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临县新闻
临县新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0
  • 关注人气:1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8年1-12月份,临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平稳,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消费市场明显活跃,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县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 

  一、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1-12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5.2亿元,同比增长29.9%;工业销售产值完成67.5亿元,同比增长33.81%;工业增加值完成29.4亿元,同比增长16.5%。 

  产品产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918.6万吨,同比增长16.7%;焦炭产量25.45万吨,同比增长205.2%;洗精煤253.2万吨,同比增长9.1%。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稳增长

  1-12月份,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89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07亿元;非税收入完成1.8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执行50.6亿元,同比增长23.08%。 

  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8.16亿元,同比增长21.02%。 

   三、金融市场运行良好 

  12月份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6.3亿元,同比增长11

(2018-08-13 15:51)

    三弦书,俗称“说书”。主要流行于晋西吕梁山区与陕北部分县市,由于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且临县活动最为盛行,故称“临县三弦书”。三弦书历史悠久,书目繁多,专业艺人队伍庞大,演出简便,是一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曲艺品种。三弦书的历史起源无文字记载,据著名老艺人樊呈瑞追述,他的上三代师傅吕正先(小名奴新),与高吉明的师爷高百奎(小名高大锤)都是清代光绪年间著名的说书盲艺人。高百奎是临县高家塔村人,陕北著名盲艺人韩启祥的师傅,高的父亲是清道光年间的贡生,因爱怜儿子,亲自为其编写修改唱词,使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艺人。据此推断,临县三弦书最晚在清代中期已很兴盛,另据历代相传,临县道情是在三弦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为戏剧的,这种源流关系,至今在两种艺术中还留有明显的痕迹。诸如音乐旋律、部分演唱形式、演出习俗等都十分相近,至少可以说临县道情吸收了三弦书中的艺术营养。那么临县三弦书的形成当在清代以前。

    三弦书过去只由盲人演唱,艺人身背三弦,走乡串村,演出形式极为简便。一张桌子,一个凳子,桌上放一类似“省堂木”的“书墩”。艺人坐在凳子上怀抱三弦,口唱故事。右小腿上绑一

http://s2/mw690/001SuElVzy7lpgcyci501&690

http://s16/mw690/001SuElVzy7lpgdtYeP2f&690

http://s15/mw690/001SuElVzy7lpgdYkISde&690


     2018年6月21日,临县白文——太原火车开通,每天双向4趟车。

    票价一趟最低25.5元,还有一趟是28.5元。


 

http://s10/mw690/001SuElVzy7dsdFtcc9a9&690

    临县大量种植黑豆,但黑豆是什么呢?
    临县黑豆,其实就是大豆,准确地说叫“肾形大豆”。
    大豆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菽,至今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
    我国大豆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按株形分:蔓生型、丛生型、立扇型、地桩型;
    2.按结荚习性分:有限结荚习性、无限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
    3.按种皮颜色分:黄、青、黑、褐等; 
    4.按种粒形状分:圆形、椭圆形、扁圆形、长椭圆形、肾形
    5.按播种季节分:春播、夏播、秋播、冬播。

   杨秀春,女,网名净心莲,临县人,生于1965年。临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临县新闻办主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诗集《比遥远更遥远的地方》、《一个人喝茶》、《对岸》,长篇小说《胭脂云》,中篇小说集《天堂之旅》,电影《黄河传人》(编剧)等。曾获全国“星光杯”第一届、第二届诗歌奖,《黄河》“太行杯”诗歌奖。于2016年11月11日自杀身亡。

http://s3/mw690/001SuElVzy76sLjF67wf2&690

http://s13/mw690/001SuElVzy76sLqo7zCbc&690

【旧作回顾】

               

(2015-04-15 10:33)


