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的山

山西临县位于吕梁山西麓,全境广袤各一百八十里,四围皆山,湫水中流。北面隔芦芽山、玉峰山与兴县相接,东面隔赤洪岭、黄龙山、汉高山与方山和离石相连,南面隔马头山与柳林交界,西面临黄河与陕北的佳县、吴堡隔河相望。黄河流经临县境二百余里。民国六年《临县志》是这样说的“万山罗列,舟车不通”。这“万山罗列”就决定了临县的地名(村名)带有浓郁的“山”的色彩,这在平原地区是很少见的。下面例举很少的部分地名(摘自《临县志》卷八),让我们了解一下临县的“山色”。
1,【山】刘家山,火烧山,樊家山。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http://s3/mw690/002Mf0Onzy6R5a6jdv0fe&690
http://s15/mw690/002Mf0Onzy6R5arq82N2d&690
2,【岭,音磊】郭家里,胡家岭,圪麻里。
(临县:岭音里[lei]。圪麻里,蛤蟆岭。)
《康熙字典:“《說文》:山道也。《廣韻》:山坡也。《正字通》:山之肩領,可通道路者。”
http://s8/mw690/002Mf0Onzy6R5aFwAML6f&690
3,【坡,音扑】古道坡,阳坡村,火燎坡。
清田雯《黔书》:“黔人谓岭曰坡。”
清阮元《西台》诗注:“滇人谓岭路曰坡。”(山路曰坡。)
【坂】石红畔,贺家畔,王家坢;兔儿坂。(临县:畔音似坂。)
《说文》:“坡,阪也。”段玉裁注:“陂,阪也。是坡陂二字音義皆同也。坡謂其陂陀。毛詩。隰則有泮。傳曰。泮,坡也。….鄭不從其說。而易之曰讀爲畔。”
王克明《听见古代》:在陕北话里听到的“畔”音“半”,是高处边缘的意思。黄土高坡沟谷下切,各处边缘即“畔”。
4,【崖】杨家崖,高崖头。
《说文》崖:高邊也。(陡立的山边。)
(临县:崖、岩土话同音nie)
5,【岩】郭家岩,赵家石岩。
段玉裁注:岩:…厓者,山邊也。厓亦謂之巖。故厂下云。山石。
(岩:石崖下面凹进去的地方。)
http://s8/mw690/002Mf0Onzy6R5aRFstg0e&690
6,【峪】胡家峪,前大峪,佛堂峪。
《爾雅·釋水》注谿曰谷。或从山。(峪即山谷,会意字。)
http://s15/mw690/002Mf0Onzy6R5b1iJC8d0&690
7,【沟】东峪沟、柏树沟;石梯沟。
《說文》:水瀆,廣四尺,深四尺。《釋名》田閒之水曰溝。
(山涧、山谷曰山沟。)
8,【峁】龟峁村,高家峁,任柱峁。
1944年《洛川县志》:“山之岗坡皆谓之峁。”
1925年《安塞县志》:“峁,音卯,山之岗巅也。”
光绪33年陕西《米脂县志》:“圪峁,山岗之小者。”
峁:黄土岗。峁:小山顶,指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
http://s8/mw690/002Mf0Onzy6R5bl7iyY38&690
9,【塌】寺家塌,黄贝塌,王家塌。
清道光辛丑年《榆林府志》:“塔,音塌,坂地之平者。”
塌:低地。湖南《临澧童歌》:“虫儿飞过河,不杀鸭,虫儿飞过塌。”(临县:塌地。)
10,【圪塔】纸火圪塔,刘家圪塔,曹家圪塔;
光绪33年陕西《米脂县志》:“小山之圆者曰圪塔,亦曰塔。“
http://s11/mw690/002Mf0Onzy6R5bsYyJVe7&690
11,【圪旦】成家圪旦,李家圪旦,圪旦上。
1919年《解县志》:“山之小者曰圪塔。”
民国年间《永寿县志》:“圪塔,小山相连峰起之名。”
