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研究/原创教育理论
(2025-06-01 20:25:02)
标签:
自主学习 |
分类: 原创教育理论 |
—— 以特级教师汤敏飞教学课例为例,探究“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样态问题
仙桃市张沟镇初级中学
摘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一.我国新样态课堂革命在变革中的兴起
李季湄在《静悄悄的革命》“译者序”中谈到“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1】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持续变革是这场革命趋向新里程的重要阶段。这场不断进行中的教育革命要完成的是一种与新时代发展相谐的新文化的创造,完成的过程离不开对旧文化的变革扬弃。在这场革命中,革命要取得确实的成果,其所要经历的文化变革的过程应是缓慢的。惟其缓慢,大家所静待的成果的价值才更符合这场革命的根本性要求。
十年前,佐藤学在“作者新序”中就谈了他对中国现实教育的洞悉观感:虽然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距巨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中国广大领土上的众多教师专家的能力得以提高,变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正作为“静悄悄的革命”在推进。【3】
二.对实验变革中“以学为中心”教学新样态的新观察
笔者有幸观察过几节“以学为中心”的课(语文课),以下是对变革中“以学为中心”教学新样态授课流程的梳理:
授课者的授课都按部就班预设计了导学案,这份导学案一案两用,兼具有教学案的功用。仅从笔者观察所知,导学案有单篇任务群驱动的;有单篇同主题群文任务群驱动的;也有多篇大单元任务群驱动的。这类“双性多功用学案”是对课程的双预设,授课教师会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一份学案的预设涵盖了基础积累、阅读赏析、迁移写作等复杂的语文知识,新样态教学在“教、学、练、评”等形式上部分决定了对文本(用材)承载知识的裁剪运用。这样的学案容量普遍偏大,完全靠学生在课前去独立完成,耗时很多。这是独立于课堂外的学生个体的独学,也是学生在课外不共时的异步学习。如果学生这个学习过程真实可信,预设的学习任务的首次生成效果应是可观的。这是属于学生的第一次有计划备学。优质的课堂从抓准问题开始,预授课教师从细心批阅学案中,及时捕获学态,敏锐了解学情,精准收集真问题,思考形成较为完备的二次课程预设。以“学”为中心,备课是双备课,导学案依标定案。导学案不是一案定教,在课程进行中,学案内容的实施具体表现为消长完善的动态过程。教师拟好学案,师生熟悉学案,是把握好新样态课堂秩序的重要前提。
课前学习是历时性的,课堂学习大都是共时的。课前学习效果主要依靠学生的课外自律力;课堂效果主要靠的是师生的课堂共鸣度。对二次预设,授课教师会对学案预先做一次整体分析,课程内容会有适当调整,最终形成符合基本学情的课程建构。授课会有学生独立的个展,生生的会话交流及简短扼要的师评。之后,课堂进程按已预设好的流程自然转换到学案的重难点;课堂形式以先前的学情分析为据开启分组讨论,并展开探究式学习。分小组讨论,各小组间是共时异步的,小组内又是同时共频的。班内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是多样态的。学案的任务群内容分解到组,各小组再分配到人。每一组均设有小组代表,具体分工是整理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形式各凭禀赋)。小组讨论,多采用生生合作、生生对话、教师一旁点拨等教学方式。小组成员紧抓项目内容自由对话,教师随机从旁质疑解惑。授课教师接受二次学情反馈,当堂整合学情。接下来是小组代表依序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代表经小组民主推荐,一般被推选者综合素质或单项素质较强,便于高质量推介该小组的成果内容。每一个代表都要接受来自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成果的鉴定评价。在这个环节,师生、生生及小组间的思辩性对话是共时全开放的,彼此多元多样态碰撞,能提升课堂学习的同质共鸣、异质生成效果。教师或课堂观察者要注重对反向问话、异质问话的瞬时捕捉,不错过,不扼杀,机智处置;教师不是硬拽着学生的牛鼻子走,强制学生进入自己思维的套子,而要顺着学生异质思维的藤子去延伸,摸准学生思维的瓜,着力肯定学生在学的价值。在课堂上,独学、互学、对学、群学等多种教学样态随着新课程的结构构成,承载着课程内容在思索、交流、探讨、碰撞、表演中循序推进。在完成过程中,师生双主体还要利用好交流板、计分板等新课堂辅助工具,以学促教,以教帮学。共时、共学、共生、共情、共解,提质增效。
