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69f7f54t947eb51c5c4b&690 之三 达摩到弘忍" TITLE="六祖慧能和中国禅风 之三 达摩到弘忍" />
达摩到弘忍:从禅学到禅宗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
达摩在中国活跃的年代,估计在梁武帝年间。
史载,达摩是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通晓大、小乘佛经,梁朝普通年间(520-526)渡海达于广州,梁武帝遣使延至金陵,因机缘不投,遂渡海北上,游化嵩洛,落迹于少林寺,独自修习禅定,连续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http://s13/bmiddle/669f7f54t947eb3ae220c&690 之三 达摩到弘忍" TITLE="六祖慧能和中国禅风 之三 达摩到弘忍" />
【达摩面壁图】
达摩的佛学理论主要来自《楞伽经》。这是一部对中国禅宗有极其重要影响的佛经。达摩认为,修禅只需要一部《楞伽经》就够了,因此,达摩一系,曾称为“楞伽宗”。许多禅师亦被称为“楞伽师”。
达摩将“入道”归纳为“二入四行”。
达摩认为:夫入道者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种是理入,一种是行入。
所谓理入者,就是从理性认知上进入佛门,通过对佛法的理解来帮助坐禅,体悟真如佛性,解脱成佛。达摩谓之“籍教悟宗”。他认为,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要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它,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名之理入。
所谓行入,是从实践的角度讲。称为四行。一是报怨行,若受苦时,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一是随缘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一是无所求行,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断定,无所愿乐。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一是称法行,无染无着,无此无彼,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
达摩认为,理入是悟道,行入是修行。仅仅悟道还不够,还必须在实践中“修道”,修到究竟圆满。所谓“壁观”,并不是面壁而坐,而是指入禅时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凝住壁观是屏除杂念,心如壁立,由定生慧,证悟如来藏佛性。
其实,在南北朝时代,直至达摩来华为止,中国习禅的人很多,包括佛陀,僧稠等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什么后世禅宗只将达摩看成禅宗的始祖呢?这说明,后世重视禅宗沿革的,并不仅仅是其理论,而是强调行持,强调实践的。禅宗的一个重要宗风,就是以实践和体验,去开创人生的新貌。
达摩之后推动禅学发展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道信。
道信,(580-651)河南沁阳人,出生于蕲州广济(今湖北广济),七岁出家。史记其师长戒行不净,但年幼道信不仅没有随师长放逸,反而严格自持,“密怀斋检”,可见其年幼时就识器不凡。十三岁前往舒州皖公山(安徽潜山),师僧璨十二年,静修禅业。后受蕲州(今湖北黄冈)道俗所请,渡江北上,住黄梅西北双峰山,大弘禅法三十余载。道场兴盛,法音远播。最盛时门徒达五百余众。
禅宗初具宗门特点,起源于道信。在此之前,禅宗僧人都是托钵乞食,“行无轨迹,动无彰化”,一衣一钵,居无定所。从道信开始,在黄梅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致使僧人“存没有迹,旌榜有闻”。形成农禅并重的寺院经济规模。正是道信的努力,禅宗在长江流域一带开始扎下稳定的根基。
在禅学理论上,道信也有很大贡献。他的著作有《菩萨戒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两本,其理论特色是,戒禅合一;《楞伽》与《般若》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他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他强调“见道”与“行道”的统一。
道信认为,“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五差别。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深刻揭示了心与佛的一致性、统一性、无二性。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仰慕信禅师,欲一睹风采,诏令其进京。但道信皆以年迈多疾婉拒,如此三次。第四次下诏时,皇帝发怒说,“如不起,即取首来!”使者在山门宣读圣旨后,道信神色自若,引颈就刃,令使者大骇!回报圣上,皇帝对道信愈加钦慕,赐以珍缯,以遂其志。
在道信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庄子的影子。
《庄子》在《秋水》中记载,楚王派人找庄子,要他当官。庄子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年,被供在庙堂祭祀,受到尊崇?那人说是。庄子说,你如果是龟,是愿意做死龟受到尊崇,还是愿意做活龟在泥巴里爬?那人说愿意活着。庄子说,那你走吧,我也愿意做活着的在泥巴里爬的乌龟。
道信的禅学思想,由其弟子弘忍进一步发展。弘忍在双峰山以东建寺弘法,两地相距不过几十公里,称为东山法门。东山法门是禅宗的重要里程碑。
http://s13/bmiddle/669f7f54t947eb484061c&690 之三 达摩到弘忍" TITLE="六祖慧能和中国禅风 之三 达摩到弘忍" />
【五祖弘忍画像】
弘忍(601-674),蕲州黄梅人,七岁随道信出家,三十年不离其左右。由于他性情敦厚,与世无争,又独善其身,精进不懈,深受道信器重。
弘忍的禅学思想,主要是“守本其心”。他认为,修行者所守之心,为“自性圆满清静自心”,也可称为“我心”、“本心”,“其如佛性”等等。这个“心”本清静,不生不灭,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只要守住这个心,便自然与佛无二。
显然,弘忍把达摩系禅法中本已包含的如来藏思想倾向进一步发展了,突出了“自心”的不生不灭,特别抬高“心”的地位,众生只要“守我本心,则到彼岸”。
弘忍强调“守心”的禅法对后世的“南能北秀”都有很大影响。守住本心,如果立足于“行”,突出“观心”而息妄心,便是以后北宗的“息妄修心”;如果立足于“证”,突出行住坐卧其心不失,便是日后南宗的“直显心性”。
史书记载,五祖弘忍身长八尺,“生有殊相”,据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弘忍只比佛陀少七相。尽管弘忍相貌庄严,但他却言语木纳。《楞伽师资记》中说他“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弘忍的这种生活态度,正是他的禅学精神所在,动静无二,语默恒一。
由于弘忍的佛法高深,当时影响极大,寺庙众僧多时七百余人,“时四方请答,九众师模。虚住实归,月逾千计”。禅宗从达摩到惠可、僧璨,一直处于异端和受迫害的状态,只到道信和弘忍在黄梅建寺开坛,形成东山法门,才开始在天下造成影响。而且禅宗传法定祖之说也是在弘忍时代完成,这是禅宗创立的重要标志。东山法门已经开始打出“传佛心印”和“教外别传”的旗号。教外别传实际是禅宗特有的“判教”,强调息言离经而突出“心印”,也是传东山法门各系所共同坚持的宗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