(2007-09-02 13:27:00)
标签:

杂谈

看杜拉斯同学的《扬.安得列亚.斯坦因》。这个名字的发声真是够崎岖不平啊,突然想起来,这是杜拉小说里的一个女人的姓,她把它顺手塞给扬.安德烈了。扬是杜拉创造出来的,包括他的姓名,衣着,行文风格,都给杜拉彻底的渗透了。这本关于扬安德烈的书,一开始杜拉大概是想把它写成回忆录的,结果写着写着,职业病发作了,最后我看到的,是一本小说。并且是中后期杜拉小说的那种实验风格。小说的结构,就是把《80年夏》的那个文本,套在了杜拉和扬安德烈的故事中间。小说的语言,诗化的,很有张力的,没有明确意指的。

在《80年夏》里面,那个在压顶的灰色云团下,孤独的看着雨前大海的小男孩,在人满为患的海滩上,一个人躲在沙堆后面哭泣的小男孩,我一直以为这个形象取自杜拉的儿子。现在才发现,不是,它的原形,是扬安德烈。而那个给他说故事的女辅导员,是杜拉。怯弱柔驯的男孩,在智力和经验都可以荫蔽他的成年女人的羽翼之下,闪躲着冷雨般致命的孤独。在《80年夏》里,杜拉探讨着一种看似不可能的爱情,在生活中,扬安得烈则配合她实验了这种爱情方式。写作是一个孤绝的事业,杜拉自己是为此壮烈献身了。她的后半生,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阴霾的小城堡里,伴随着酒精的致幻效果,在那里喃喃自语,自说自话,这些声音在纸上落墨之后,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

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她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的,有着金沙色皮肤的中国情人,迷狂的斯坦因,一点点被自己的孤独销蚀掉的副领事。她和他们说话,揣测他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安排食谱和交际。她和安德烈讨论的话题,基本上也是关于这些。她禁止他和外界来往,他的社交圈子,就是她笔下的人物。杜拉自制了一个文字的堡垒,把自己和扬安德烈,反锁在里面。所以我很能理解这本写着写着,就走了题的回忆录。杜拉的注意力中心,还是在她自己的作品上,一涉及到阐释自己的著作,比如嵌在里面的《80年夏》,她就把回忆录这个正题给忘了。而她自己也控制不了这个兴奋灶的转移。最后这本书,彻底沦为一个仿事体书评了,我草。

"http://images.blogcn.com/2007/9/2/1/yuyiwang,20070902134347680.jpg" 注:仿事体书评,是最近学来的一个词,大约就是用平行于所评书籍的行为,来外围阐释此书。比如把一本关于恋爱的书,套在自己的恋爱里写。(只是打个比方哈)。 这个故事套故事的书评,本身也可以当做一个小说来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休憩之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