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文化有一次孕育期

(2014-08-11 09:59:44)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史探秘

                                文/王侯

              ——笔者两个人开始争论  

 

周召公长子封燕后,从董家林一带的墓葬中和灰坑包括城址看,一直是平稳的正常的发展。

当时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洪水,还没有见到来自夷狄的骚扰,没有见到犬戎的踪影。而作为有王族血统的燕,在三种文化(周、商、土著燕族)的融合中,在这个地区明显强大起来。尽管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蓟微燕盛”、燕并蓟是发生在平王东迁之后,但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应该很早就开始了。这个“蓟”是现在北京市西南一带,以北京市曾经的宣武区为中心。那里至今还竖立着一根石柱,称为“蓟柱”。

我们知道,武王伐纣未下车封皇帝之后与蓟,也封帝尧之后与蓟。有人认为帝尧之后与皇帝之后是一回事,实则不然,应该是两个图腾不同的部落,或者是族外婚制的通婚部落。帝尧之后的消失,应该是渐进的,逐步融合到其它大的部落里面了。而反映了燕文化因素的遗存一直在从琉璃河遗址一带向东向北发展进化,进展比较顺利的一路到了壶流河,尽管又撤了回来,但是,燕地文化的向现北京市东北方向的挺近是明显的。当然,确切结论尚需地下资料的支持,这有待发现。

可惜的是,一直过了大约300年,燕国、燕文化消失了。一直到公元前864年我们才看见“燕惠侯”三个字,那年是他继位,也是燕国历史始有可考纪年的开始。又过了将近50年,我们才有一次看见了关于燕国的记载,公元前706年,燕宣侯时期,“山戎”越过燕地伐齐国。

这时,燕国应该已经都蓟了。

    很窝囊,一个西部来的民族,竟然丝毫没有将燕国放在眼里,耀武扬威越过你的国界,去打东周大国齐。这个燕国16代君燕宣侯(燕穆侯之子),在位十三年。“山戎伐齐”事件之后,山戎开始成为燕国大患,史书上称之为“山戎病燕”。

    可能,就是因为山戎的压迫,公元前697691年 间,燕桓侯,迁都临易(今河北省雄县容城交界的位置)

公元前675年,燕国的燕庄公露面了,燕与卫、宋伐周惠王。

明白的说,是三个诸侯国讨伐“天下共主”,宗主国主。礼崩乐坏开始了,燕国并在第一波发难。而此时,中原各国(诸侯国)都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改革。但是,地处偏僻靠北的燕国没有声息,文化上也明显落后于中原各国。而且,山戎又来了,这次不是路过,而是直接进攻燕国。公元前664年,燕庄公在位时,山戎侵入了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向“春秋五霸”的霸主齐国求救。

这是一次大的历史事件。许多人都知道“老马识途”这句成语,那就是来源于这次战争。然而,对于燕文化的再次振兴,不是因为战争,也不是因为成语,而是此事之后的一件小事,使原始的燕文化开始注入了新的内容。

事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以及《史记》。据诸史书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这说明,在唐尧、虞舜的上古时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北京亦有山戎部落,延庆就建有山戎文化博物馆。到了春秋时期,中国四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戎族是少数民族的一支,不仅人口数量大,而且居住地区广,并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戎族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陆洋之戎、九州之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又称山戎)无终等名称。山戎,即为戎族的一支,也即是由西方迁往北方居住的戎族。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而“冬葱”,即今称之为大葱者,应该是从葱岭采栽的野葱培育成功的。

山戎部族以 "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在西周时期就见于记载,十分活跃,或者说西周就是山戎灭掉的,确实,有一个阶段山戎和犬戎实为一族。当时,他们主要游牧在西部,随水草而居,逐渐迁居到北部东部,各个部落经常联合侵犯中原,成为燕、齐诸国之边患。公元前664年侵犯燕国,663年春天,齐桓公本着尊王攘夷的思想和旗号,受燕庄公之请,兴兵救燕伐山戎。

    著名的改革家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山戎,击溃山戎活捉了山戎首领密卢后,顺手又将孤竹灭掉了。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在漫天风雪中,走着走着迷了路。当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他能记得来时的路,只要有路,它就会找到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于是找到了回去的路。走着走到山里没有水了,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大型蚁穴,终于得到了水。于是,他们安全的撤回了回来,自然是先到了燕国,修整一番后,齐军回国,燕庄公亲自出郭送齐桓公回国。

