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峰和他的装置王国

(2013-04-28 19:57:51)
标签:

周峰

装置艺术

消防金刚霄霄

分类: 十年老朋友

本文刊载于《新西湖》四月刊,未经准许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汤葛月人 /俞卉

周峰和他的装置王国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半人的快乐,是另一半人无法理解的——这句话用在周峰身上,再合适不过。他十年如一日地醉心于装置艺术的创作中,在这些充满视觉张力的“庞然大物”里,周峰绝对是自己的国王。

 

人物简介:

周峰,装置艺术家,作品是用另外的材质代替传统雕塑的表现形式,在形式上是传统雕塑层面的概念,但又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它是一种结合当下人文环境的一种传统时尚结晶体,崇尚不断创新,希望做一些具象的艺术品,让老百姓看得懂。2010年,曾用一辆报废的32米消防云梯车和一辆报废的泡沫水罐消防车纯手工打造成一个汽车装置艺术作品消防金刚“霄霄”,长4.69米、宽3.21米、高13.38米,重23.8吨,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消防车装置雕塑世界纪录。

 

 

周峰的字典里没有“循规蹈矩”。

就像现在,他站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如果不是这头花白的中长发,你绝对想不到,他已经年过半百了。

当然,你也永远猜不出他脑子里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是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下蹦出来的。因为没有亲眼所见,你很难将报废的汽车零配件和眼前这些充满震撼力的艺术作品联系起来。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半人的快乐,是另一半人无法理解的——这句话用在周峰身上,再合适不过。他十年如一日地醉心于装置艺术的创作中,在这些充满视觉张力的“庞然大物”里,周峰绝对是自己的国王。

最开始,他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看好这堆锈迹斑斑的机械零件,甚至连他的专业导师也在怀疑周峰的行为是不是在胡闹。但他却始终坚信一点:只要是创造性的纯手工制作,并且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想法的,那就一定是有价值的艺术品。如今,他亲手将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周峰打造的艺术国界里,他所崇尚和强调的,只有一种精神——敢于打破旧有的规则,赋予艺术更自由的生命。

 

 

“专业的人吃不了这个苦,非专业的人做不了”

 

去采访周峰的前一夜,他和助手刚刚完成一个新的作品,为此,他酣畅淋漓地喝了一场酒。酒醒了,拍着脑袋来到东新路上的工作室。我记得那个上午,周峰站在汽修厂的小巷里,远远地抬起一只手臂,冲我走来的方向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声“嘿”。摄影师凑到我耳边小声说,这样的画面让她想到一部台剧《不老骑士》,说的是一群平均年龄81岁,心里却住着18岁梦的老顽童。

 

周峰的思维很跳跃,且不喜欢按常理出牌,有时候我刚刚抛出一个问题,他叙述了一半,转身又走到自己的作品前,陷入长达几分钟的审视和思考中。他绝对是个性情中人,比如从不掩饰自己嗜酒如命。“‘天命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我这辈子一直都这么劝自己,对自我人格的如此分裂让人着急,工作中虽然能够掌控大局,但生话中却从未挣脱酒精的掌控。”我问他微醺的时候工作是否也特别有灵感?他一下子严肃起来,皱起眉头说:“那不行,工作的状态下绝不喝酒,那些说法都是骗人的。”

 

他自称是一个“耕耘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热爱劳动,钟情创造。交谈中,他翻出手机里创作作品时被机油沾得漆黑的双手,告诉我说这叫“劳动最光荣”。周峰全部的作品都只用报废的汽车零配件制作而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他曾经找过几个技艺精湛的焊工帮他做,发现行不通,因为艺术创作从来不是车间形式的流水线工作,它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外行人看起来,好像把这些零配件焊接在一起,只需要付出体力上的劳动,事实上,用什么样的材料组合成怎样的造型,除了敢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必须要有过硬的造型能力。完成一件艺术品,首先要将头脑中的造型做成泥模,然后按比例放大。在机器制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的第二技术是电焊。这个技术周峰也早就跟电焊师傅学习过了。

 

他最满意的一个作品是近期创作的一匹蓄势待发的战马,这匹马目测高约1.8、长有2.7,占据了他工作室最中心的位置,马头向下低沉,脖子上的鬃毛坚挺地向外竖立着,一只前蹄微微勾起,两只后脚正敦实有力地准备发力。由于前期的塑型和后期每个零件的选材都非常精准到位,以至于观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匹马每一寸紧绷着的肌肉。“龙年的时候我做了一条龙,那个时候就想再做一匹马,刚好可以配成‘龙马精神’。可是这匹马要怎么做,我一直都没有构思好,直到大年初一的时候突然有了灵感,马上投入到了创作中,然后在将近四个月的制作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慢慢完善。”

 

“专业的人吃不了这个苦,非专业的人做不了。”周峰自信地说,“只有我能做。”他告诉我,打磨零件时,铁屑打在身上,就像针刺一样,有时还要冒着被割伤的危险,能吃苦的人不多。他的右脚踝上就曾被一块铁片划伤,当时血流了一大滩。

 

周峰曾经把两辆退伍的消防车经过装,做成了高17、重约18吨的消防金刚“霄霄”,也就是从那次的创作开始,他熬白了头发。20101231号,当他在台州刚完成一件新作品,准备把“霄霄”运回杭州参加隔天的展览时,一路上遭遇了强风暴雪,他开的一辆破面包车抛锚了,只能在雨雪中推行,当他踉跄地抵达杭州时已经是晚上的九点多,这时候,周峰的体力已经完全透支,但工作远没有结束——他得和工人们一起把12辆车上的巨型金刚卸下,并竖立在下沙的消防公园里。暴雪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他们顶着寒冷和饥饿,一直工作到凌晨六点钟。

