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样貌平平的爱尔兰女孩,带着她的草根气味,轻盈的滑过了一个天才的生命尾部,在瞬间照亮彼此,这个男人在她生命里投射下微微光斑,和霉斑。她亦以自己的波澜不兴抚慰及为他镇痛,二十八年后,她水波不兴的记录下这一切。这就有了这本书,它叫做《与公牛一起奔跑——我生命中的海明威》。
一开始我的思路是:又是一本涂抹了海明威之名的八卦书,或少女心灵成长史,及看到正文,就开始耻于自己的小人之心了。瓦莱丽,19岁的时候无意中采访过海明威,然后被他聘为私人秘书,和他一起经历了西班牙之旅,又陪他在古巴定居,近距离看到了这个天才挥霍生命的热力,也看到了他体能,爱能,创作力大幅下滑的衰颓,一直到他过世后,她还继续整理他的资料,并和他儿子结婚,确切的说,《我生命中的海明威》,这个海明威,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或是一种文化符号。
书里淡淡的记录了一些海明威的日常,说它淡,因为只是数笔白描,完全没有拿捏八卦的渲染,和爆料的夸张表情,也没什么好爆的,海明威在他生命的末端,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作家,所到之处无不被膜拜,他已经把自己怡然的活成了一个小宇宙,带着他的行星群,夜夜酗酒,日日笙歌,天天都在过狂欢节。这个行星群的成分是:超级粉丝,玩伴,仆用,司机,等等。
不是海明威,倒是这个女孩子,她身上的一种举重若轻的缓冲力,吸引了我,虽然她通篇几乎都在说她眼里成像的其他人,可是再波澜壮阔的事,给她说来也是风平浪静,比如海明威被关注过度,一方面是被粉丝惯出了暴烈性子,另外一方面又象被围的兽,老觉得有人在偷窥或加害他,他差点对记者动粗,为一件芥末小事,都可以和最好的朋友决斗,他总是按自己的想象力扭曲朋友的形象,诋毁他的前妻,还说谎成性,常常把小说笔法加之日常。还有海明威对她的爱意,暧昧纠结处,很多可以做私密文章的小瑕疵,她都浅浅趟过,并不留连。表达的优雅,是自制造就的。
我不晓得这是她天生的恬淡性子,还是后天输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所致,或是一种合理避险的需要,因为她后来又嫁了海明威的儿子。总之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会低调的经营自己的形象。我在想,这是不是海明威乐于与她相处的地方,一个明星作家,他的生活其实是密闭的,被他的星际物质所包围,他的行星们,处处都顺着他的意思说话,不敢逆他话锋,在这种不接地气的悬浮状态中,就特别需要一个能真实反馈意见,不忤逆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中性的干爽立场,和日常质地的人,比如,这个叫瓦莱丽的小女孩。
在开篇时,她略交代了下自己的背景,但是用色简静,所以我当时的注意力就滑过去了,只想直奔海明威与她生命交接的那段,可是看到后来,突然觉得这个女孩子性格的解密,全在她的背景材料中,就又翻回去重看,她自小在修道院长大,那是一个中世纪遗风尚存的地方,所有的仆人都是院里收养的聋哑弃儿,孩子们之间不许用语言大幅交流,所以他们个个都会手语,假期时她寄居在一个慈善机构,那里有很多文化流亡者,向她倾诉自己积压多年的心事和流亡史。
也就是说,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受着保持沉默的训练,沉默就是她的生存手段之一,她自幼练就了倾听和静默的技术,倾诉是一种能力,静默何尝不是。也正是这种能力,让她在海明威处得宠。海明威需要的,是一个复合秘书:熟练的打字员,沉静的倾听者,守口如瓶的知情者,反应灵敏的情绪共振者,结实有弹性的情绪垃圾箱,温柔呵护的精神保姆。
可能这是这本书让我释然的地方,通过瓦莱丽这个介质,我理清了自己关于自由的一些模糊的想法。我是个颓靡到骨子的人,从来不愿意奋力去争取什么,也懒得起身去经营规划什么,我什么书都看,但是从来不看励志书,如果说我还有什么对自己成型的想法,那就是:我要力争做一个自由的人。
之前我理解中的自由,是一种大自由,比如象尤瑟纳尔那种,头顶天,脚着地,把自己活成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硬冷决绝的遗世独立,或是象瓦莱丽笔下的海明威一样,无论酗酒,狂饮,耽欢,享乐,早晨七点前他一定会站在打字机前工作,所有的坏情绪,只要与写作逆行的,都必须被抵制,被抵制,他全部生命的宽广度,都是在创作中,他必须完全自由的驰骋于灵感之中,这是他自由的底线,所以,他的创作力一枯萎,他的生命也就随之凋落了。
这种大自由,它的边缘太清晰,对抗性太强,情绪内耗太大,使用成本实在太高,并不是我们这种芥末小人物的意志强度,所能去实践的,我们能做到的,顶多不过是小自由,它是一种混合物,就象瓦莱丽这样,哪怕面前是一个光芒灼灼的天才,她也宠辱不惊的对待他,平和的去享受生活。
自由其实是:瓦莱丽的形象,在我揣想中,应该是中国人所谓的外圆内方,它其实是一种性格弹性,和自卫能力。一方面,她温柔的与海明威的生活共振,一方面,她清晰的保留自己的想法,伍尔芙说一个女人,应该有自己的一间屋,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间屋子,并不是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它是一个女人心里的单间,是一颗完全属于自己掌控的心它可以关上门隔开家人,也可以打开窗和外界通气,它可以交游接客,但是,它绝不留客。在这个单间里,你可以:动亦随心,静亦随意,温柔有时,暴烈有时,果敢有时,滞意有时,沸腾有时,决绝有时,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如此如此……。

