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芒果永远九岁

(2007-08-11 10:59:00)
标签:

杂谈

看Z寄来的《芒果街上的小屋》,这么多年来的习惯是回避主流,窝于边缘,以至于这本红透半边天的书到现在才看。真是满适合现在人的节奏的,切的碎碎的时间碎片里,拈一口,即时消化,写字的女人,文字功夫是举重若轻的那个路数,用很少的字,表达一个很漫漶的意思。很多童话文字,还有金子美铃童谣,也是这个路子。但是写的真好。妙就妙在:落脚在写实和现实之间,如果是后者,就是《米格尔街》了,那个调子就暗沉了。阅读成本也会高的多。

我听很多人说它干净,其实里面还是有务实的舵啊,种族歧视,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底层情结,穷人和小灰姑娘的自卑心什么的。它也没有刻意滤掉这个现实的霉斑。看似一个小姑娘的,低矮的视角,却有很多"大"情结。想要一间自己的,不被任何人左右的自主空间,有大窗户的大房子。做个经济自立,交际开阔,妩媚动人,魅倒众生的大女人。一边眷念就一边反抗着。而且它的宽容,平视,自制,缓和。也还是一个成年人的回眸。

就这么随着她一路溜达而去,景点过处,去日留痕。实在是个敏感的小女生,一点点颠簸都引发不快,这个触媒可能是一双塌了跟的,和衣服不配的旧鞋,它让她始终不敢走出自己的座位。也可能是一个小破房子,她羞于拿它示人,穷人的自卑心啊。嫫嫫指了一个破屋顶说这是你家吧,她一边哭就一边默认了。读这么松弛的书,为什么我的心是拎着的呢?因为自己的周围,也有这么一个时时存在的情绪沼泽吧,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微微的转身,就陷进去了。我也是一样,一直都走不出那个没有安全感的,危机四伏的,少年与成年交接的泥泞地带。

一本书读下来,这个小女生就在不经意间长大了。她的视角一点点增高,却只能欠身屋外,听着莫名的夜晚的喧嚣,想象着那些完全不能细节化的,成年地带的事情。把少妇的妖娆鞋子一双双拿出来试,在街上踢趿而过,享受一下激起异性小小色心的快感,伸出脚尖探一探成年地带的水温。在男孩子凝眸的眼光前,屏住呼吸,一脸凛然无事的样子走过去。心里却是小鹿在跑,惊魂不定。自己掏心掏肺赤诚以待的小玩伴,却提前淌过孩童期,直接到达河对岸,和男生调情了,被撇单的孤独和羞愤。心里的声音在涨潮,却只能对着窗外的小树喃喃低语,忧伤太多,天空不够,流云不够,给所有的雪花取名字,还是不够。任你怎样心焦的等待,日子永远是那条涩滞的河,裹挟着难看的旧鞋,瘦不下去的娃娃脸,蜗居难安的小房间,邻居的昼夜吵闹,寂寞深闺怨妇在窗口张望的脸,病妇展转病榻的愁容,这些所有不快乐的碎片,缓缓兀自向前。

清淡笔墨描画的那些轻愁,是成长中的公共经验,超越了种族地域,所以它可以轻快的击中我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我还是搞不懂他们为什么说这是一本快乐的书。因为我看着老是伤心。我觉得那么个人,成长的过程应该是满疼痛的,触角太多,太柔软,太敏感了呵。可是当她快乐的时候,一定也是锐利,明亮,不留余地的。哪怕那快乐只是局部和短时:一双妖娆的大人穿的鞋子,或是一个可以自由玩耍的公园,可以彼此全心拥有的小伙伴,一辆合骑的自行车,男孩无意的凝眸,一朵胖乎乎的云彩。这些零碎的光斑,悉心的照亮了她的童年。爱伦堡怎么说的?“感谢诗情对庸常生活的拯救。让我在流亡的岁月里,也能看见蔷薇色的天空,浊绿的河水”。
  
这本书力图复原的,是个孩子的视角和情绪,清新洗净,微尘不染。就好象一个知道结局的人,用来路上的孜孜兴致在说话。这是一本孩童观的书,它的情绪底色,是“等待”。在一扇紧闭的门前苦苦等待,那个可能性绽放的美妙瞬间。时刻准备着,伸出手去,接住那些幸福的小雨点。 所以,你永远不会有读某些写实小说的那种压抑感。
  
真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书呵。我爱极了那些随手拈来的妙喻。“她的气味也是粉红色的”,“一只大狗,象披了狗皮的人”,“台阶……象一堆乱牙”。通感使用的流丽之极。高效的拉动了行文。很多质地涩滞的东西,被诗情涂抹过以后,变成了一种口感较清甜的,可以入口的回忆。我还无比喜欢那些边缘化的,旁枝横生的怪念头,比如“九是一个变化之前的,充满可能性的数字”。无疑,这本书的小女孩,就是这个永远活在“九”岁的,不知道十岁会发生什么的人。

说起来,这本书功能区还是满丰富的。深的深的入口,浅有浅的立足。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有政治热情的人,可以看到种族歧视。有励志心的人,可以看到穷人摆脱苦海的奋斗史,呵呵,知识改造命运啊,作者从小接受美国教育,受政府资助上了大学,被推荐进了国际知名的爱荷华大学研究生写作班,从而成为著名的“美国”诗人。同情心炽热的人,可以看到势利眼。文艺青年可以咀嚼诗化段落。好打报不平的人,可以留意字里行间,那些对有色人种之阶级压迫。
  
另外,我觉得这个译者应该是个很可爱的人,非常精确的复制了诗小说的文字质地。没有一点急行军的粗糙。迥异于译林书系。还有,听Z说这本书再重印时要换封纸了,我实在想不出来,这本热带水果色的书换了封面纸是什么样子的。不会是马粪纸吧我草。
  

s1818399 简介:《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在写作中追求现实和精神家园的故事。
  
  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生就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作者的话
  
  我写的不单是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我肯定,在中国,也有这样一条芒果街,陌生人去到那里时,会感到一种“恐外”氛围。尤其,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中,如此多的群体在相互交融: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中产者与贫民、男人与女人。我们每天都在跨越疆域,甚至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这样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