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男孩的欧陆

(2005-08-19 10:52:00)
标签:

杂谈

1932年,奈保尔出生在南美洲的英殖民地:特里立达,印度人的聚居地,他是第三代印裔,对印度残存的记忆是年节时,父母洗手焚香的那一刻,和祖父母交谈时,一些印度语的碎片.他不是繁茂的根系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枝节,一朵花,完全不是,他受英式教育长大,在18岁考取奖学金离开这个小岛去牛津,飞机缓缓离地的时候,第一次看见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岛之全貌,芭蕉树的绿荫,蔽翼在简陋的小铁皮房子上方,裹着沙龙的蚁民四处攒动,碌碌的奔走。那一刻,他决定把与印度相关的一切都从记忆中筛除掉,他要去经历最大密度的生活,获得一切与作家这个头衔相配的生活经验.

仅仅是两个小时后,印度人的因子就在他体内发作了,他发现自己无法吃下飞机上提供的食物,在旅馆里,他循着香气找到妈妈留在他手袋里的一串香蕉,几乎流泪的把它吃下去,这以后的若干年,他都在尽力把自己体内的印度因子,殖民因子打败。不久他发现,即使到了英国,他体内仍残存着一个隔离带,使他无法渗透,或者别人也是,他自己的周围,全是和他一样的殖民后裔,他们来到英国,要重新学习一切,学习吃饭,学习打招呼,学习在打完招呼的十五分钟内不能再打一次,学习背身关门,温和的改造自己,甚至改造自己的背景(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印度革命家的孙子),这是失根生活的唯一一个良性后果吧。

他试图去写,写他不熟悉的英式生活,写他的旅行,写与他拟想中的格调相配的一切东西,他发现自己的笔是涩的,他在隔着一个结霜的玻璃窗,去描摹一棵树的细节,这是多么可笑而无功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随口吟出了一句“每天早晨,海特起床后,便骑在他家阳台上,朝对面喊到“有什么新鲜事么?博加特?”他摩挲着这个句子的鲜活节奏,捕捉着熟悉的情节,海特,博加特,大脚,劳拉……数月的时间,他的印度背景在他体内苏醒过来,并被复制,《米格尔街》是奈格尔最成功的一本短篇小说集。

1940年,库切出生在南非的开普敦,他是荷兰人后裔,他冷淡,自制,善于自处,他最热爱和信任的东西是数字,他最初的工作就是在IBM编程.看他的自传时我几乎微笑起来,这就是一个反向成为作家的典型。一个人,接近并被他最不信任的东西所迷倒,并将下半生致力于谜语的研制,《八堂课》是多么精致的谜语啊,20岁的时候他为了躲避兵役,来到了英国,他这一生,视纪律生活为仇,这种反抗出没在他的每一本书里——所有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死穴,马尔克斯痛恨宗教,杜拉斯反对殖民主义,纳博科夫讨厌苏共。库切从不重复自己,我想这也是反对秩序的一种方式,就象渡边淳一永远都在重复自己一样。一切东西,坚持到了极限,就变成形式美。

我一直不能向别人解释,我对这两个男人的喜爱,那真是一种整体的情绪流,我喜欢库切,我喜欢奈保尔,喜欢到只能接近,而不能打开。我爱他们,我爱奈保尔用解析性的文字打开自己,我爱库切用故事的枝节隐蔽自己。也就是说,他们都在我的近景之中,却无法抵达,我发现我的爱,如果说有一种定势,那就是这种看似可以克服的距离感。


比较喜欢库切的样子:温和而敏感的长脸,年轻的时候可能象刀把,老了以后逼人的轮廓模糊了,变成了纵深度

两个男孩的欧陆 - 黎戈 - 黎戈的博客

奈保尔比较朴实,很生活化的脸

两个男孩的欧陆 - 黎戈 - 黎戈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