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俗称“说书”。主要流行于晋西吕梁山区与陕北部分县市,由于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且临县活动最为盛行,故称“临县三弦书”。三弦书历史悠久,书目繁多,专业艺人队伍庞大,演出简便,是一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曲艺品种。三弦书的历史起源无文字记载,据著名老艺人樊呈瑞追述,他的上三代师傅吕正先(小名奴新),与高吉明的师爷高百奎(小名高大锤)都是清代光绪年间著名的说书盲艺人。高百奎是临县高家塔村人,陕北著名盲艺人韩启祥的师傅,高的父亲是清道光年间的贡生,因爱怜儿子,亲自为其编写修改唱词,使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艺人。据此推断,临县三弦书最晚在清代中期已很兴盛,另据历代相传,临县道情是在三弦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为戏剧的,这种源流关系,至今在两种艺术中还留有明显的痕迹。诸如音乐旋律、部分演唱形式、演出习俗等都十分相近,至少可以说临县道情吸收了三弦书中的艺术营养。那么临县三弦书的形成当在清代以前。
三弦书过去只由盲人演唱,艺人身背三弦,走乡串村,演出形式极为简便。一张桌子,一个凳子,桌上放一类似“省堂木”的“书墩”。艺人坐在凳子上怀抱三弦,口唱故事。右小腿上绑一付“磕板”,通过小腿运动磕打节奏。左大腿上绑一小“铜钗”,铜钗中心系一小珠,左手按弦,右手弹拔,右手中指上戴一串小夹板,称作“麻乍乍”,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夹一竹键,用以敲打铜钗。开演前先将“书墩”在桌上猛击三下喝住埸子,念四句开场白,如“龙靠大海虎靠山,君靠臣来民靠官,少靠父母老靠子,为人世上靠苍天。”然后开始说唱故事,一般先打小段,后开正本。一人一台戏,十分热闹。
旧时乡村说书,多为敬神还愿。民间普通百姓或为儿女长大成人,或为疾病,或为求财,往往在神前烧香许愿,但无力唱戏,就许三天书,等到农闲季节请盲艺人来说书还愿。还愿时首先要设置简单的神坛,立起牌位,主人陪盲艺人跪在地上念唱祈祷词,进行请神、祈祷、还愿、送神等一系列活动。说书多在春冬两季室内进行,听众男女老少皆有,炕上地下挤得满满的。
三弦书的传承有十分严格的规矩,一是只传盲人,俗称“瞎子”,而且传男不传女。民间有“明子(指正常人)不敬神”的说法。二是艺人收徒需举行正规的拜师仪式,一但认了师傅要终生尊重孝敬。可以学习其它艺人的技艺,但不能再拜为师傅,所以盲艺人的师承关系相当清楚。盲艺人的行业组织叫“三皇会”,每年端五节分片举行集会,届时由各片上的盲艺人轮流主持,负责食宿安排,并组织艺术交流活动。先请神祭祀,然后众人一起说书,即兴编词,内容多是颂扬主持人的功德,艺人之间的互相问候。最后开正本,一般由众人推举艺术水平较高的人表演,说完后大家评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弦书的书目非常丰富,分小段、正本两种。小段亦称“书冒”,是插在正本开头或中间的一种书体,起着安定秩序、等待听众、插科打浑、调节情绪的作用,如戏剧中的“折子戏”。小段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笑话等,以反映日常生活为主。代表书目有《偷南瓜》、《回娘家》、《朱二揽工》、《李相公卖马》、《三公子科考》、《三女婿吟诗》等70多个。正本又有中长篇之分,中篇可以说上三至五天,长篇可以说上一月四十天。内容多为明公断案、行侠仗义、婚姻故事等。长篇代表书目有《刘公案》、《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大八义》、《小八义》、《七侠五义》、《岳飞传》、《响马传》、《五女兴唐传》等,中篇书目有《花柳记》、《蜜蜂记》、《双鞭记》、《珍珠汗衫记》、《乾隆下江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鼠闹东京》等60多部。中篇代表书目有《富贵图》、《九子图》、《神仙传》、《朱洪武放牛》、《朱买臣休妻》《杨八姐赶会》等共30多部。
