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图腾部落的联盟

(2014-07-23 08:46:45)
标签:

情感

分类: 文史探秘

王亥去有易部和河伯部干什么?

我们说王亥要“吃掉”一个也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这里的意思是形声的,形象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消灭。如果用现代词语去表达,是去寻求联盟。作为燕部族当时确实需要和临近的部落进行联盟。根据对镇江营——塔照遗址包括易县燕下都的文化层孢子粉分析,当时是处于雨水丰沛的时代,或者说就是洪灾频发的时代。对于治理洪灾,绝不是一个部落所能承担得了的。

这是一个面对的现实。

当时,是否有货币出现不可考。而物物交换应该是已经很发达了,周公旦在《尚书·酒诰》中说到商遗民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虽然说的商朝灭亡之后的事情,但是,殷商民族善于经商是不容置疑的。

《史记·殷本纪》司马迁又引孔子曰:“殷路车为善。”就是孔子记载了殷商民族善于在路上驾车经商。所以,《周易·系辞下》所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一事,应归功于商民族为是。 

在没有以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时代,究竟应该怎样比价,如何交换,特别是大宗贸易,需要事先的的协商。而且要几个部落互通有无。

还有怎样分配牧地,怎样划分采摘的山坡,当然也有婚配问题,刚刚从部落女性氏族社会转化过来,许多婚娶的制度还不成熟,从有易部的简狄嫁给帝夋,生下子契,多说了只有七代,以后两族是否还通婚,以何种形式通婚,这都需要商议。最后,要达成协议,形成联盟,要有个盟主。可以合理推测,王亥是要当这个盟主的,因为他不但有部落资本,也有个人的资本。

于是,踌躇满志的王亥,头顶装饰分叉的燕羽,离开了镇江营塔照为中心的燕部落带着弟弟王恒和怀孕的妻子,或许还有几个随从,特别是带的物品,使他充满信心。就这样来到了只有百多里的有易部落和河伯部落。目的是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关系,最重要的是他要做一件类似于现代的传教士一样的事情——推广新法占卜。

对于王亥前往有易部和河伯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大多数人认为王亥是出于贸易的原因到了有易部落,是驾着牛车,驮着货物去的。或者说是赶着牛群去的。有的说是开辟新的牧场。《古本竹书纪年》说他宾于有易河伯“牛”,这个“朴牛”,有人就考证说是利用牛的肩胛骨占卜。《楚辞·天问》说他前往有扈“牧夫牛羊”,就是放牧。王国维、丁山均解释为游牧。《世本·作篇》说:“胲作服牛”,胲即王亥,就是训练野牛,使其能够驾车

从字面上看,“宾于有易”和“托于有易”大不一样。宾于有易是临时的,有可能就是做贸易去的。托于有易,则是一种投奔,是要长期居住的意思。历来大多解释就是如此。但是,笔者认为,这三条解释都是片面的,不论是去占卜、寻牛还是放牧,都是为了结盟而去。这从他到了有易部后的变现可以看出来。

 

    有易部落的来历

    从现有的文献和文物资料看,中山国的前身为白狄族鲜虞国,鲜虞国的前身就是有易部落。有据可查的易牙属白狄族;中山君曾到魏国为相;中山国末代国王尚逃齐国,为齐臣,后被秦国起用。  

“易”字也曾被解释为大鸟,吉林大学的赵锡元教授就曾由此一说,笔者之一的王德恒亲耳所闻。《燕赵文化》一书就认为:有易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鸟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由此而言,有易部族的文化应是渊源于风姓的太暤帝宓羲氏的。有易渊源于太暤族,商民族当然也就是渊源于太暤族。由此而解释商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上的许多特点,往往可以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

“赐”古文作“易”,由有易之易转化而来,原意应为由有易氏所赐,后来成为普遍性的动词。“赏”古文作“商”,即殷商之商,原意应为由商王而赏,后来也成为普遍性的动词。由此看来,经商也应该是有易部落的长项。

“易”字的本义为交易、变易,除用作“赐”以外,《周易》之“易”也是它的意义,学者一般公认用的是变易的本义,据此估计有易之易用的可能也是本义。也就是说,有易部族可能是由于其擅长掌握变易之术,善于说教和解释

而在历史上有一公案,说明有易部落是非常难于对付的,经常违忤部落联盟首领的调遣,乃至破坏阳奉阴违部落间的协议。

   《史记》记载:“舜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

     司马迁说的这个北狄,就是有易部。试想,共工就是不服黄帝,后来竟然发生战争,失败之后才服从了统一的部落联盟。当然这里的共工不是和黄帝作战的那个共工,而是后数代的公共部落的首领,是桀骜不驯的一族,而且肯定也是侵犯了以舜为首领的部落的利益了,否则不会流放他。而舜竟然让这样一个人(一个部落)来改造有易部,可见,在大范围的部落联盟中,有易部肯定是个不好惹的刺头儿。  

而王亥竟然来到有易,要和他们结盟,这就是那句话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么河伯部又怎样呢?

河伯为氏族名,人们比较熟悉,是从西门豹篇中知道的。但那是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

在先商时代,河伯应是由于这个氏族居住在河水附近并且擅长于行船或者治河而得名。《穆天子传》中所说“河宗氏”,吉林省集宁出土高句丽《好王碑》中所说“母河伯女郎”,都应当是此一氏族。这个氏族后来发展的很庞大,从现在的易县,一直到河北的漳河,河南的黄河,都有他们的身影。往北可在高句丽扶余的族群中看见他们。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丁山引证甲骨文的资料说明上甲微与河伯的史事说,《佚》有“辛巳卜,贞,王亥、上甲即于河”,“即于河”即祭王亥、上甲于河,可证上甲微假师河伯之说确传自商人。

从河伯的事迹及其发展来看,这个部落是厚道并且守信用的,而且是积极支持部落间进行联盟的,这可能和他们主要经营河道生意有关,但是,不是奸诈之徒。可以推测,王亥来到有易部和他们的部落,应该是先和他们商量好的。

王亥来到后,按照当时的规矩,三个部落协商了联盟事宜,然后,王亥住到了有易部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