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中国茶文化创新发展报告

(2023-01-02 13:08:32)
标签:

茶文化

茶艺

分类: 茶文化综论

2021中国茶文化创新发展报告

丁以寿

                                 2021中国茶文化创新发展报告  

            一、年度茶文化重大事件

(一)习总书记指示“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作出重要指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和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举行

2021年5月21日,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作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重点活动之一的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和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幕。众多茶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机遇·使命·担当”为主题,从一片“绿叶子”出发,描绘未来茶文化、茶产业新天地。论坛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文化专家王京生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表演讲,探求未来茶文化、茶产业发展趋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周国富指出,需要领导人、文化人、科技人、种(制)茶人、营销人、消费人“六者”勠力同心,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思维、辩证思维,共下三茶融合一盘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也包含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王京生在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中建议,要加强传统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传统茶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立“中国茶文化专题”卷

2021年9月,国家社科资金特别委托项目、新世纪国家重要的文化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中国茶文化专题”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委托安徽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编辑委员会。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担任主编,原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以寿担任副主编。编委会精心组织、科学谋划,致力于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茶文化专题”打造成文化精品。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大型出版项目,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百科全书,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知识生产、分发和传播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也是新形势下构建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提升国家整体文化形象、反映当代科学知识水平的重大基础性出版工程,对把握国家话语权、提升科技文化软实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规范标准知识、维护文化安全、革新传播方式的创新性工程。

“中国茶文化专题”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文化类”的重点项目,聘请全国范围内茶及茶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编撰团队,以保障其学术性、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江用文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沈冬梅研究员、信阳农林学院郭桂义教授、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梁子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朱海燕教授、武汉商学院周圣弘教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于良子高级实验师、浙江农林大学关剑平教授分别担任八个分支的主编。另外,还聘请全国范围有关高校、科研、文博等系统的茶文化及茶学领域30多位专家为条目撰稿。

“中国茶文化专题”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对茶及其相关的文化进行了系统、科学地研究:含茶史(含茶的起源、生产和科技史、产业和经贸史、茶政茶法、茶馆、茶遗产遗迹、茶人、茶学教育、茶叶团体和科研机构等)、茶道(含茶艺、茶礼、茶境、茶具、茶泉等)、茶俗(各地茶俗、少数民族茶俗等)、茶文学(古今涉茶的诗词、散文、小说等)、茶艺术(古今涉茶的书法、篆刻、绘画、歌舞、戏剧等)、名茶(古今名茶)、茶文献(古今重要茶书、涉茶笔记和杂著等)、茶传播(饮茶、茶文化、茶叶生产技术向全世界的传播)等八个方面。以文字型条目为主,辅以图片或音视频等,融合多种方式科学全面、立体形象地为读者呈现中国茶文化的专业知识。成果以百科全书条目的形式予以呈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平台发布。

(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完成换届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是在1990年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会上,由海内外茶学、茶文化和茶业经济界人士发起的社会团体,于1993年11月正式获批成立,王家扬、刘枫、周国富先后担任会长。

2021年12月26日下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举行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六届一次理事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议通过线上形式召开,全国各地30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由五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杭州市原市长孙忠焕主持,五届理事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沈立江分别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章程》修改说明。

周国富作题为《不忘初心演好茶 与时俱进谱新篇》的工作报告,从茶文化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茶事活动辐射全国、茶文化宣传普及深入推进、茶文化资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茶文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茶文化队伍固本强基等方面回顾了五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同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会选举产生了251人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在随后举行的六届一次理事会议中,选举产生69人为常务理事。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乔传秀当选会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建满、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林健东等24人当选副会长,林健东兼任秘书长。

新任会长乔传秀在大会上作书面讲话。她强调,一片小小茶叶,不但事关中国历史经典产业,也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她提出,新一届理事会要注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做好中国茶文化健康发展的推动者;坚持团结办会,做好集合智慧力量的组织者;坚持固本强基,做好加强自身建设的践行者。

 

