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2021-03-13 11:27:13)
标签:

原创

杂谈

文化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就医记

  几年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左脚背上长了一个小疙瘩。开始不疼不痒没发现,有一次女儿回家给我买了皮凉鞋,试鞋时扣袢碰到的部位有点疼,女儿和我认真查看了,是荞麦大小的一片皮肤,微微有点凸起,没放在心上。

 

  以后小瘤一点点见长,从偶尔疼一下到经常不定时发作,疼痛有增无减。虽说是阵发性,不管它自己也能缓解,毕竟疼的时候毫无办法,只能忍着。到自己的医院看过,医生说可以手术切,但术前查血糖有点高,没敢马上做,要等血糖正常后再切。等的过程中我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一个相似病例,也是脚面上长一个不起眼的小瘤,术后转成恶性的,最后腿脚都没了也没保住命。这让我犹豫了,一忍就是6、7年。其间儿子女儿买过各种外用的舒经活络、祛瘀散结、消炎止痛的搽剂、喷剂、贴剂等,有的稍感缓解,终无大用。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去年到今年,小瘤更见长大,已有小花生米大,不但影响穿鞋还影响活动了,疼起来火烧火燎的,也没个准时候,不定什么时候就疼一阵儿,坐不是站不是,只能来回走,半夜疼半夜起。女儿回家看到这情况,说什么不让再拖了,过了十一国庆节陪我一起到郑州省级医院就诊。

 

  老伴过世后我已十多年没进过大医院了。到郑州第二天我们先去了郑大一附院,老天,医院门前象赶大集,门一开人潮水一样涌进去。如今咋这么多病人?比原来剧院门口散戏还拥挤得多。

 

  进了大厅,因为提前网上挂了号,好一点不用再挤着排队挂号了,直接排队等电梯。哪知等电梯更不容易,人多的无法形容,6部电梯上下不停运送,排的队也不见短。排好久我和女儿才终于到了11楼,女儿好不容易在候诊区找了个位置让我坐下等候叫号,等了近一个小时都没听到呼我们的号。女儿拿出挂号到那个诊室门口问,却被告知我们挂的号是假的无效,医院不管这事儿,想告自己告去。无奈女儿只得又去排队下电梯,到1楼大厅重新挂号。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这次挂的号在6楼,低层等电梯更困难了。看看时候不早女儿只好搀扶我一层一层下到6楼。这时已经近11点了,大厅候诊的病人也少了些,好容易等到叫我们的号,一位大约30多岁的男医生接诊,问了问就说不属于外科,应该属于骨科,让我们去骨科就诊。我们只好又换到骨科,又是一位30多岁的男医生,直接让住院检查,说先做核磁确定小瘤的性质,再决定手术与否。两位医生都是副主任医师,要说也是有年资的外科医生了,却没有一个人给我检查一下小瘤的情况。女儿冷静地对他说,你是不是应该检查一下呢?不管什么情况也该给我们写在门诊病历上吧?他才很不情愿地查了一下患病部位,潦草写几个字,病历本丢桌上打发我们走。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出了诊室已过了12点,看病花了4个小时,大部分耗在来回跑上,最后敷衍地说几句,等于什么结果也没有。看着女儿楼上楼下跑的辛苦,我很心疼,下决心不论怎样都不手术了,住几天回家。现在就医真是太困难了,我还是个比较与时俱进的老人,会上网,会用智能手机,出来和社会一接触还是感觉自己像傻子一样,没有女儿的陪伴寸步难行,心情特别不好。

 

  回到女儿家中女儿慢慢开导我,说现在的医疗环境就是这个样儿,个人只能跟上社会慢慢适应,劝我另选一家医院去看,我说什么也不想看了。女儿就不再提这事儿,带我出去玩了两天,到人民公园散散心,也逛逛商场买两件喜欢的衣服。看我高兴了女儿又劝慰我再看看。我也不再坚持,不能冷了女儿的孝心。

    

  第二次就医找了中医,我们去了河南中医大学三附院,挂了专家号,好容易这楼转那楼找到诊室,那个专家却不上班。问旁边诊室的医生,不上班为什么挂号室还挂他的专家号?他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说你们要看就换号吧或者改天再来。我们只好换了这位医生的号,也是副主任医,却对我脚上的小瘤没有一点临床经验,说不清所以然。听我们说郑大一附院的医生让做核磁,他便也说最好做核磁住院检查,我和女儿就出来了。