艺人传书只传故事梗概和常用的“套词”,书中的具体唱词要由艺人自己即兴编唱。套词是经过历代盲艺人反复推敲修改,形成通用的固定唱词,几乎所有的书目都可套用。如小姐的相貌打扮、武士的形象装束、豪门客厅的陈设、武打的场面、气象的变化等等。这一历史习俗,决定了三弦书的两大特点:一是多数书目没有固定的唱本。二是艺人的演唱水平千差万别。说书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随编随唱,随唱随丢。即使同一艺人,演唱同一书目,每次都有新的变化,所以永远新鲜。这又与当地的伞头秧歌的唱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临县过去因为医疗条件太差,乡村中盲人很多,直到建国初期,全县仍有300多盲人,其中有说书能力的120多人。说书、算卦、开八字、为小孩保锁是盲艺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建国以后,政府对盲艺人十分关心,除生活上给予照顾外,还成立了“盲艺人协会”,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每年举办培训会议,进行思想改造和艺术上的指导,提供各种演唱材料。许多艺人开始编唱新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盲艺人,最为著名的是三交镇的樊呈瑞,小名班生,抗战时期以编唱新书宣传抗日与陕北盲艺人韩启祥齐名。出席过晋绥边区劳英大会和全国第一届文代会,是当时山西省为数不多的第一批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以樊呈瑞为代表的一大批盲艺人,成为抗战时期乃至二十世纪末一支不可忽视的文艺宣传队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专业文艺工作者开始向盲艺人学习说唱三弦书,打破了三弦书只由盲人演唱的传统规矩,著名艺人樊如林、康云祥等人不仅学习说唱三弦书,并且创作了大量的演唱段子。1976年春节期间,吕梁地区举行首届曲艺调演,由郭丕汉根据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改编的三弦书《杨子荣智斗栾平》,由樊如林、王秋林、杜宏益等演唱,参加了这次调演并获奖,后由吕梁文工团曲艺演员李学成演唱,参加了同年举行的山西省曲艺调演,山西日报上发了消息。至此临县说书才正式定名为“临县三弦书”。
专业文艺队伍的加入使三弦书这一古老的曲种如虎添翼,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书目,在音乐、唱腔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新,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三弦书演出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亦称为“白”,句子长短不等,但多数押韵,类似“顺口溜”形式。唱词押地方韵,而且句旬押韵,每隔几句就换一个韵,无固定规格,由艺人随意发挥。三弦书的音乐主要包括唱腔和间奏两部分,一般唱时不用弦乐,只用书板敲打节奏。唱腔包括叫板、起板、数板、落板、行腔、怒腔、哭腔等。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不同交换使用,是一种典型的板腔体曲种。数板又称行腔,为上下句结构,是三弦书的主要唱腔。行腔又分紧腔、慢腔,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主要用于叙事,艺人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而灵活选用。哭腔、怒腔主要用于抒发人物的感情,烘托气氛。可以每句中间演奏过门,也可以连续几句后再加一过门。落板须在一个完整的意思结束之后使用。三弦书的调式分为工调(主音为
1)和徵调(主音为 5)两种调式。
临县三弦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三大艺术流派。一是以樊呈瑞为代表的樊派,主要特点是节奏平稳,行腔高昂,气势粗犷。唱腔以七字句为主,每句末尾加一短过门。比较著名的艺人有张开顺、王奴顺、张玉旺、马候旺、张世功、王世杰(疤清旺)、高
堂(四俊)、张缠旺、高桂英(女,小名英儿,临县最早的女盲艺人)等。二是以高茂树(小名抵树)为代表的高派,特点是节奏明快,行腔自如,旋律变化较大,真假声混合使用。比较著名的艺人有高积民、白桂民等。三是以白如珍为代表的白派,特点是行腔优美动听,吐字清析,语言流畅。代表艺人有刘丕发、刘引贵、白买牛等。
在明眼艺人中,樊如林和康云祥是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两人一面向民间艺人学习,一面挖掘整理传统书目,通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实践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三弦书作品,为临县三弦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郭小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