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别赏/原创论文
(2025-06-01 20:32:34)
标签:
行路难万鹏 |
分类: 原创教育理论 |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行路难》(其一),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创作的确切时间暂无考据,余恕城教授认为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1]他所持有的考据是这组诗的内容,这个判断应该是综合了诗文本的“内部证据”与“外部证据”。[2]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踌躇满志的李白奉诏入京,虽有幸担任了翰林供奉,却久不得皇帝重用,反受权臣的排挤,于两年后被“赐金放还”,沦为弃置身,出了长安。我们仔细揣摩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难感触的是诗人求仕不得,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的内心煎熬!
诗开篇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极言美味美酒价值贵重,言语激昂,以夸张的笔法描写饯行酒宴的隆重。对于夸张的话,我们不可拘泥字面来理解。[3]还应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关联全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通过它所要抒写的极为深刻的感情。在李白离京之际,朋友能为他大摆酒宴饯行,足见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这两句诗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乍一看,欢乐的宴饮气氛呼之欲出!诗人用笔却出人意外,又恰在情理之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以工笔刻画出自己在酒席上的一反常态,“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字字都在目前,作者毫不掩饰地把心里的悲苦表达出来。这里李白用美好的景物来写自己的悲哀,这是反衬,反衬手法在表情上很有力量。纵观诗的前四句,“对比度”鲜明,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也衬托朋友对李白友情的真挚。这里朋友的心意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朦胧感倍增,丰富了诗的意蕴。“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酒佳酿也难以下咽。”[4]此处,需要共情促进理解;而共情离不开共境的融通。
诗的中篇,紧承“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正面写“行路两难”处境,用笔虚实相生,一“塞”一“满”,诗人就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逼真地形于笔端。这里诗人更语带双关,以象征手法含蓄委婉地道出自己在政治追求上的不如意。一“欲”一“将”与“拔剑四顾”相呼应,此中,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可见一斑。尽管诗人在仕途上受阻受挫,一时壮志难酬,但他并不甘就此沉沦,向上追求的意志始终坚定不移。中篇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是全篇中关键词性的话,诗人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不便明说,借用吕尚与伊尹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来表达。诗人以此寄托自己在政治上不变的期许!是事典,表明个人的政治理想仍在。[5]这样关键性的句子放在诗的中间起承转关锁作用,也显得全篇曲折变化。[6]
诗的尾篇,诗人从在对政治理想成功的幻想中清醒,“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反复复感慨着人生道路行走的艰难,是对个人理想获得实现的又一次否定质疑,踌躇彷徨,心竞无以安放。而诗的结语,却陡转一笔,“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语,用宗悫的故事,语典和事典交融,表明理想抱负终将实现。“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的话体现他年少时的远大志向和抱负,李白的化用是对上一句疑问的肯定回答,也是对消极避世的否定,表明在人生的歧路不再徘徊失措,无论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将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超越自己,到达理想的彼岸。李白诗的化用青出于蓝:一个有理想、有梦想、豪情满怀、疏狂不羁的仙翁剑客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国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M].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21.7重印):159.
[2]蒋成瑀.[M]语文课读解学-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0:207-209.
[3] 周振甫.[M]诗词例话.-2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5(1979.11重印):254.
[4]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国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M].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21.7重印):150-151.
[5]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国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M].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21.7重印):153.
[6] 周振甫.[M]诗词例话.-2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5(1979.11重印):176-17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