,
一开始我的思路是:又是一本涂抹了海明威之名的八卦书,或少女心灵成长史,及看到正文,就开始耻于自己的小人之心了。瓦莱丽,19岁的时候无意中采访过海明威,然后被他聘为私人秘书,和他一起经历了西班牙之旅,又陪他在古巴定居,近距离看到了这个天才挥霍生命的热力,也看到了他体能,爱能,创作力大幅下滑的衰颓,一直到他过世后,她还继续整理他的资料,并和他儿子结婚,确切的说,《我生命中的海明威》,这个海明威,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或是一种文化符号。
书里淡淡的记录了一些海明威的日常,说它淡,因为只是数笔白描,完全没有拿捏八卦的渲染,和爆料的夸张表情,也没什么好爆的,海明威在他生命的末端,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作家,所到之处无不被膜拜,他已经把自己怡然的活成了一个小宇宙,带着他的行星群,夜夜酗酒,日日笙歌,天天都在过狂欢节。这个行星群的成分是:超级粉丝,玩伴,仆用,司机,等等。
不是海明威,倒是这个女孩子,她身上的一种举重若轻的缓冲力,吸引了我,虽然她通篇几乎都在说她眼里成像的其他人,可是再波澜壮阔的事,给她说来也是风平浪静,比如海明威被关注过度,一方面是被粉丝惯出了暴烈性子,另外一方面又象被围的兽,老觉得有人在偷窥或加害他,他差点对记者动粗,为一件芥末小事,都可以和最好的朋友决斗
我不晓得这是她天生的恬淡性子,还是后天输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所致,或是一种合理避险的需要,因为她后来又嫁了海明威的儿子。总之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会低调的经营自己的形象。我在想,这是不是海明威乐于与她相处的地方,一个明星作家,他的生活其实是密闭的,被他的星际物质所包围,他的行星们,处处都顺着他的意思说话,不敢逆他话锋,在这种不接地气的悬浮状态中,就特别需要一个能真实反馈意见,不忤逆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中性的干爽立场,和日常质地的人,比如,这个叫瓦莱丽的小女孩。
在开篇时,她略交代了下自己的背景,但是用色简静,所以我当时的注意力就滑过去了,只想直奔海明威与她生命交接的那段,可是看到后来,突然觉得这个女孩子性格的解密,全在她的背景材料中,就又翻回去重看,她自小在修道院长大,那是一个中世纪遗风尚存的地方,所有的仆人都是院里收养的聋哑弃儿,孩子们之间不许用语言大幅交流,所以他们个个都会手语,假期时她寄居在一个慈善机构,那里有很多文化流亡者,向她倾诉自己积压多年的心事和流亡史。
也就是说,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受着保持沉默的训练,沉默就是她的生存手段之一,她自幼练就了倾听和静默的技术,倾诉是一种能力,静默何尝不是。也正是这种能力,让她在海明威处得宠。海明威需要的,是一个复合秘书:熟练的打字员,沉静的倾听者,守口如瓶的知情者,反应灵敏的情绪共振者,结实有弹性的情绪垃圾箱,温柔呵护的精神保姆。
可能这是这本书让我释然的地方,通过瓦莱丽这个介质,我理清了自己关于自由的一些模糊的想法。我是个颓靡到骨子的人,从来不愿意奋力去争取什么,也懒得起身去经营规划什么,我什么书都看,但是从来不看励志书,如果说我还有什么对自己成型的想法,那就是:我要力争做一个自由的人。
之前我理解中的自由,是一种大自由,比如象尤瑟纳尔那种,头顶天,脚着地,把自己活成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硬冷决绝的遗世独立,或是象瓦莱丽笔下的海明威一样,无论酗酒,狂饮,耽欢,享乐,早晨七点前他一定会站在打字机前工作,所有的坏情绪,只要与写作逆行的,都必须被抵制,被抵制,他全部生命的宽广度,都是在创作中,他必须完全自由的驰骋于灵感之中,这是他自由的底线,所以,他的创作力一枯萎,他的生命也就随之凋落了。
这种大自由,它的边缘太清晰,对抗性太强,情绪内耗太大,使用成本实在太高,并不是我们这种芥末小人物的意志强度,所能去实践的,我们能做到的,顶多不过是小自由,它是一种混合物,就象瓦莱丽这样,哪怕面前是一个光芒灼灼的天才,她也宠辱不惊的对待他,平和的去享受生活。
自由其实是:瓦莱丽的形象,在我揣想中,应该是中国人所谓的外圆内方,它其实是一种性格弹性,和自卫能力。一方面,她温柔的与海明威的生活共振,一方面,她清晰的保留自己的想法,伍尔芙说一个女人,应该有自己的一间屋,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间屋子,并不是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它是一个女人心里的单间,是一颗完全属于自己掌控的心它可以关上门隔开家人,也可以打开窗和外界通气,它可以交游接客,但是,它绝不留客。在这个单间里,你可以:动亦随心,静亦随意,温柔有时,暴烈有时,果敢有时,滞意有时,沸腾有时,决绝有时,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如此如此

,

前一篇:爱上你的颓,又爱上你的废
后一篇:只是为了一场纸折的飞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