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生:学好语文,重在阅读

标签:
苏云生汉字听写大会文化 |
分类: 主打话题 |
文/汤葛月人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苏云生成了金牌教练。
2013年的暑假,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掀起了全民“汉字热”,代表浙江参赛的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五名选手集体挺进半决赛,并成功包揽了冠亚军。
节目播出后,作为辅导老师的苏云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她被朋友和媒体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在采访中,苏云生反复提到了两个字:阅读。“学好语文首先要热爱阅读,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最重要的环节。浸泡在文字中,与经典对话,涵养思想,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她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杭外的五位选手在初一至初二的两年时间里,平均每个人拥有60本书的阅读量。“杭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以六年丰富的阅读来覆盖的,大量的阅读给了他们丰厚的积淀。”
人物简介:苏云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2004年至今任教于杭州外国语学校。出版书籍如《汉字听写超级笔记本》等。
最后五秒
6月9日,代表浙江参赛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在初二年级的4个班160名学生中进行了初选。笔试考题是100个不同难度的词汇,学生们根据发音及词条解释进行书写。月底,央视节目组来到学校,拍摄素材并最后确认参赛名单。当时作为初二语文组组长的苏云生接到了辅导和带队的重任,她回忆说,刘浥尘是学校最早确定的一名选手,他的两轮笔试成绩在全年级160名学生中排名第一。另外三名选手也很快被确定下来——博览群书的钟天逸、聪明灵动的赵杉佳雯、心态稳健的于加敏,可最后一个名额,苏云生来来回回斟酌再三,直到截止前的最后五秒才拍板,这个选手就是最后夺冠的陆佳蕾。
有人评价陆佳蕾是匹“黑马”,可苏云生并不这么认为。“她的学习潜力很大,初选测试的时候100个考试词汇里她只写对了58个,可后来集中培训后,她很快掌握了汉字构造中的一些规律,进步飞快。”
事实上,陆佳蕾的强项是理科,初一入学时,她的语文成绩是班级的中下水平,为了提高成绩,陆佳蕾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虽然从阅读数量和宽度上来看,远远比不上刘浥尘、钟天逸这些一学期动辄六七十本的同学,但她读得仔细、深入,但凡读过的书,一定忘不了。她还有一些独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把歌词扩写成散文,模仿欧亨利的文风进行文学创作。苏云生评价说,陆佳蕾是特别认真、特别踏实、特别追求完美的女孩,正是这股与生俱来的素质,让她脱颖而出。
备战诀窍
听写比赛节目,美国的《National Spelling Bee》(全国英语拼写比赛)算是鼻主。这档节目从1925年开播至今,近90年长盛不衰。落地到中国,大家最关注的便是考题的设定,据了解,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试验过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导演组首先按照10级难度的构想出了第一份测试题:先用大学毕业5年后的成人测试,成人正确率只有40%。又用同样的试卷到中学去测试,初二学生的正确率却高达80%。
那么,究竟是要苦背生僻字还是把常用语熟记于心呢?参赛的32支代表队都没有收到明确的题库范畴,摆在选手们面前的,是一本本词汇量巨大的词典。“光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就有1780页、69000多条词语,在十天的备战时间里,想要全部记住,很不容易。”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键盘输入、语音输入让汉字渐渐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国人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而汉字不仅是交流和记载的工具,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基于这样的理解,苏云生作出了大胆的判断,听写大会的题库应该会尽量贴近社会、贴近百科、贴近中国文化。于是她框定了大致的复习重点:易读错写错的词汇、贴近社会生活的词汇、学科专业术语、文化词汇。