清同治六年《河南府志》:“土高谓之圪垱。”
1917年《洛宁县志》:“地高阜谓之圪垱。”
http://s12/mw690/002Mf0Onzy6R5bPbBXV4f&690
12,【凹】(洼)圪凹村,常家圪凹,马家圪凹。
李家坬,对家坬,槐树坬。(坬,《临县志》记作[土+窊]。)
光绪三三年《绥德县志》:“坬音哇,去声。山之低下处也。”道光丙午年《安定县志》:“窊,音漥。山坡地,近沟处,谓之沟窊,省作坬。”
http://s1/mw690/002Mf0Onzy6R5c5Hrj240&690
13,【坪,音皮】万安坪,木瓜坪,槐树坪。
《说文》:坪,地平也。
应钟《甬言(宁波)稽诂释言》:“今谓平地曰地皮,地皮即地坪也。”
http://s5/mw690/002Mf0Onzy6R5c0i7v553&690
14,【湾】康家湾,魏家湾,圪针湾。
《广韵》:“湾,水曲也。”
应钟《甬言稽诂释地》:“有以湾名而地皆平原无水曲、山隈之迹者,如鄞东唐家湾、西南董家湾等。”
http://s5/mw690/002Mf0Onzy6R5cgYHqZ95&690
15,【墕】康家墕,圪陡墕,红树墕。
清道光辛丑年《榆林府志》:“墕,两山中临溪之小径也。”
16,【圪堎】刘家圪堎,杜家圪稜,龙尾圪堎。堎头村。
光绪33年陕西《米脂县志》:“小崖曰圪楞。”又“地堰曰圪楞。”(楞,读平声。)
17,【掌】刘家掌。
掌:小台地。
18,【嘴,音举】张家嘴,白家嘴,莺歌嘴。
清道光辛丑年《榆林府志》:“山横如鸟喙曰嘴,小者曰圪嘴。”
19,【梁】成家梁,禹家梁,苗家梁。
《说文》岗:“山脊也。”
光绪33年陕西《米脂县志》:“俗呼山脊曰圪梁。物之凸起而长者亦曰圪梁。”
http://s11/mw690/002Mf0Onzy6R5cpbDiC96&690
20,【圪台】孙家圪台,李家圪台,贺家圪台。
临县:圪台,阶台也。
21,【岔】赵家岔,郝家岔,柴家岔。
《字彙補》:“丑亞切,音姹。三分路也,與汊同。”
《通雅》:“山歧曰岔,水岐曰汊,二音同。”
22,【圪洞】旺羊圪洞,双圪洞。
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坑曰圪洞。”
23,【圪崂】椿树圪栳,李圪崂局。
清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圪崂,….山之窝处也。”
清道光辛丑年《榆林府志》、清光绪十年《辅畿通志》同。
24,【寨】前山寨,小寨则,尅虎寨。
《廣韻》:“寨,山居以木柵。”《集韻》:“寨:籬落也。或作柴,柴柵。通作寨塞,羊栖宿處也。”
25,【垛】张家圪垛,李家圪垛,薛家垛。
1919年山西《解县志》:“小村曰垛儿。”
《汉书·陈胜传》:“(陈)胜、(吴)广皆为屯长。”师古注曰:“人所聚曰屯。”
《玉篇》:“水不通不可別流。一曰草土塡水曰坉。一曰田隴。今西北莊家曰坉子。”(屯,坉,定母字)
http://s7/mw690/002Mf0Onzy6R5cw8Nxve1&690
26,【碛,音切,入声】雷家碛,碛口镇。
《说文》碛:“水陼有石者。从石責聲。七迹切。”段玉裁注:“水陼有石者。陼丘,水中高者也。”
清道光辛丑年《榆林府志》:“黄河中水石相激,波浪汹涌之处曰碛。”
27,【堡,音补】桥则堡,长墕堡,堡则峪。
乾隆二十四年,浙江《象山县志》:“堡,《声类》:高土也。”
民国十五年宁夏宁武《朔方道志》:“里镇曰堡。”
1919年《解县志》:“小城曰堡子。”
(大尉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