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

标签:
原创新民居杂谈 |
分类: 随笔杂谈 |
初具雏形:
http://s15/middle/666f0b2bt8dc3edd7908e&690
http://s10/middle/666f0b2bt8dc3ef5b8379&690
县城西部山脚下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站在这个村子里,越来越美丽的县城尽收眼底,而这个小山村也自有它的安闲和幽静。远远的就能够看到一片建筑工地,看上去规模不大。公路上大大小小的运输车辆来往不断,工地上建筑工人们各自忙碌着。这一处新民居已经初具雏形,建在村东原来的一片沙砾坡上。工地外围树荫处,有四、五位老人坐在一起,一边看着工人们忙碌,一边说着话。
正好,去问一问老人们对新民居的看法。
“老哥,快住上小楼了吧?高兴吗?”
其中一位嘴快:“高兴个屁,谁住得起这?”
典型的中国农民语言,典型的评价事物的直率方式。
“您不住楼,那可就没地儿住啦!”
“话就这么一说。我那平房住了好几十年了,住得好好的,非让住二层小楼干什么?”
“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瞎折腾什么呢?别的不说,我那头驴往哪里拴?”评论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一位又是个直筒子。
“老哥,家里孩子们是什么意见呢?”
“他们,他们当然是愿意啦。看着人家城里人住楼房,他们眼气的不行!”
看来两代人之间真是意识不同。
“新楼盖好,旧房就拆了。这样不就增加了耕地面积了吗,还能多种些庄稼、果树?”
“什么呀,要那么就好了。拆旧村腾出来的地早让兑出去了。”
是,城区扩大用地,城郊农村耕地向周边邻村依次兑换,这样就保证让耕者有其田。不过,住楼房的消费比住平房要高得多,土地没增加,消费却增加了,几位老人担心的不无道理啊!
“话再说回来,只要孩子们乐意,咱还较什么劲呢?一家一处小院,小二层,160多平米绝够占了。”
中国的农民是最通情达理的,只要国家讲道理。
人类从树上、从洞穴一路走来,如今山村农民也要住楼房了。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在居住方面的文明进步。不过,“驴子往哪里拴”的问题还真是个问题,但愿县、乡领导们加以考虑。要不然“驴子一声吼,小楼抖三抖”,那就四邻不安了。这毕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不仅仅是居住条件上的变革,更是生存观念上的变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