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说】⑤:古代诗人咏“节令”(上)

标签:
春节除夕屈原秦始皇春神椒柏酒屠苏酒元宵节舞狮社日寒食清明杂谈 |
节令,是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也是节气和时令的概称。我国的岁时节令,既有源于特殊日期的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农历腊月三十的除夕;也有始于生产生活习俗的节日,如农事、祭祀、社群娱乐、宗教活动等;还有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端午节。所有的岁时节令,都包含了节日的准备、节日的习俗和节日庆典礼仪三部分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景象。
正月是每年的第一个月,现在习惯把正月的“正”读作平声,据载是秦时为了避始皇嬴政的名讳而改。正月初一称为“正日”、“元日”、“旦正”、“正朔”,标志着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北宋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形容初生的太阳照亮大地时的景象,一如红日跃出地平线的“旦”字。诗歌借“元日”这一节令,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迎接新春到来的愉悦心情。
“新正”是中国传统的春节。清.叶燮有《迎春》诗:“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诗歌咏写在传统节日春节时,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车队如龙、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迎接“春神”的盛况,充溢着对新春莅临的无限喜悦。“新正”一交子时或新年初一大清早,开门就要放炮竹,以驱除邪恶晦气,营造欢乐气氛。唐.来鹄《早春》诗云:“新年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宋.范成大也有《爆竹行》的诗:“当阶级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大节日,一贯注重口腹宴乐的中国人,除夕夜要吃团圆饭,且有吃有喝。古人以为饮椒柏酒、屠苏酒,有益于人体健康,可以祈祷长寿而无病痛。北周.庾信有《正旦蒙赵王赉酒诗》,说的是饮椒柏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唐.方干《元日》诗,说的则是饮屠苏酒:“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花斑。”明.陶宗仪《庚辰元日》诗:“屠苏循故事,殿饮老年人”。与前述方干诗一样,说的都是饮屠苏酒要由幼及长。
过完春节,自正月十三、十四开始,到十七、十八才结束的则是元宵节,这才是引得老幼竟观、填街塞巷的全民“狂欢节”。元宵之夜张灯,在南北朝已成定制,到唐代更为盛行。唐.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崔湜《上元夜六首》诗其一写道:“神灯佛火百轮张,刻画图形七宝装,影里如开金口说,空中似放玉毫光”;又一首云:“雨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的娱乐活动之一是舞狮,汉族的这种传统舞蹈形式,可能起源于上古时代原始先民们的“百兽之舞”,到唐宋时代已很盛行。唐.白居易《西凉伎》一诗中说:“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社日一过,“万物竞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到了农历三月、阳历四月五日,便有了一个“清明节”。清明的前一两天,还有一个“寒食节”,据说是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公子重耳患难与共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的。唐.曹松有《寒食日题杜鹃花》诗:“一朵又一朵,总开寒食日。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南宋.林和靖则有《山中寒食》诗:“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慷复散幽绖”。
由寒食而清明,人们祭祀故人,慎终追远,心境也随之迷离、忧伤起来,就像这春日小雨纷纷扬扬、淅淅沥沥。唐.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诗,描写了在清明细雨这一典型环境中,路上行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过后,天朗气清,万物竞春,人们纷纷趁这大好春光,出外郊游、踏春。南宋.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周必大的“修楔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光的明媚艳丽,踏青时游人如织的热闹情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