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锐光教师工作室简报(3)
一、学员读书心得专辑
教师都是教书的人,当然也都是读书的人。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润泽学生,让他们去寻觅远方的大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而读书是获取新知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在唐锐光导师的指导下,各位学员都读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书有万千,读法各异,然而,书得读“透”,以下是各位学员的读书心得摘录:
“‘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句正确的废话不要再那么理直气壮,十分流行了。”
——邓登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1c75ef010145te.html
今天下午有幸拜读《读什么 读多少
怎样读》一文,解开心中一大纠结。我是教中学数学的,虽然我也爱好文学,也曾经有过冲动:“无法走遍天下但要读遍天下”,大学毕业前也确实日夜奋读了十多部国内外名著,但赶速度,追数量,囫囵吞枣,收获几何?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有个别精彩的片段,新课标对此还津津乐道,明确各篇目,且看本文作者的统计结果:“高中阶段的三年时间里,学生课外读的东西竟近1000万字!
如此看来,语文教学确实对青少年寄以“厚望”,但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者来说是不是显得有点霸道?
读贾利民老师的《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导学案编写
——陈智浩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671e1001018tqk.html
贾老师把课程分为问题发现课,解决课和拓展课,详细介绍了各种课程的问题导学编制流程,让我明白怎样的提问方式才是使学生有所收获的设计,才能达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交流与沟通。读来受益匪浅,让我深思与反省。
在学生学习产生疑惑并形成了个人问题之后,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个方法与途径不是别的,就是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个交流过程在“问题导学式”
课堂上的几乎所有课型中都有涉及,从同伴交流、小组交流到班级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体验学习,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乐趣。这是不论对当堂学习还是今后的学习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
读郑毓信教授著作《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
——李少琼
原文:http://blog.sina.com.cn/u/2035760852
读了郑教授的论述后,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的责任。我们要与时俱进,教师不仅要是一个教育者,更要是一个研究者。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数学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本着开放、创新的思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开拓出崭新的天地,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是新时代对新型数学教师的召唤,也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需要追求的目标。
读罗增儒先生的《数学解题学引论》后的心得体会
——林清华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114ccb01014atv.html
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我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数学解题学引论》把我一步步引向数学解题教学美丽辉煌的殿堂,数学解题策略成为我从事数学课堂教学的法宝和利器。有了这一利器,我的数学解题从迷茫走向自觉,从苦海走向快乐,从无穷无尽走向有章可循,将一道题魔化成一类题。该书改变了我的课堂教学,使我的数学课堂解题教学从固定僵化的解题模式变得生动、具体、活泼、有序。
读孙维刚老师著作《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
——刘玟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003fbc0101coz3.html
孙维刚老师在《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中提出:要使学生学好高中数学、提高智力素质有如下几点:
1、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2、站在系统的高度选择学习知识;
3、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发展与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
4、学会做题,学会复习;
5、题不在多而在精,更在于"知题善任",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孙维刚老师的书例证丰富,由浅入深,不仅为我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上指明了方向,令我茅塞顿开;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优化课堂模式的热情!
读《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心得体会
——戴民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cfd13d101019yhc.html
郑毓信著《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中提出中学数学老师必须具备(1)
善于举例; (2) 善于提问; (3)
善于比较与优化.这三项基本功。在善于比较和优化这一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的数学教学有很大启发:我们可以明确的指出数学教学中“优化”的这两个含义:第一,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寻找更为简单、更为迅速的算法或解题方法,更为方便、更为实用的表征方法,更具有普遍性的结果,等等。第二,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各种不恰当或错误的观念,包括对知识与认知结构等作出必要的调整与发展。
善于比较与优化对高中数学老师太重要了,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尝试与改进,使得自己的教学教育能力更上一层楼。
读《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有感
——邓金海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005fb30101ct6d.html
郑教授关于专业化发展的论述和有关建议,让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中找到了方向,提供了一条绕开某些教育的“绊脚石”的新思路。特别是三项基本功的论述,对于日常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指导性意义,好的举例在创设情境、知识迁移、数学应用等方面都有着导向性的作用,而科学的提问,使问题与知识联系密切,深化了知识的认识,更高地认识了问题实质。比较与优化是一个思辨过程,影响是深远的。
读了这本书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多思考、多研究、多反思的习惯。
二、学员听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名师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始终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教学实践的大地上。名师的课传授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传递着思想。唐老师的课有着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印记,深深烙在每位学员心中,以下是学员们的听课体会:
