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今说】(11):古代诗词与数字(中)

(2011-07-14 07:38:28)
标签:

文化

老残游记

子规

三秦

六宫

长安

长生殿

八阵图

九江

天山

越窑

凤凰

(续上篇)古代诗人极其讲究炼词、用字,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皆为千古传说的练字佳话,可说是达到了为字拈断数须茎、字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

 

尽管古代诗人这样审慎、精到、吝啬的用字,但在古诗里,仍少不了使用数字。当单调、枯燥的数字被文人雅士相中而融进诗句中时,便会使诗作妙趣横生,别具韵味。而诗句里一旦去掉这些数字,或以其它字词代之,便再也寻不到那股机趣、神趣、妙趣和雅趣。所以,数字入诗,自古而然。两者可谓默契相融,唇齿相依,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古代含有“四”字的诗句屈指可数。唐.刘禹锡有“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跟健儿舞”;唐.杜甫有“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清.刘鹗的《老残游记》转引了一联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

 

古代含有“五”字的诗句似乎也不算多。唐.卢照邻有“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唐.杜甫有“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唐.王维有“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唐.岑参有“古戌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唐.白居易有“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唐.王建有“承恩新拜上将军,当直巡更近五云”;唐.李白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王勃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以六、七、八、九、十入诗的诗句似乎更为少见。先说含“六”字的诗:唐.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杜甫有“湖山烟雨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唐.高骈有“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北周.庾信有“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次说含“七”字的诗:唐.李白有“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唐.白居易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再说含有“八”字的诗:唐.杜甫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唐.刘禹锡有“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还有含“九”字的诗:唐.崔颢有“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唐.刘禹锡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岑参有“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宋.陆游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西晋.傅玄有:“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明.刘基有“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次后再看含“十”的诗句:唐.白居易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于濆有“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宋.苏轼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明.徐熥有“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宋.梅尧臣则有“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夏”。

 

有人说,数字用于数学、财经,是逻辑思维,虽可千变万化,任意组合,但一经组合,便只能说一不二,万不可颠三倒四,既不能七上八下,更不能八九不离十。而数字用于文学、音乐,则是形象思维,虽一样千变万化,任意组合,但读来却三分创意、十分形象、百花齐放、万千气象。这里,仅举三首从一写到十的古诗,就可管中窥豹。宋.邵康节有一首五言诗,全诗仅二十个字,就有十个字是数字,且从一依序排到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无独有偶,四川怪才李调元也有一首诗,连缀了十一个数字:“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九窝十窝十一窝,凤凰何少燕何多?”你看,这么多的数字嵌于其中,诗中的数字不仅不嫌多余,反而觉得非要不可,且十分熨帖,比用其它多少形容词都来得更为简洁、传神。明.吴承恩有一首七律,把从十反序到一的十个数字分别嵌于诗中:“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有趣的是,三、四句和五、六句还依七律之规,分别形成对仗,合撤押韵,平仄有致,堪为数字入诗的佳作。

 

古代诗词嵌用数字,同使用其它字词一样,大抵也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比如,“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一年,当是实指;而“一寸相思一寸灰”中的一寸,则是虚指。相思何为“一寸”,自然不可量度。(请参见我的博文《【古诗今说】(11):古代诗词与数字(上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94ceb801017yn6.html,下篇待续)

 

 

 

(朋友,请你看完文章后,记得在右下角点一下“顶”字,让你的更多朋友能够分享这篇文章,谢谢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