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莫言幸运为师折射中国教育极度自卑

(2013-05-17 10:55:51)
标签:

教育

分类: 心雨、杂文

 文/心雨

    从诺贝尔文学奖到受聘于北师大,再到预带研究生风波,莫言着实“火”了一把。抛开莫言不提,就单单是小学学历受雇于知名学府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个传奇。然而这个传奇的前提居然是获得国际大奖,还是国外发起的,难免让人感觉中国教育极度自卑,势力心之强烈。

   一直以来国内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传统,无论是谁无论什么出身无论什么学历,只要把自己搞出名了。只要获得了一些业内的大奖,就会有学校和部门不分场合与行业邀请其就职和演讲。哪怕那个人是写心灵鸡汤的,也要把她邀请去点评戏剧艺术。其中的势利之心,可见一斑。

   不否认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但不得不说天底下像莫言这样的作家能有千千万,在国内获奖、在报刊发表、在网站上发表文章引出强烈反响的比比皆是。如果说是欣赏作家之才华,为什么只有莫言一个人可以被聘呢?他无非就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罢了,难道国内的奖项就不足以证明作家的功底?这就在无形之中告诉大众国外的奖项比国内的强,远道的和尚好念经。

    其实说到底还是中国教育极度自卑心引起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国际上的大奖,国内人看好还不行国际上的人看了都好,才叫作家,才有资格当老师。这就足以证明中国教育对自己的极度不信任感,不相信国内的评比和选拔。其实获奖除了功底之外,还具有偶然性和幸运性。无疑,莫言是幸运和功底并存的。

    然而受聘归受聘,教育仍然还是自卑的,还仍然不太相信除了考试之外的功底。关于其是否有资格带研究生的话题一直被热议。如果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莫言本身的阅历联系起来便会知道,其实足以让人称之为师。三年级就已经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经典著作,这就证明莫言老师其实从小就一直拥有阅读的习惯。因为文革才被迫辍学,务农,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学业。在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这便证明其实莫言已经拥有了硕士学历,而非小学五年级。莫言,其实是阅历和学历并存的人。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紧抓“小学五年级学历”不放,是相关人员赚眼球的炒作而已。

    其实这就涉及了纯实用型人才和学术人才的问题。到底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差距,到底经历和自学能否取得和学术考试同等的地位?想必,这应该是教育者急切应该考虑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