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西湖
新西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40
  • 关注人气:1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怎么讲故事

(2014-08-18 10:16:31)
标签:

电影

故事

分类: 主打话题

(本文刊于《新西湖》2014年6月刊,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文/卫西谛

 

人物简介:卫西谛,电影文化工作者。“后窗看电影”创始人。出版有电影随笔集《未删的文档》。“后窗放映”联合发起人。

 

 

电影怎么讲故事?请用一千多字来谈一谈。——这个题目完全是编辑给写作者设的圈套。因为一部电影的制作有复杂的流程,这和写小说、绘画、诗歌创作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我们可以粗暴地说,电影是导演的作品,但毋庸置疑奥斯卡十几个单项奖所表彰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成败都影响着整部电影的故事形成。同样,三言两语无法探讨的是,理论家们的电影叙事学范畴的话题。我在这里不谈这么复杂、或深刻的东西,只谈一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电影故事的本质的问题。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电影怎么讲故事,答案肯定不在教授编剧技巧的剧作教科书里。

 

您可能会问,难道电影的故事不是编剧(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提供的吗?没错,可是剧本并不是电影本身。剧本是文字,而电影是活动画面。它们是两种物质。文字(文学)与电影(活动画面)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字提供给读者的是“意识先于画面”;而电影提供给观众的是“画面先于意识”。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误把电影故事的好坏,和剧本的好坏等同起来。实际上,编剧的工作只是电影生产的一个起点。剧本除了提供剧情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电影摄制的“工作台本”,它可以让演员练习对白、美术去置景、以及财务人员可以制作预算表。但是剧本决定了电影里的故事吗?并不是。如果是的话,观众就只需要在家读剧本,不必花钱去电影院了。

 

更细心的观众会在剧情之外,更多的注意到画面,他们会根据摄影的好坏,给电影加分或减分。没错,摄影机不同的位置和角度、镜头的长短、灯光的明暗都赋予了电影故事的不同意味。不过对于电影来说,这并没有完。如果说编剧是电影制作的第一步,那么拍摄是电影制作的第二步,它们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电影怎么讲故事?决定性的因素是电影制作的第三步——剪辑。

 

是剪辑,让电影艺术区别于文学、也区别于绘画(或摄影)。

 

我们知道电影的诞生是在1895年,第一次放电影是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当时有30几个人闲着没事干,花1法郎跑去看卢米埃尔兄弟拍的活动影像,开始的一个是工厂大门,工人走来走去。后来放了一个火车进站,火车冲银幕下面的观众开过来,大家纷纷低头躲避。这是什么?这是幻觉。换而言之,电影在最初是以“光学魔术”的样子降临这个世界的。但是作为电影始祖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只有幻觉,而没有故事。因为它们都是单个镜头的活动画面。电影故事是在有剪辑之后才产生的。电影先驱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记录,开始尝试把不同的镜头组接起来,于是电影诞生了情节,诞生了更丰富的意义。电影语言开始有自己的语法,这是从美国人格里菲斯开始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当时的语法就叫做“经典剪辑”。

 

所以说,“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这句话苏联导演普多金夫说的。当时的苏联导演受到巴甫洛夫的心理学理论影响至深,发展出了用电影语言讲故事的剪辑法,叫做蒙太奇。普多金夫的剪辑师库里肖夫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首先他给一个演员拍了一个普通表情的特写,然后把这个特写镜头和一碗汤、一具棺材、一个小女孩的玩耍的不同镜头各自组接起来,观众从同一个脸部特写中看到了——饥饿、焦虑、父爱——三个不同的表情,也就是说观众看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蒙太奇理论后来受到了法国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的抨击,他认为滥用蒙太奇强行给画面赋予伦理意味,违背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使得电影沦为了某种说教手段,剥夺了观众思考的权力。尽管如此,剪辑永远存在于电影当中,尤其是叙事性电影当中(除了少数一些实验性的影片),剪辑承担着故事情节里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的称述,控制着剧情和场景的发展。不同的剪辑方式,也决定了故事的节奏、气氛和情绪。

 

我们去电影院,无论是把电影当做娱乐还是艺术,想看到的都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这部电影怎么讲故事的。最伟大的讲故事能手也许当属希区柯克,每本介绍电影形式与风格的教科书都用大量的希区柯克作品来举例说明。以前电影学院的周传基老先生上课经常举《惊魂记》的例子。这个电影开头有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一男一女在小旅馆里幽会,两个人是恋人,通过对话我们了解到他们想要结婚,可是没有钱;第二个段落,这个女孩去上班,她是一个地产公司的会计,这时老板给她一笔钱,让她立即到银行存起来,是笔不小的数目;这个女孩就对同事请假说,我有点不舒服,去完银行我就回家休息,不来了。接下去的第三个段落有2分钟、12个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可是所有观众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第三个段落的第一个镜头是:这个女孩子没有去银行,直接回了家,然后换衣服。边换衣服的时候,眼睛边看旁边的一摞钱,然后镜头摇到一个打开的皮箱,不断往里放东西。我们都知道她要携款潜逃了。周传基上课的时候,就问同学,刚才12个镜头里面,那包钱出现几次?很多人看完都说,有很多次、或者明确说8次。其实呢,钱的镜头只出现4次。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是8次,因为这个女孩的眼睛往画面外看了8次。因为希区柯克在开始,在这个女孩看的镜头之后接的镜头是钱,所以在我们心里就建立了这样的逻辑:她只要往画面外面看,就是在看那包钱。导演虽然没有拍,但通过剪切在观众心里建立起了这个逻辑。这是最厉害的讲故事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凝练地讲述了情节,而且准确地告诉观众这个女孩的内心戏:跑路前的挣扎和犹豫、心乱如麻。

 

伟大的剪辑师沃尔特·默奇(《教父2》、《现代启示录》、《英国病人》出自其手),把剪辑比喻为“眨眼之间”。他说,在日常经验里,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也并非连续的,因为我们会眨眼。我们感知世界也好、看见事件也好,都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眨眼、然后在心里组接起来。当我们入睡和醒来——生活里时间最长的眨眼,我们并没有看到黑夜到黎明的全过程,但我们知道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以及我们身在何处。这也是电影怎么讲故事的心理学原理。

 

当然,剪辑并非仅诞生与剪辑操作台上,事实上在电影拍摄之前和拍摄之时,导演内心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剪辑实际上也造就了他们讲故事的不同风格,这也是侯孝贤与迈克尔·贝(拍《变形金刚》的那位)的区别。

 

话说回来,编剧确实创造了故事的基础。但是什么样的编剧最会讲故事——电影内的故事呢?我的一位教授编剧课程的朋友非常准确地说:“好编剧心里是有剪辑点的。”因为只有这位编剧知道自己创作的电影场景与场景之间、动作与动作之间、对白与对白之间应该如何剪接,他才能在写作时,就形成故事的节奏、气氛和情绪。——当观众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他们真的记得整个故事吗?不,他们往往记得的是自己对故事的感受,是激动、还是低落、是欢快、还是悲伤。请留意,是电影里一次又一次的、一个镜头和另一个镜头的组接,造就了这一切。

 电影怎么讲故事

电影怎么讲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