山西临县位于吕梁山西麓,全境广袤各一百八十里,四围皆山,湫水中流。北面隔芦芽山、玉峰山与兴县相接,东面隔赤洪岭、黄龙山、汉高山与方山和离石相连,南面隔马头山与柳林交界,西面临黄河与陕北的佳县、吴堡隔河相望。黄河流经临县境二百余里。民国六年《临县志》是这样说的万山罗列,舟车不通。这“万山罗列”就决定了临县的地名(村名)带有浓郁的“山”的色彩,这在平原地区是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过年。关于过年的各种记忆,除了新衣服之外,吃,就是最深刻的印象了。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山西临县。晋西地区有句老话:“临县临县,十年九旱”(临县方言中,“县”读“xie”,“旱”也读“xie”,而且都是去声,听起来很押韵)。由此可知,我小时候的临县,是一个很苦的地方。掺了糠的窝窝头、玉米糁糁、高粱米高粱面是家常便饭,普通人家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白面。当然,菜就更不用提了,平常的日子里,只有土豆、红薯、胡萝卜以及用胡萝卜缨子腌制的酸菜,即使到了过年,也无非就是用黄豆换点豆腐,用土豆换点粉条,炕头上发点绿豆芽,再去集上买两颗大白菜、割二斤肉,大年初一炒几颗自己家母鸡下的蛋,这就是那时候大部分临县人家的过年伙食了。

  但临县人过年的饭食中,有一道家家户户必有的菜—“凉菜”,堪称经典,叫我至今提起来仍忍不住口水连连。

  就现在人的概念来说,凉菜是一个统称,意指所有凉拌的菜肴。但临县人的“凉菜”,就是具体的一道菜,当然,这道菜也是凉拌的。莜面开水和起,用擀面杖擀成类似切面条那样的圆形薄片,上蒸锅蒸

(2014-06-10 22:04)

   湫水河——流淌于干涸的吕梁山西隅的一脉活命水,悠悠然从生我养我的临县城下经过。她是淌进我心底的第一条河。虽然离别家乡近半个世纪,可她一直在我心田款款流淌。

   湫水河,既无黄河气吞万里、波浪滔天之势,又无秦淮河隽秀娴静、波平浪细之韵。她从晋北黑茶山南麓启程,由东北向西南,流经白文、城庄、城关、岐道、三交等12乡镇,80个自然村,至碛口入黄河,全长122公里。一路上呼唤着,召引着,以包罗万物之宽广胸怀,将众多小溪细流,集汇于自身,遂成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

   湫水河,辞书上无诠释,“湫”字倒有低洼水潭的含义,甚至可以藏龙,有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作证:“南有龙今在山湫”。其实,湫水河徒有虚名,晋西北实在太干旱了,湫水河多年平均流量为3.216立方米/秒,流量最小时只有0.01立方米/秒,哪里可以容得下龙?恐怕连大一点的鱼鳖也淹不住。

   湫水河,朴实无华,庄重沉稳,不张扬,不炫耀,却一刻未停顿自己的脚步,总是不紧不慢、悠然自信、貌似柔软,内则刚强、机敏灵活、勇往直前。遇山阻路,不忧不虑,不惧不畏,或勇猛地冲破险岩陡壁,或机智地迂回绕道而行,或潜入地层,穿石岩,透砂砾,而后复出,又聚集起来,畅怀于宽阔坦荡的河床,发出由衷的浅笑

(2014-04-30 10:24)
标签:

杂谈

标签:

杂谈

    临县曲峪白道峪村有个99间半窑洞的大院。窑洞的主人想修100间,可是修起来就塌,最后只能修成99间半。几百年过去了,目前虽然窑洞已破破烂烂,但依然不减多年的雄韵。
    窑洞上下两层,环绕三面。抬头看着木质的屋檐,就会想到院子里老人说的:“下雨天,当年在院子里走一圈,是不会被淋湿衣服的。”现在好多屋檐都掉了下来,院子里还能看到大量的木材,都是从窑洞上下来的。当年,这个村子并没有修通公路,所有的木材都是从黄河上运来的。可见院子的主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传说中的哪半间窑洞,听起来布满了神秘色彩。看着眼前的窑洞,很难想像当年的窑主人是怎么面对一次次的倒塌,而又一次次的不放弃。最后,只能听天由命,留下了后人中相传的99间半。
    据说,房子下面埋藏了宝物。这个宅子主人的坟墓被动盗,听说,挖出了不少东西。
    院内的老人回忆说:老主人家里有大量的银元宝和银洋,日本人的到来,让屋主人显得措手不及。为了逃命,来不及带走积蓄的财物,只简单带了点随身物品逃走。由于要游过黄河,随身的物品不能太重.只能就地掩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