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县发展太快了  GDP增长32%

(2011-01-26 22:35:57)
标签:

文化

   临县:贫困大县赶超跨越开创新局面 
    拥有60万人口的临县是贫困大县,"十一五"期间,临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2010年财政收入完成6.56亿元,是2005年财政收入的6倍多。

    翻开临县"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令人振奋: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3亿元,是"十五"期末2005年8.9亿元的2.4倍,年均递增23.7%;财政总收入完成4.95亿元,是2005年1亿元的近5倍,年均递增49.1%;全县八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市第一,达到47.09%。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县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刷新纪录,经济增长再提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7亿,比上年增长32%;财政总收入完成6.56亿元,同比增长32.52%;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在两位数以上,创造了赶超跨越的"临县速度"。

    尽管数字是枯燥的,但从这些数字中,看到这个贫困大县加快转型发展、赶超跨越发展的喜人势头。

  --大项目带动。

    众所周知,有着60万人口的临县是贫困大县、经济小县、资源大县。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县按照"四大跨越、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全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支撑、大城镇牵引、大交通引领、大民生保障、大开放促动"战略,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全面启动总投资564亿元的"355"重点工程攻坚战,规划建设55个(分解为66个子项目)重点项目,全县上下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机制,健全了督促、考核、会审等多项制度,使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全县66个子项目有63个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76亿元。特别是霍州煤电千万吨项目、太钢车赶煤矿、潞安姚家山煤矿等立县项目进展较快,取得较大突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去年原煤产量达到560万吨,比上年增长38.3%,煤炭行业上缴税费5亿多元,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大项目建设,带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带动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育,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使临县对外形象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去年全市343重点工程观摩评比中临县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大产业支撑。

    临县狠抓主导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去年以来,全县围绕"特色农牧业、能源重工业、旅游服务业、新型劳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创新思路,培育典型,使传统产业提质扩量有了新进展,新型产业典型培育展示出新亮点,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变化,在特色农牧业方面,坚持"扶龙头、建园区、联基地"的思路,县财政落实资金4000多万元,在曲峪、克虎、丛罗峪、八堡等乡镇建成了4个红枣加工园区,在城庄、阳宇会、西坡村建成3个日光温室科技示范园区,在白文曜头建成蒙牛千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这些园区建设规模大、标准高、带动能力强,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同时,落实财政贴息贷款4000多万元,帮助17户农业龙头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开展红枣病虫害防治和高产示范推广工程,实现了少减产、不减收的目标,去年全县红枣产量达2.5亿斤,占正常年景产量的69.4%但产值突破6亿元,较上年增长50%。同时,全县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高标准发展核桃林10万亩,建成两个万亩精品工程和18个千亩以上示范园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经济林建设十强县"之首。在新型劳务业方面,启动白文职中改造整建工作,打造劳动力培训综合基地,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层次进一步提升。全年输出劳力14.9万人,新增转移劳力7600人,实现劳务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

    --大交通引领。

    多少年来,临县人守着煤炭、红枣等资源过穷日子,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备受交通不便之苦。行路难成为临县经济发展之痛、人民生活之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面发起了城乡公路建设的攻坚战。"十一五"期间,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128.12亿元,交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县631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达到100%。特别是太中银吕临支线、中南出海通道、太兴等三条铁路,以及太佳、西纵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彻底消除制约临县快速发展的交通瓶颈。如今,在临县,大交通引领带动当地经济快步前行。

    告别辉煌的"十一五",开启充满希望的"十二五",临县将围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加快推进赶超跨越的发展速度,争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临县打造成为吕梁重要的煤基能源化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加工基地、晋陕交汇区重要物流节点。到"十二五"期末,全县GDP力争达到13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以上,步入全省中上游水平,为"再造一个新山西"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1年01月21日吕梁日报 刘生锋 张建民 马丰年 张永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