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新三板的前世今生 (一)
(2014-08-18 11:16:57)
标签:
股票 |
分类: 证券 |
我和新三板的前世今生 (一)
文/邱力原
1993年的4月中旬,在中国的股市历经几个波折后,发生了一个证券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法人股交易市场诞生。法人股市场当时在国内有两家,一家叫“STAQ”,总部在北京,挂靠国家体改委;另一家叫“NET”,总部在广州,挂靠央行,当时通称为两网市场。我们投资者都统称为“三板市场”(下称法人股市场),它就是新三板的前身。
法人股市场顾名思义必须是法人投资者才能参与交易的市场,所以当时开户必须要营业执照开户。长沙是国内开通法人股交易最早且交投最火爆的城市,那种火爆程度举世罕见。当时长沙开通的法人股交易市场只有一家,就是长沙市建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
我记得1993年4月20日左右法人股的价格平均还不到2元,但已有见风涨之势,且交易规则是“T+0”而没有涨跌停板,每天的涨幅都是百分之几十计算,而且没有哪一天是跌的,只要抢到了筹码就赚钱。故每天排队买股票的是人山人海,白天买不到就通宵排队买(因当时的交易规则是协议撮合加做市商制,且须由红马甲报单而不是主板市场的竞价和连续竞价交易)。以至后来有专门替人排队的,每晚每人收200元,后来发展到存钱都要排队,替人排队存钱的也要收200元。火爆的交易场面,快速的赚钱效应使交易市场周边的商铺老板们看得如醉如痴。一传十,十传百,这些老板都拿着营业执照前来开户,有些干脆把店子关了专门来炒法人股。估计,当时周边百分之八十的店铺老板都参入了炒作队伍。
当时在沪深两市波浪不兴的时候,法人股交易市场却创造了两个奇迹。第一奇迹是从1993年4月中旬启动的法人股市场,到4月底形成高潮时,交易市场只有买进股票的柜台竟然没有卖出股票的柜台,而且股民们都只是一个劲地疯狂买入,而没有任何人想到要卖出。当时有个叫王石鹏的股民卖给我几万股玉柴机器的法人股,还是以每股6元的价格协议转让给我的;据说他是4月中旬以2元多的价格买。此股在5月上旬最高价接近10元。第二个奇迹是是法人股交易市场竟然引起交通大堵塞。由于只有一个交易点,且是设在长沙市五一路曙光路口上大马路边,每天聚集在此的股民往往在数千人左右,加之那时的五一路还没有拓宽,也没有绿化带,证券营业部也没有交易大厅,因此,黑压压的股民就都挤在了马路上。每天上班的时候,这段路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为了缓解堵塞,公安局不得不派10多个交警来维持秩序。这两大奇迹,构成了当时中国股市法人股交易最壮观的一道风景。
随着法人股股价的不断上涨,成交量也一路狂飙,到4月下旬时长沙每天的成交量已达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法人股市场成交之最。然而随着法人股的火爆,其他问题也跟着来了,深沪股市持续低迷,长沙的资金都通过银行从其他证券营业部搬家到炒法人股的市建行证券营业部去了(当时湖南只有4家证券营业部,另3家为湘财证券、省农行证券以及最大的湖南省证券公司,股民大部分在省证券)。省证券公司压力最大,每天去该公司取钱的队伍排成长龙,钱在柜台内堆成小山似的,一砣砣往外搬(那时面值最高只有10元)。由于承付压力过大,后来规定每人每日最多只能取5万元,以至最后基本上无钱可取。那时,省证券界和投资者都把我视为湖南证券市场的领军人物。省证券公司总经理几次都找到我说,邱老板再不要把法人股搞得太火爆了,取钱的太多,我们资金都跟不上了。投资者则找我反映证券公司取钱难,但我还是为投资者着想,带了大倪和另两个投资者到湘江宾馆后栋(当时省证券公司在那里办公),找到管财务的一位副总经理,督促他到省人民银行拆借了一笔资金,这才解决了“资金搬家”的燃眉之急。
但法人股的高峰持续了不到一个月,过了五一节后,大量的获利盘蜂拥而出(因不到一个月已上涨数倍)。这时卖出柜台也设立了,卖出的也开始有所动作了。我当时虽然是开着轿车,拿持大哥大,装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但心底里早已看出行情见顶的端倪。一些投资者见我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就说不要急,你看邱老板都还没有出嘛。实际上我已做好了出货的准备。(待续)
(《金融经济》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