 

  这时我对这次出门看病已经不抱希望了,心想玩两天就回家去吧。没解决问题女儿还是不甘心,劝我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去看看,说以她的经验反而是这一级医院的医生还能好好看病。听了女儿劝说我答应再试试,我们打车到了离家最近的中心医院,直接挂了骨科专家号。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接待我们的医生约四五十岁,男医生,态度十分和蔼。听了病情介绍,让我脱了袜子认真做了检查,肯定地说可以手术,而且不需要住院,直接可在门诊手术。女儿不放心地问是否需要术前检验?医生很有信心地说:不需要,你妈妈是医务人员,又是做检验工作的,提供的数据是可信的,很小的体表手术,不需要再化验了,更不用做其他检查。接着他给病房的值班医生打电话安排好,写了处方让女儿去取麻药,接着我们直接去了他分管的病房。

 

  当天值班的年轻医生也认真做了例行检查,然后与另一位医生配合下在病房小手术室进行了手术。过程很顺利,没感到疼痛,不到5分钟就结束了。他肯定地说是良性的,征询我们的意见是否做病理切片?我们想还是做一下更放心。他把切下来的小瘤体包裹好交给女儿,送到2楼病理科。送完病检女儿从一楼大厅借了轮椅上来,推我下楼,离开时医生嘱咐说两天换一次药,不用来医院换,就近的诊所就可以,可以少花钱少跑路。医生为病人着想的态度让我很感动。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这次看病的经历让我很感慨,并不是大医院就是最佳选择,医务人员的良知和服务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打的回女儿家,开出租车的师傅也非常好,看我行动不便,一直把车开到女儿的单元楼下,见有电梯才放心离开。下车时女儿给他多打10元钱车费。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女儿自己给我换药。女儿也是医生,到药店买回敷料胶布、碘伏酒精、小镊子等物品,不让我下床,在家换药养伤,直到第8天拆线,伤口愈合的很好。解除了我6、7年的病痛,走路行动自若,再也不用顾忌了,心情特别好。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正值开封菊花节开展,休息一天女儿约了顺风车,陪我到开封看菊展。时隔近16、7年,我又一次踏上开封的土地,这个古老城市以满城花团锦簇迎接我这个耄耋老人。赏过五颜六色、美不胜收的菊花,临走看着高高的龙亭,我忽然很想试试登楼。女儿看出我的愿望,也鼓励我,搀扶着我从侧边台阶缓缓登上城楼。极目远眺,潘家湖杨家湖和周边景色尽收眼底,身边的游客听闻我84岁了,都朝我伸出大拇指,自己也想不到我在这样的高龄又一次登上开封龙亭。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听音乐会

 

  回郑州第二天,女儿的朋友打电话邀请我们欣赏二胡音乐会。女儿征求我意见,我对音乐会不太欣赏,但为了不拂女儿和她朋友美意就答应去了。从她们电话里对话中听到,如今的音乐会不是拿钱就可买票的,还需要身份证登记后网上购票。转天下午,女儿的朋友提前开车来接我们,是个举止文雅的女子。我们到了位于郑东新区CBD的河南省艺术中心,她俩拿身份证取票后陪我在园区走走,这里有大片湖水,景色优美,绿化也好,花木繁茂,我们边欣赏景色边聊,看看时间不早才回到艺术中心。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剧院门口排队进场,门口有个大牌子,提示进场观众扫码不算,还要通过安检。女儿给我带的一杯热茶也不准带入剧院,只能留在门口的架子上。这一道又一道手续让我感到压抑,出于爱护女儿孝心和朋友的礼貌,我没表现出不满,心里对这种做法十分不理解。


  欣赏艺术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与这种不停制造紧张空气的做法背道而驰,其实这样最不利于给社会增添和谐气氛,我相信99%以上的人都是爱国和善良的,老百姓谁不希望国家安定、团结、和谐呢?


  两件小事让我体会到落伍的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越来越不易了,这些所谓的先进科技,把2亿7000万老人排挤到社会边缘,没有儿女帮助寸步难行。这种把老年人边缘化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需要当政者换位思考,除了帮助老年人融入新时代,还要为停滞在原地的老人保留生存空间,让他们生活的有尊严。                                      

                         又石写于2021年元月25日


随笔札记(五十七):就医记&音乐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