二、年度茶文化主要成就

(一)出版一批优秀茶文化著作与教材

1.黄杰著《两宋茶诗词与茶道》

黄杰著《两宋茶诗词与茶道》,浙江大学出版社。该书对于现存两宋茶诗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掘了其中蕴藏的丰富的茶道信息,分析了饮茶生活方式与诗词创作的互动关系,并对现存两宋茶词进行了集录和详注。尤其是在认真全面归纳两宋茶诗词所载丰富的茶道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茶道是中华文化结晶的观点,认为茶道为中国古来的独有的道思想体系之具体而微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2.梁子著《中华茶道图志》

梁子著《中华茶道图志》,陕西人民出版社。该书甄选370余幅古代涉茶绘画,编成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的茶道图志。本书以文博工作者的视野和语言,通过让文物说话的形式,用传统中国画和经典文物阐述中国茶道文化和形式和内涵,将对深化中国茶道文化研究,使茶道表演更具历史文化依据,提供无以替代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3.宛晓春主编《安徽省志·茶业志》

宛晓春主编《安徽省志·茶业志》,黄山书社,计90万字。安徽省是茶叶大省,茶叶生产、经贸、文化、科教历史悠久。作为安徽省志的首部茶业志,该志详细记录安徽各地茶叶从种植、加工到成品、贸易整个生产的过程,又从管理、研究到文化,深层次记述安徽茶业的兴盛和传播。

4.周志刚、周洁琳著《陆羽年谱》

周志刚、周洁琳著《陆羽年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书以史籍、方志、诗文等各类文献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考证方法,明晰了陆羽生平轨迹,梳理了陆羽交往、游历的基本面貌,爬梳全面,考证扎实,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茶圣”陆羽。

5.蔡荣章、许玉莲著《纯茶道》

蔡荣章、许玉莲著《纯茶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该书提出从一杯茶汤中窥见茶道的真实;爱茶、享茶,比知茶更重要;茶界清流,拨冗去繁,讲述泡茶、奉茶、品茶的境界。

6.孙前著《英茶行日记》

孙前著《英茶行日记——中英交流400年:茶 瓷器 丝绸 漆器 园林贸易撷英》,新华出版社。该书60多万字,500幅珍贵图片。涉及中英交流400年历史,资料翔实、内容丰赡。

7.刘礼堂、吴远之主编《中国茶文化概论》

刘礼堂、吴远之主编《中国茶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通识课教材。该教材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华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思想艺术、礼仪习俗、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有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呈现,有茶艺实践方法和路径的具体传授,更有茶文化核心思想和理念的总结和概括。

8.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

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是国内唯一的关于中华茶艺的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熔茶艺基础理论和实训技能于一炉,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华茶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理、茶艺发展历史、茶具选配、鉴泉择水、茶艺礼仪、茶艺美学、茶席设计、茶艺编创、民俗茶艺、茶艺对外传播,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解茶艺基本手法和基本程式、中国当代各种形式的茶艺,同时配有茶艺实训视频,可扫码观看,文字、图片、视频立体呈现教材内容。在体例和内容上都具有独创性、开拓性,篇章结构设置合理,知识和技能兼顾,层次清晰,深入浅出,不仅有理论创新,更有实践创新。

此外,王迎新《美器重光》、叶汉钟《潮州工夫茶概述》、周重林《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年度茶文化类佳作。

(二) 发表一批高质量茶文化学术论文

2021年5月,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征文收稿246篇,经专家组两轮审评,评选出一等奖论文2篇、二等奖坤文6篇、三等奖论文12篇、特别奖论文3篇。

2021年5月,由宁波茶文件促进会与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编辑部联合举办2021“明州茶论”——“茶与人类美好生活”研讨会,出版了《茶与人类美好生活:2021年“明州茶论”研讨会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收录饮茶与健康、茶让生活更美好、茶与美学、论中国式审美与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特质——以明代张岱与闵茶为纽带的社交圈为例、探讨茶艺之美、试论茶器之美——以瓷茶具为例、论丰子恺画茶之趣、从《惠山茶会图》看明代文人茶事之美、茶烟轻扬落花风——论当代茶席之美、日本煎茶的生活美学、试论《茶经》中的生生之美、浅论皎然茶诗的美学意境、浅析唐代诗、序赋写茶会之美——以吴颉、钱起、吕温、自居易诗、序为例、浅谈梅尧臣茶诗之淡美、日本茶语“数寄”之美——以桃山时代《山上宗二记》为例等。