一堂以“学”为中心的课,从课程伊始,学生的独奏、大家的倾听赏评到满堂交响乐的此伏彼起,直到戛然而止,新样态课堂的“精彩”与“问难”并重是亮点。
一堂好课,解决问题与生成问题要并行不悖。遗留的难题和生成的新问题,将凭借班级整体的智慧力量解决,或留置课后思考。当难点和问题得到整合后,课堂结构转换调整,课堂回归到整体,师生围绕难点问题交流碰撞,教师评价总结或学生评价总结。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师生双备课是一堂课的底色,而课堂有预设的涂鸦,在授课教师主导下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表现,让一堂课呈现五彩斑斓的生动画面。
三.结合课程案例,对“以学为中心”课堂新样态的新评价
四.对课堂变革新样态待走出“伪舒适区”的新反思
仙桃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法实践,汤敏飞老师最具代表性,他深耘课堂,抽绎成“三学-三展-两总结”教学模式,该模式是经验模式:笔者观察有限的实验内容,教材中单篇的演讲稿、小说等体裁,他都有尝试。时下,流行大单元教学,他也有诸多实践,他结合相关理论著作,聚焦结攥了“大单元的知识讲座”。笔者更佩服他勇于坚持实践精神,先是凝练成自己的语文理念:绿意语文。而今,他正在主持全市“以学为中心”的教研工作,立足多平台,努力将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理念化、结构化、实践化、高效化”。
“以学为中心”,在教学的方法论上,就是一道“全家福”,只要备好用材,由高手烹饪一堂好课不大难,且按套路备课施教相对较为舒适。对新样态“网红课”,分析其结构组成,多样教学法参差其中。“以学为中心”,在理念、方法上集大成,纠小偏。笔者认为,练习评讲课、试卷评讲课更适应采取这种模式施教,因为这些课型教师有充分的批阅过程,二次备课(不落俗套),让课堂评讲能实践“以学为中心”理念,变“答案灌输填充”为“核心素养培养”。新授课,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很难做到篇篇“以学为中心”;以学为中心,重要的前提是教师得把“时空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是学习上的自主者。课外,有完成导学案的自主时间;在课堂,学生在教师主导并有教师直接参与下,能以独学、互学、对学、群学等丰富形式进入“完全自主的时空隧道”,顺利完成“以学为中心”的学习之旅。“以学为中心”课程从预设到演绎成功,授课教师耗费心血应倍于普通课程实施。事实上光鲜夺目的新样态课,师生筹备时并不十分舒适。“以学为中心”最大优势是,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落地,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受面可以实现最大化。但问题是,在日前“应试”与“减负”的环境对冲下,供以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尚不容乐观。这给人一时欣喜的“试管婴儿”式造课,成功确实屡见不鲜,这仅是小众化成功。假使要大众化普遍接受,还得优化新样态课程变革的舒适感,激发新一轮课堂变革的生育力,解放教师的教育观念暂是其次。首当其冲,改革要将师生从时间的压迫感中解脱出来,让教学的双主体(师生)能有条件安于“以学为中心”实践。目前,虽然条件受限,但授课者仍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个性化耕耘。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1(2017.1重印)
作者简介: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初级中学副校长,湖北省特级教师;曾被评为仙桃市最美乡村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优秀特约观察员;《韩军<</span>背影>教学艺术管窥》发表在《中学语文》2015年第10期上。
附:
作者姓名:万鹏
单位:仙桃市张沟镇初级中学
电子邮箱:13617284046@163.com
通讯地址:仙桃市张沟镇文卫路9号
联系电话:1361728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