    只见在燕国通往齐国的驿道上,一队人马旌旗招展,护送着两位君主缓缓而行。燕国为拯救了自己国家的齐桓公送行,燕庄公摆出十分隆重的仪仗,是为了表达一份由衷的感激之情。

  联军取得胜利,接着摆在眼前的是如何瓜分面积达500余里的领土。此时齐桓公展示了大国之君加盟国之主的气度,大手一挥,500里土地全部送给燕国。燕庄公诚惶诚恐,不敢接受,说我靠您的帮助才得以保全了国家,内心已经感激不尽了,怎么还好意思再额外获得这么多土地呢?齐桓公倒也没唱高调,诚恳地说:“这些地方离齐国很远,我也没法来管理。这些地方很重要,只要你能治理好,使戎狄不敢再来侵犯,并按规矩向周天子进贡,我也就满意了。”

  燕庄公见齐桓公一片真诚,便接受了这500里土地,为了表示感激,除了举办盛大的宴会为齐桓公饯行之外,还亲自远送,两个人边走边谈,说得十分投机,结果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送出了燕国国界,深入齐国50多里。齐桓公发现以后,立刻停下马,郑重地对燕庄公说:“按周礼的规矩,诸侯送诸侯,是不能送出自己国家边境的。我怎么能违礼呢!”坚持又把这50多里送给了燕君,让脚下的地方变成了二人分别的边界。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让燕庄公很意外,继而又大为感动。齐桓公春秋称霸,是在周王室衰落,诸侯为争夺利益而长年争战的背景下,高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从而一呼百应,登上盟主宝座的。尊王不光是说给别人听,关键自己要信守诺言,率先垂范。所以当燕庄公无意中多送出50里,齐桓公宁愿割让这些土地,也不肯违背周礼的规定。细节往往具有最鲜活的生命力,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贪财利、唯重信义的高大形象。许多诸侯得知此事,纷纷前来朝拜,表示由衷地臣服,齐国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齐桓公送出的不过是50里土地,但得到的却是超越国界的宝贵人心。世界上真正的征服,从来都不是一种武力的占领,而是一种对信义的坚守。

燕庄公通过这一次相送,不单是得到了50里国土,他看到了信誉和礼法的重要,他要将这种精神境界传下去。更重要的是,他看到齐桓公之所以称霸,最重要的因素是有管仲隰朋这样的良臣主持治理国政,即便是遇到困难,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智慧和聪敏还能够决断事物,有了这种人才相助,何愁国家不强盛。所以,在他的遗训中肯定是强调了这两点。

但是,在关于燕国的仅有记载中,却是公元前539年的燕惠公因“宠幸嬖臣”为大夫攻杀而逃往齐国。也许,那被称为“嬖臣”的人被看成了管仲一样的人。三年后,公元前536年,齐和晋联合伐燕,送燕惠公归国了。

看来,燕惠公没有遇到真正的人才。

后来,很长很长时间……没有后来,史书失载了一百多年,几近二百年的失载。

看来当时的燕国确实不在中原人的眼里。

而这个时代正式大开放,大变革的时代。变法事件层出不穷。

许多人对于西方的文明,都称颂同时期的雅典学院,可是,他们不知道,就在燕国的邻国齐国,也成立了一个和雅典学院相差不多的学院,称为“稷下学宫”。但是,我们的燕国却毫无声息。

     勉强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356年燕(后)文公会赵成侯于阿(今河北高阳北)。双方约合,共同对付强大的齐国。

结果,公元前355年,齐国就侵掠了燕国的易水之地。在韩、赵、魏支援下,燕国才击退齐军。又过了十年,公元前334年燕国的机会来了, 大纵横家苏秦至燕,说以合纵之谋。燕文公非常支持苏秦,资以车马金帛使说诸侯。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一年,燕文公就去世了,燕易王继位。公元前333年齐国乘文公丧而伐燕,取十城。

    在燕易王手中丢了十个城市!

到了公元前320年,燕易王逝去,燕王哙继位。

燕国终于迎来了改革的春天,燕文化复兴的时机到了!

 

“错!”写到这里,笔者两人发生了分歧,侯坤不认为燕王哙是改革者,而认为他是个愚蠢的又故作聪明的人,他的“改革”“禅让”简直是胡闹,后来闹个国破家亡。

王德恒则据理力争,哙,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拓展了改革的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