由江西省社科院主办的《农业考古》(双月刊)杂志,每年辟2、5两期为“中国茶文化专号”,共刊茶文化类论文近百篇。《茶博览》(月刊)、《茶道》(月刊)是纯茶文化杂志,每期都刊发一些学术性文章。由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茶业通报》(季刊),每期都辟茶文化专栏。此外,《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茶叶》、《茶业通讯》、《福建茶叶》等茶叶类学术期刊,不定期刊发茶文化类论文。一些综合类期刊、大学学报,偶尔也刊发茶文化类论文。

(三)培养一批茶文化人才

在研究生层次,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涉茶高校,培养茶文化方向硕博研究生。

在本科层次设有茶艺或茶文化专业方向的有安徽农业大学、浙江树人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武夷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南昌大学等。

在高职高专层次,国家教育部将原先的目录外专业茶艺、茶文化整合为目录内专业茶艺与茶叶营销,开设的院校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天门职业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所。

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结果,新增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全国设立茶艺与茶营销专业的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有数十所。

不仅如此,在茶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普遍开设茶文化类课程,开课学校数量庞大。一些中小学也开展课外茶艺实践,少儿茶艺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起来。

全国各地各种茶书院、茶文化传播和培训机构,数量巨大,有力地丰富和补充了茶文化教育,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茶文化类著作出版渠道尚好,但是茶文化论文发表的期刊平台狭窄。《农业考古》是综合性的农业考古、历史、文化期刊,双月刊,每年六期。其中每年2、5期设“中国茶文化专号”,虽然发稿量较大,依然是杯水车薪。《茶博览》、《茶道》主要刊发普及性的文章,《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中国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业通报》、《福建茶叶》等茶学类期刊主要刊发茶科技、茶产业方面的论文,满足不了广大茶文化研究者的论文发表需求。

(二)茶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导致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素质从业人员数量也很不足,制约着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茶艺存在表演化、舞台化的倾向,一方面动作或造作、或夸张,违背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茶艺+的成分较多,茶艺与歌舞、武术、瑜伽、书法等杂糅,不伦不类。

(四)由于茶文化教育发展较快,专业教学、培训师资队伍培养跟不上,特别是培训机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制约着茶文化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五)茶馆具有综合性功能,茶文化传播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但目前的许多茶馆,往往沦为棋牌室,茶文化功能弱化。

 

四、发展建议

盛世兴茶,美好生活离不开茶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当今我们所处的新时代,乃千年未有过的和谐盛世,为茶文化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和环境。

茶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饮茶的普及化、大众化,扩大了茶叶消费人群,提升了茶叶人均消费量。茶叶消费的扩大和提升,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经济保障“茶为国饮”落到了实处。

(一)构建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

以茶文化产业为基础,推动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健康、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创新茶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全面的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

1.茶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中心,进行观赏、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融学习、体验、观光、娱乐、饮食、购物等于一体,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这样对于茶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双赢。

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在不断的取得进步,对一些新型的茶文化旅游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的丰富。

2.茶文化创意产业

茶文化视频课、茶事微电影、短视频逐渐兴起,抖音、快手等不仅有力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这些作品制作也构成茶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

3.茶事建筑空间设计

诸如茶文化主题民俗旅馆、茶文化博物馆、特色茶室茶馆等,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模式和业态。

(二)加大茶文化普及与传承力度

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技能和学科竞赛等形式,大力弘扬和传承茶文化。让茶文化进社区、进中小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建设一批茶文化传承基地,评选一批茶叶制作手工技艺传承人,加强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三)茶文化教育再上新台阶

构建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及社会业余教育机构相互协作、补充的茶文化教育体系,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大中院校着力培养茶文化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茶文化从业人员,提升茶文化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

(四)充分发挥各级茶文化社团组织功能

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区)各级茶文化社团组织体系初步建立,行业组织要勇于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担负发展、传播、创新茶文化的责职。积极开展茶文化普及与传承工作,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茶艺职业技能等级第三方认证和评价制度

加强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六大茶类和花茶、紧压茶传统制作技艺以及茶道茶艺、茶馆茶俗等项目,确定一批传承人,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