很快,杭外团队抵达北京,导演组安排了一场彩排。谁也没想到,种子选手刘浥尘第一个就被淘汰下来,“他没写出‘滦河’,这是天津附近的一条河流,南方孩子很少有机会知道。”苏云生马上意识到,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各地特产等也会是大赛测试的重点,她连夜搜集整理了词汇,将它们补充进复习材料中。“我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一连几晚,我们都在宾馆房间埋头苦学到凌晨三点。带去的纸张全部用完,后来只能在手提电脑上看。”在之后的比赛中,我们经常能看见这样一幕:当主持人报题后,杭外的小选手们或是会心一笑,或是恍然大悟,很多词汇,他们都在苏老师的复习材料里见过。
谈及备战秘诀,苏云生说,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造字理据和用字规律,同学们在备战中,不是单纯地把它作为符号记忆,还需要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死记硬背或许对前期的汉字积累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最终靠的还是规律的把握,词义的理解,还有背后文化的探究。”苏云生引用了刘浥尘同学的一句话:“死记硬背可以速成,但那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在阅读中去理解它,才能够成为你一生的财富。”
在复习中,于加敏还做了这样有趣的总结:“汉字都是有表情的,比如‘王’字旁的字,大都象征了华贵,而‘骨’字旁的汉字,则带着恶毒。”所以,在比赛现场,我们看到了杭外选手们的出色发挥。刘浥尘在听写“撷英”一词时,他有些茫然,可以看出他没听过这个词。好在他凭借主持人的解释“吸取精华”,他先写出了“英”,再根据意思写出了前面的“撷”。陆佳蕾的夺冠词语“婉娈”,她坦言之前也是闻所未闻,完全是根据汉字规律推理出来的。“‘美好的样子’基本和‘女’这个偏旁有关,峰峦、鸾凤和鸣的声旁都是‘亦’,‘婉娈’就是这样写出来了。”
神级选手
一直到正式比赛前,节目组都没有透露具体的比赛规则,苏云生原本以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该和《一站到底》的答题节目一样,选手们挨个上场,有能力的就一直站在上面答题,直到写错了才被淘汰下来。而竞争远远比她想得激烈,每个选手每次只要求答一道题,机会只有一次,一旦写错,立即被淘汰。
参赛的五个选手里,有四个是苏云生班里的学生,她熟知每个孩子的特点。苏云生有意让于加敏第一个上场,在她看来,于同学做事从容、淡定,在学校里也有过主持的经验,因此能不怯场,打好头阵,给队友们一颗定心丸。“很多孩子写错字其实并不是不会写,而是在台上紧张了,比赛现场有32台摄像机,电视镜头跟随每一位选手,紧盯他们的细微表情,一举一动,无形中制造了一种压力。我记得有一个孩子每次一上台走路就同手同脚,一下来就能正常走路了。于加敏就特别地淡定,从来没有紧张过。”
于加敏在和陆佳蕾两人争夺冠军的决赛最后关头,留下了感人的瞬间。那时,陆佳蕾拿到了“峨冠博带”的题目,在初二课本上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句子,如此考题当然手到擒来。后面候场的于加敏一脸的兴奋,仿佛是自己拿到了这个容易的考题一样。连在一边解说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连连说不要剪掉这个镜头,孩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由衷高兴,使他觉得这次听写大会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扎了一个马尾辫的赵杉佳雯漂亮开朗,表现力非常强,也是选手中最爱笑的一个,有一轮她把“惴惴不安”写成了“赘赘不安”,她回头看了一眼标准答案,耸耸肩膀,调皮地吐了下舌头眨了眨眼睛。苏云生说,赵杉佳雯最不喜欢别人说某一个词是“生僻字”,在她的眼里,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感情的生命。她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要去亲近他们。
刘浥尘是首届听写大会里人气度颇高的一位选手,他的战绩极为优异,共书写正确26个词语,书写错误1个词语,惜败在“式微”一词上,书写正确率约为96.3%,在听写大会中的所有选手中位居第一,出战12轮,打败了所有对手,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将浙江队全体队员带入总决赛,被网友们称为“汉字听写无冕之王”。
苏云生说,刘浥尘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他酷爱阅读,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历史和古典文学,因此他能在比赛中答出历史人物“恽代英”、生物化学名词“核苷酸”这样的考题。像一些《六祖坛经》、《金刚经》、《道德经》、《说文解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难以啃读的,刘浥尘却乐此不疲。“他是学术型的学生,特别能埋头钻研,在备战中,我要求所有队员《现代汉语辞典》翻一遍,只有刘浥尘,不论会写不会写,把1700多页所有词条统统都手抄了一遍。”
