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今说】⑤:古代诗人咏“节令”(下)

(2011-01-28 08:51:40)
标签:

端午

唐玄宗

屈原

七夕节

荆楚岁时记

鬼节

团圆节

除夕

东京梦华录

         http://s12/middle/6694ceb8t9a41e6d61042&690

 

 

续上篇)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本为端五,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遂将端五改为“端午”。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当数纪念屈原一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龙舟竞渡这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据传就是为寻找投江而死的屈原而设。唐.张建封的《竞渡歌》,对一千多年前的竞渡情景作了生动描写:“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到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则有乞巧的习俗,因称“乞巧节”、“七夕节”或“少女节”。七夕节本始于战国末期,而《荆楚岁时记》则将其活动与牛郎织女故事相联系:“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巧妙地连用六个叠字,写出了诗人在宁静的七夕之夜,远望牵牛织女一河相隔难得相见的凄苦心境。南朝.范云的《望织女》与《迢迢牵牛星》异曲同工,既写了织女“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的无限苦闷,又写了织女“寸情百重结”的绵绵情思,更写了织女“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的美丽幻想。唐.杜牧的《秋夕》是一首宫怨诗:“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中的宫女望着一年一度才相会的牛郎织女,既充满着同情羡慕,又满含可望不可及的悲苦不堪。

 

几天后,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又叫“鬼节”。佛、道两节内涵虽有所不同,但基本点一致,即慎终追远谓之孝,普度沉沦谓之仁。唐.令狐楚在《中元日赠张尊师》中写道:“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水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诗人李商隐也有“绛节飘摇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的诗句,记述了从七月初一“接祖”到十五日“送祖”的整个祭祖情形。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是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做人间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视作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写诗人望月怀人,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怀念:“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边贡的《嫦娥》诗也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而中秋吟哦的最佳之作,当数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写作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后的心境,可谓境界开阔,想象新奇,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堪称中秋词的千古绝唱。

 

时在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写登高的有李白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明.鲁渊也有《重九》诗:“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写观菊的则有南宋.江总的《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晋.陶渊明则对菊自语:“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明.王翃有《客中九日》诗:“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写重阳饮酒的有唐.孟浩然的诗:“何尝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写栽插茱萸的有唐.万楚的《茱萸女》:“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妹”。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绝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几个主要的节令一过,转眼又是除夕。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梁.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诗》诵及此俗。唐.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中则有“守岁啊戎家,椒盘已颂花”的句子。守岁至天明,新的一年便又开始了。

 

 

             http://s9/middle/6694ceb8t9a2e6d731e0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