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的老教堂
访问苏科寨
苏科寨是离石门坎大约20公里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贵州和云南两省的交界处,过了苏科寨,就是云南的彝良,云贵两省隔洛泽河相望。
苏科寨是石门坎的边缘,石门坎是威宁县的边缘,威宁县是毕节市的边缘,毕节市是贵州省的边缘。苏科寨是边缘的边缘,是乌蒙大山的核心地带,是远离城市文明的穷乡僻壤。
然而,就是这个穷乡僻壤,却有文明的奇迹。
首先,这个村子出现了苗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博士,而且是在美国获得的医学博士。他的名字叫吴性纯。
吴性纯,出身于光绪24年,即1898年,由于家境贫困,他19岁才从伯格理创办的光华小学毕业,1921年,他被教会保送到华西协和大学学习,这是一所基督教在中国创办的医科大学。1929年,吴性纯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并且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苗族有史以来第一位博士。
吴性纯学成以后,并没有留在美国或者中国的大城市工作,而是依然回到家乡石门坎,担任光华小学校长,并且在石门坎创办了苗族第一所平民医院,为缺医少药的苗族人看病治病,并且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吴性纯在担任光华学校校长期间,为推进苗族教育,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吴性纯作为一个苗人成功的典型,是伯格理在石门坎地区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推广文化教育成功的范例。一直到今天,他仍然是激励一代又一代苗族青年奋斗的楷模。
苏科寨有名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村子的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堂。
苏科寨第一座教堂始建于1938年,当年是由吴性纯先生出资建立的。这座老教堂在“文革”中被损毁。1988年,苏科寨的教民修建了第二座教堂。这种教堂的修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并且拨款2500元。教堂的土坯山墙是村民自建的,政府补贴的2500元用于盖屋顶。但是,由于经费太少,施工过于粗糙,建成的第二年即成为危房,一直靠修修补补维持。我前年,去年去苏科寨时,这座教堂还在使用,只是已经很破旧。屋顶漏雨,用塑料布隔雨水。记得当时苏科寨传道员吴宗全用苗语为我们唱赞美诗,印象极为深刻。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大地震,这座本来已经非常简陋的教堂被震垮。
教堂是基督徒心中的神圣之地,基督徒不可以没有教堂。
苏科寨有乌蒙山区最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这个教堂在册的基督徒250人,慕道友150人。唱诗班有50到60人,定期礼拜在200人以上。今年,教民们自发出资投劳,修建新教堂,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劳动力2000个以上,并且动用了教堂多年的积蓄。上个月,沈红给我发邮件,告知苏科寨村民自发修建教堂事情,我们后援团就准备支持。
苏科寨在石门坎对面的野鹰梁子的背后,汽车越过险峻的山路,当我们一行抵达苏科寨时,吴宗全已经在村口迎接。
我们去参观尚在建设中的教堂。
现在修建的教堂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而且是用钢筋水泥浇铸,质量应该远远超过上次的那座。我看了一下建筑用的水泥砖,是村民自己用425号水泥,加上碎石渣土搅拌压制而成的。吴宗全告诉我,主要的费用是买钢筋和水泥,每袋水泥可以制造这样的砖40块,平均每块的成本几毛钱。但是质量很好。他特别把这种水泥砖拿起来相互敲打,发出坚固的叮当声,表示非常坚硬。
我们在参观中,村民已经穿上节日的服装慢慢聚拢起来,原来他们要给我们一行表演节目!多么朴实的苗族人!
这太出乎我们的意料。
村民首先唱欢迎曲,然后唱赞美诗。他们用苗语唱,我们不能听懂,但是,他们的声音非常美丽动听,甚至可以唱出两个声部。美好的声音在这所尚未完工的教堂回荡,在苏科寨的上空回荡,在乌蒙山区回荡。我多次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演出,但是,这次在一个简陋的工地的演出却让我无比感动。因为它的朴实,纯洁,充满精神信仰。
简短的捐赠仪式后,村民执意要送我们上车,车停在公路边,无法开进村子里。吴宗全手中始终抓着一个脏兮兮的的袋子,临上车之前,他把这个袋子塞给我手中,说这是一些瓜子,送给我带回北京去。山里人穷,没有什么东西表达心意。
看到这袋瓜子,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此时,我觉得这个脏兮兮的袋子所装的瓜子简直无比珍贵!
何力说,苏科寨给人的感觉,就是纯净。
是的,苏科寨是纯净的,这是由精神信仰所锻造出来的纯净。这种纯净,沁人心脾。
为教堂重建捐款
苏科寨的教民
我,吴宗全,何力
老教堂内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