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今说】⑨:古代诗文写“清明”(下)

(2011-04-01 09:10:33)
标签:

古诗今说

咏清明

寒食节

荆楚岁时记

介之推

重耳

邺中记

清通礼

杜牧

杜鹃

(续上篇)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便是扫墓。说到扫墓,就要说到“寒食节'.此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即位前流落在外时,又累又饿,从人介之推便割下腿上的肉,煮了一碗肉汤给他喝。重耳即位后,介之推不愿居功受封,重耳便下令火烧绵山,相逼他出来。然而,三天三夜的大火,把绵山烧了个一干二净,介之推宁抱树而死也不下山。痛悔不已的晋文公,遂将绵山改为介山,并规定是日禁火寒食。此事《邺中记.附录》有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此后,便相沿成习,叫做寒食。每逢清明,人们往往带上食品、香烛到介之推墓前凭吊。后来,干脆成为祭祀已故死者的一项活动流传至今。唐.曹松就有《寒食日题杜鹃花》的诗:“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日。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诗人由杜鹃花的红艳,想到了红色的火,又由火联想到禁火的寒食日。但不论怎样禁火,也禁不住如火的杜鹃花的开放。

 

                    http://s15/middle/6694ceb8t9f5a610d4823&690

扫墓开始称“墓祭”,战国时这种纪念故者的仪式已初见端倪,到汉朝改叫“上陵”,并确定在寒食节进行。唐宋时期,扫墓习俗最为兴盛,当时叫“上墓”、“上冢”、“拜扫”。“扫墓”的说法始于清朝。《清通礼》记载:“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塘莹,届期素服旨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以后,扫墓遂变成人们纪念死者、表达哀思的传统风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也许是写清明的诗句中最脍炙人口的佳诗了。诗写清明细雨这一典型环境中,路上“行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中的细雨、行人、牧童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明晰的画面。语言的朴实自然、不尚雕琢,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但更重要的是,诗写出了去清明这个特定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的融合。后者有所谓“医诗者”,认为这首诗还不够精炼,删去了一些词句,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精炼倒是精炼了,不过意境、情趣似乎不及原诗了。

 

            http://s7/middle/6694ceb8t9f5a66ae25c9&690

其实,仅就“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的表面而言,诗所写的只是清明的气候特色。农谚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因而,要据此安排农事,进行春耕了。此时也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趁着春雨如油、春光明媚,去山野插柳、栽花、植树、种草,真个是还其“既清且明”之美名的盛举呢。(续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