——邓登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1c75ef010146k2.html
上午第三节课我们听了
唐锐光老师的一节精彩的录象课。9:45我们七位学员准时到达课室,课室内已摆放好两台录象机。上课铃响师生行见面礼,铃声结束,开始复习引入……整节课教学过程紧凑自然。唐老师通过7个问题,2道练习题,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和方法演绎的相当精妙。
——戴民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cfd13d10101a18n.html
今天上年听了唐锐光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用二公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堂课节奏控制得张驰有道,多媒体的展示、板书的设计很优美,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显得很自然、很有启发性,听唐老师讲课就是一种享受。其中有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唐老师通过问题链把整堂课串联起来,便于学生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第二,唐老师把例题设计为问题的形式来导入新课,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格式,从头到尾都是师生一起围绕问题的解决,思索,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当学生遇到困难是适时给点提示,对话很及时、很有启发性;第三,唐老师知识面很广,把相关的数学史知识牵连到“近似解”的引入必要;第四,善于打比方,第五,“亲手做的总比看到的体会深,说出来的总比听到的印象深”,唐老师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口讲的能力,不学哑巴数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第六,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穿在整堂课之中,师生之间不时产生心灵的火花。
——邓金海
今天上午听了唐老师的一节课,内容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唐老师通过知识回顾,从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根,上升到一元三次方程的根的问题,然后通过问题链的形式,逐步拓展知识,从上一课时的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利用数学史为切入点,很自然地引入二分法相关的问题,通过提问、对话等形式将问题引向深入,不但在数学问题上如何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还用“幸运52”这种大家知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二分法”,在整一堂课里,无论是从操作上、内容上和切入点,还是教学效果上,都彰显了名师的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唐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包含着太多的思想方法,而选择的突破点却很清晰,那种追求自然的课堂教学确实让我受益良多,可以说,今天听的不只是一节课,还有许许多多作为师者的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
——陈智浩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671e1001018v9o.html
这节课的亮点,第一是问题的切入点,为什么要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其中还涉及到数学史,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很少跟学生拓展到数学史上去。第二,是新知构建的过程,完全是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自主操作和发现的过程,数学“逼近”的思想,也在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以渗透。太妙了!第三,是二分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贴切生动,充分体现数学研究是为生活实际服务的。第四,课堂小结不是老师做,而是问学生,这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二分法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除了二分思想,还有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逼近思想,近似问题,数形结合思想,算法思想。真是画龙点睛,高山仰止。
——刘玟
原文:http://blog.sina.com.cn/u/2818588604
唐锐光老师今天为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以这个内容为课题的公开课我是第一次听,可能是因为大部分老师觉得自己不能挖掘出二分法的内涵,所以不想也不敢用这个内容来上公开课。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整节课以问题链来牵引学生进行自发的思考和探索,练习题不多,但思维的容量却很大。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数学发展史的介绍、数学思想(逼近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算法思想)的渗透显得非常自然,真正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堂好课,确实能引发思维的碰撞,确实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看来我以后在知识的关联上、在知识的生成上要多下功夫去研究,尽量使自己的数学课远离“告诉教学”,从而变得更加自然,富有灵性。
——林清华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114ccb01014dnk.html
听完唐老师的课我深深感到教师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同样是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效果是不一样。从唐老师的课里,我收获很多,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情境的创设引人入胜,让数学课堂生动且深刻。
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第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李少琼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573ed401018zxe.html
唐老师通过七个问题的提问,完美地让大家在接受新课内容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内涵、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美,当然,更有数学的无穷的魅力。从唐老师的这节课,我学习到:
一、谦逊的治学态度。
二、丰富的知识准备。
三、乐教爱岗。
正如唐老师讲的,一节课,不管你课前准备多么精细,一到讲台,总还会有需要修正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只要我们老师能对自己的工作投入更多的耐心、细心和信心,通过不断地设计及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
http://s7/mw690/6685e431tcf34462b0c56&690
http://s16/mw690/6685e431tcf3476a2833f&690
http://s13/mw690/6685e431tcf34154b17bc&690
http://s12/mw690/6685e431tcf3416761deb&690
http://s8/mw690/6685e431tcd6c2b9880c7&690
三、深圳外国语学校印象
http://s13/mw690/6685e431tcd6c29503f8c&690
http://s11/mw690/6685e431t7af13776eaaa&690
(邓金海执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