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魏一平
对一个村支书来说,最烦恼的不是顶着狂风救人,却是怎么分发救灾物资。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是乡村现实。
吴大斌在人群中扯着嗓门高喊:“没意见就这么定了!”还没等周围的人反应过来,他就跳上大米堆,一袋袋扔下来。人群中又开始叽叽喳喳吵嚷起来,但看起来也不是真的反对,一边抱怨一边扛着大米袋子放到自己的地盘上。
这个现场发生在沙坪镇李白村村委会楼下,大家正在分发救灾物资,主持的是村支书吴大斌,周围站着十个小队的队长。瘦小的村主任一说话,就被人们的吵闹淹没下去,负责记帐的村会计则默不作声,在一张信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下各种数字。
分发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吵得我耳膜嗡嗡直响。因为吵嚷时语速极快,一浪高过一浪,谁也互不相让,大部分方言听不清楚。一旁的妇女主任只好给我当起了翻译,原来有的说自己小队老人多,应该多发些油;有的说自己小队地少,应该多发点米;还有的说自己小队倒房子的多,什么都应该多发些。一个年轻点的小队长直接两手一摊,“发多少要多少,反正回去分不平均,肯定是要挨骂了。”
一箱油只有六瓶,每个小队分得四箱,怎么平均分到六七十户人家手里,小队长的活儿也不好干。不时有赶来的村民,一脸愤怒地直接找到村支书理论,“为什么昨天的方便面没有我家的?”“为什么昨天的被子没有我家的?”直到分发衣服的时候,有人高声提议:“不行就两个人一件,你上午穿,我下午穿。”立刻招来一阵轰笑。
可在现实乡村,这并非夸张的玩笑。原来,风灾过后的第二天,政府运来30多顶帐篷,连夜搭建起来后,少量到达的方便面和水等物资就先发给了帐篷里的村民。可到了第三天,“大家看到不住帐篷就分不到东西,都急了,纷纷挤进帐篷里。”所以,这一轮大规模的分发物资,只能按照平均原则进行了。
正说话间,门外又响起了一个妇女的吵嚷声,吴大斌腾地冲出去,朝她喊道:“别吵了,把我妹妹的被子给你家还不行吗!”可等老婆把被子拿出去给她的时候,那女人竟拒绝接受,嘴里嘟囔着走开了,原来她就是来说理的。
“干这个工作,只能先跟大伙声明,所有东西,我家一点都不要。”吴大斌无奈地摇摇头,“没办法,这就是乡村现实。”那为什么还要受累不讨好干这个村支书呢?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一下子提高了嗓门,很认真地说道:“我可是写了七次申请书、填了六次志愿才入的党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