 

“非常累,走路脚底就像踩了棉花,我冲到最近的一个宾馆,就想马上躺下来睡几个钟头,服务员告诉我没有标间了,只有600块一间的套房,我当时一点都没犹豫,付了钱进门倒头就睡。”周峰说,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等老的时候拿出来回忆,“只要想去做一件事情,人的能力就会变得无限大,更何况是自己热爱的艺术,天天都充满激情。”

 

1987年,周峰从中国美院版画系毕业后,一直在企业从事宣传工作,做的事完全和艺术一点都沾不上边。后来,他重新找回丢了十几年的画笔,并开始学习雕塑。2002年,因为一个學術交流活动,周峰去了马来西亚。在一家环保博物馆里,他看到一个全部由汽车的零配件组成的裝置作品。“这个东西,很有趣。”他这样想着,回国后,便立刻投入到了创作中。

 

“最开始做这个东西,身边没有一个人是看好的,普遍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周峰回忆起自己制作的第一个机器人“铁血壮士”的过程:“用钢珠做眼睛,自行车的铰链做头发,工地里用的螺纹钢做手指……只要是看着像的,我都组合在这个机器人身上,它的每一个部件都是我收废铁收回来的。或许人家也做过机器人,但他们做的大多是几何形的,例如身子、胳膊都是长方体,而我的机器人有着凹凸感,与人体很接近,手臂弹出来的一块就像是肌肉,这跟雕塑的原理非常接近。”

 

完工后,周峰把它放在汽修厂,没想到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中国创网创始人徐爱巧。那天,徐爱巧把自己的车送到汽修厂来修理,偶然间看到这个500斤重的机器人,被它的造型所震撼,当下出了六万多元买了下来。“给予它们生命和血肉,唯有周峰老师!”徐爱巧对周峰的评价,给他的艺术创作注入了信心,于是一个个更加鲜活的艺术品紧接着做了出来。

 

 

“我只想干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事”

 

事实上,周峰所从事的装置艺术被很多人认为是当代艺术中最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这一词本是建筑学的术语,后被应用于戏剧领域,上世纪初,这个词汇又被引入当代艺术,描述那些把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材料进行一个重新的组合,然后构成一个观念。

 

   “传统意义上的装置艺术,很抽象。把一堆不同材料的堆叠转换成艺术作品来看待,对于观众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困扰的问题。我的作品是在装置艺术和雕塑艺术之间的表现形式,非他人所说的钢雕,我实际是用另外的材质代替传统雕塑的表现形式,在形式上是传统雕塑层面的概念,但又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它是一种结合当下人文环境的一种传统时尚结晶体,当然简单叠加也可以说作品,但真正的作品,需要有创作者对艺术基础的理解。我尽量地做一些具象的东西,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周峰说,过去的平面藝術作品展示,缺乏衝擊力。但是现在这个作品只要放在那里,就会有人看,对他来说,这就足够了。周峰记得,自己的第一个作品“铁血壮士”从九溪运回市区的时候,就风光了一回。“我雇了一辆搬家公司的货车,故意将机器人站在后面,就想看看它的轰动效应,没想到后来把复兴路给堵了,在货车后跟了长长的一个车队。”

 

由于周峰的创作材料完全是取自报废的汽车零件,因此,他也常常被冠上了“环保艺术家”的头衔,他的许多装置艺术作品也被称作PAA作品——实际上是颠覆了传统艺术学院装置的派别,予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想通过打造更多受人们喜爱的低碳创意作品,来合理利用和分解废弃材料,在向人们传递‘变废为美’信息的同时,也能‘低碳经济’。”

 

当然,仅仅凭借一个艺术家的个体努力,是绝无改变世界的可能的,周峰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创作装置作品所利用的废旧零件量和地球上所有的废旧物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 “所以,我所做的作品本身,是一种传统雕塑与当代艺术碰撞所产生的结果,源于对废弃垃圾问题严峻性的一次思考,如果这种行为是种文化的话,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面旗帜,而不是简单的环保主义呐喊,它应该是采用对一种视觉冲击波的哲学快感,让人从作品本身带来深层次的思维。”周峰说,他喜欢做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大量地机械式生产。

 

今年年初,周峰被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与文化研究中心聘请,担任环保研究员,除了经常向身边的朋友推广环保理念,劝他们买小排量的车外,他还身体力行,尽量不开车,每天坚持走路一小时上下班,他说在行走中往往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早在小时候,周峰就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那时候看着连环画,就能从画册上的景物,发散思维,编出很多个故事。”

 

2011年,周峰和設計院的陳新院長合作完成了一个愿望——开了一个裝置藝術酒吧。在这个东邻拱康路,南靠石祥路的“西风烈”酒吧里,他设置了很多独特的艺术品: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个硕大无比的变形金刚;在天花板上,也挂着一个装着很多飞翔白鸽模型的大鸟笼。现在,他告诉我,自己正在寻找新的兴奋点,“可能下一步会尝试做一些陶艺品,雕塑偏硬,想加进一些雅致、柔美的元素进去,现在正在找这两种材料的结合点。”

 

纵观这些年来,周峰的装置艺术作品做了几百个,大部分被人收藏,有进博物馆、出国门的,有被企业买断的,有作为城市雕塑的,也有被忽悠去的……这其中的甜酸苦辣只有他自己内心清楚,“不论哪种形式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宽慰,这是作品最后的必然趋势和归宿。而我只想干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事。”他看着我,语气平缓而坚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