“钟天逸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在苏云生的眼里,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几乎是无处不晓。“在掌握词语方面,他善于摸索规律,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比如他发现化学的一些术语中,很多字型由相关的两种元素的汉字名称用字拼成,读音则取前字的声母,后字的韵母及声调,反切拼出。比如羰,属碳氧基团,字型由碳取“炭”字,由氧取“羊”字拼成,读音取碳(tan)的声母‘t’,氧(yang)的韵母‘ang’及声调拼成了‘tang’。”
培养阅读
节目播出后,作为辅导老师的苏云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她被朋友和媒体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在采访中,苏云生反复提到了两个字:阅读。“学好语文首先要热爱阅读,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最重要的环节。浸泡在文字中,与经典对话,涵养思想,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她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杭外的五位选手在初一至初二的两年时间里,平均每个人拥有60本书的阅读量。“杭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以六年丰富的阅读来覆盖的,大量的阅读给了他们丰厚的积淀。”
杭州外国语学校是六年一贯制学校,因此,学生们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对付中考。课外阅读已经成了杭外的校园文化。苏云生说,六年下来,学生们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哪怕是学习压力大的高三升学季,也会每天抽一些时间看书。
在杭外的图书阅览室门口,常年贴着一张空白表格,如果同学想要看一些书,而恰好图书馆没有,就把书名写在表格里,图书管理员会在下一次采购时尽量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苏云生认为,阅读是需要反馈的,而这样的反馈,一周是摘记,一周是随笔。“摘记是让孩子对自己阅读的书的内容进行摘录和点评,随笔是让孩子们大胆创作。还有定期的读书报告,班级交流、年级交流,阅读通过分享和反馈收获会更大。”
扩大阅读量不是坏事,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可能会为孩子看一些“没有营养”的书而苦恼,在苏云生看来,孩子们喜欢看一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书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网络小说,比如玄幻类的,学校图书馆也有,看这类书的一般都是初一的孩子,像这样消遣类的书,他们看一段时间就会腻了。刘浥尘就曾读过一段时间的玄幻小说,也就此写过读书笔记,读完之后,他觉得这类书太浅,想看一些更有深度的书,这说明阅读欣赏水平已经在提高了。我们可以给孩子自由的阅读空间。孩子们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领悟生命,逐步成长,慢慢地,也能学会选择,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语文教学上,杭外也有着独特的方式。苏云生举了她刚刚在上的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例子,她会在课堂上选择书本中的几首作具体评析,再穿插大量的课外的优秀现代诗歌作品品读,学生揣摩、领悟、总结后,再进行独立的诗歌创作,课堂上师生共同评点修改学生的原创作品,并在诗歌朗诵会上吟诵经典诗歌和学生的原创诗歌。
杭外课外的作业里,经常会有类似大学的课题研究,几个同学一组,通过摄影、文字等多种方式,最终形成一篇调查报告,这种体验式的文章,往往流露出真性情,少了辅导班出来的“匠气”。为了让孩子们主动亲近中国文化,苏云生曾策划了“行走在消逝中”活动,让同学们自发地找关注的课题,寻找日渐消逝的文化现象。有几位同学不约而同想到了书信,她顺势引导孩子,提笔给朋友写封信,平时多看看纸质书,墨香会比冷冰冰的电子屏美妙得多。
苏云生说,在数字时代,我们都过分依赖电脑而出现了“会打的字不会写”的问题,在教学中,她深有体会,“每次做听写训练,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还比较严重。”她认为这次听写大会选手们在书写的美观和书写笔顺的规范上还需下点功夫。“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一横一划中都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拿起笔,写好汉字,感受笔在纸上划过的韵律,享受字在笔尖流淌的惬意。”
有人质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出现的很多词都过于生僻,但苏云生并不认同。“比如‘郫县’,会觉得是一个很小的地名,和我们生活好像很遥远,但比赛结束后,我在逛超市时就看到了郫县豆瓣,原来这些词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被忽视了。很多的社会现象也日渐消逝,我们都应该像拾起汉字一样,一点点地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