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食

(2011-02-17 19:00:17)
标签:

杂谈

最近读了很多写食书。周绍良的《馂余杂记》,周是红学专家,著作未曾读过。这本书记载了很多旧京风情。蒸糕的顶上有个黄铜哨子,一待熟了,便发出哨意,引来食客。邓云乡的也读了。他老人家真是多产,虽然文字不见得上好佳,但是确实有内容见识。我第一次见到铁了心认定北地吃食比南方好的。比如摇出来的元宵,玫瑰馅啊,肉馅啊,全都搁置在萝里,然后沾了糯米粉摇,还有用酱油纸擦刀,吃白切肉,很多食肆,小馆,大酒缸,扒糕,奶乌它,打卤面,都让我心生向往。他写字不是灵气那路,但真是有啥说啥,非常实在。

 

还看了殳俏的写食书,《元气糖》,一开始读殳俏,没读出好,她的文字,并不属于峭拔惊艳的那一路,而是比较平易。但是几十篇读下来,居然一点都不厌,才发现她的多姿和缤纷。不同于唐鲁孙的抖料说掌故,不同于梁实秋的文人风雅,不同于王敦煌对旧日吃食熟极流丽的娓娓道来,不同于王仁湘的考据派。殳俏自称美食工作者煮妇,她“爱海胆,爱春笋,爱烤肉,爱汤团,爱烤鸭,爱鹅肝……爱做菜,爱下厨。说到底,爱美食就是爱生活,爱吃就是爱生命”。

首先是内容,从中国一直写到日本,欧洲乃至迪拜,她好吃,勤写,见识广,阅历丰。视点灵活,下笔流畅。直接经验丰富但又不卖弄。其次是文笔伶俐,比如说甜食是:“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吼吼的甜,一种是隐隐的甜,芝士或巧克力蛋糕甜的很直率。提拉米苏则比较含蓄,老外一吃到那种混着酒香和咖啡味的隐隐的甜”,脑子里想的就是“性感”。 ”又有一篇写“中国甜”,不过是个甜味,难为她总能翻手为云覆手成雨。再次是平民风味,操作性强,她并不喜欢写豪门夜宴,倒是更青睐街边小店,有一二特色菜即可。她的菜式也简单,比如“马兰头拌香干”,“菜干罗汉果瘦肉汤”,我一边看,就一边准备去菜场采买实践了。

 

她的知识面广,又不显摆,如鱼得水的荡开,而不留痕。比如写没精打采烂糊面,从奶奶安抚颓丧的她写起,自然而然写到战后日本食物配给,主妇们一边烘烤面糊一边在上面划字,食材教材两用,写食,又大于写食,生动有趣。又写阿拉伯烤肉,薄荷柠檬汁,并不单纯描述,而是写饭桌花絮,看野眼,一个阿拉伯男人和四个太太吃饭,他们法律如何规定平等对待四个妻子。这些闲笔,让文字轻松而有生机。一整本书看下来,一点都不乏味。而殳俏,这样的写食书,已经写了好几本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雨
后一篇:纸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