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enny:做个真实的自己

(2012-07-02 16:53:00)
标签:

杂谈

Denny:做个真实的自己Denny:做个真实的自己


Denny:做个真实的自己

/TG /由采访对象提供

 

在午餐的时间里,我们和Denny进行了一次不算短暂的谈话。一双陪伴了主人十年的鞋子,起初我们试图从这个物件中挖掘更为深刻的情感:是经历了多少个跋山涉水的并肩作战后,才有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他把我们原有的猜想统统打破,“这只是一双普通的鞋子,它甚至没有特别的故事。”没有丢弃它,仅仅是因为它坚挺的质量。如果有天它破了,Denny会毫不留恋地将它扔掉,他认为,这就是物尽其用。

 

1

Denny今年38岁,如果按照多年前的想法,他已经退休了,但现在,他更喜欢健康工作到80岁。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愈发觉得工作是美好的,各种乐趣并不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减少,和20岁的小伙子一起打网球,或者赶到上海看一场Lady GaGa的潮流演唱会,都没什么问题。

 

从外表上看,Denny是一个温和的老青年,顶着一头花白整齐的短发,脸面上透着红润的光泽,他的瞳孔颜色偏浅,以至于在美国出差的时候常有外国人疑惑地问他:Are You Chinese?他肯定地答道:I Am Chineseindeed。他是山西人,尽管在杭州定居多年,一说起话来,还是带着北方人的字正腔圆。浅色短袖衬衫,深色速干裤,户外凉鞋,生活中的denny正如同他的这身行头一样,透露出自由和自我。

 

在我们谈话之前,有一个问题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那就是简单地描述一下他眼中的自己。面对这个问题他显得有些腼腆,思考了几秒钟,回答说,“最起码我还是想做一个好人的,a nice guy,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能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生活愉快。”最后,他不带半点迟疑地总结道——“try to be a nice guy”。

 

精练的短句,并用英文强调关键词,Denny习惯于这样的表达,事实上,他在杭州一家上市公司做高管,并持有一定的股份。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在国外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每天熟练地用英文撰写邮件,哪怕是和父母说话,也是直觉性地冒出了几个英文单词后,才意识到对方可能会听不懂,他把这些理解为一种顺其自然,就像“3G”通常不会说成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WIFI”的第一反应也不会叫做是“无限局域网”。

 

Denny点了一份披萨作为午餐,可能是山西人的缘故,他从小不爱吃米饭,而披萨吃起来的感觉会像是小时候在家里吃到的面饼。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改变了Denny很多,语言方式、饮食习惯,甚至是价值观,这些西化的改变,占据了他一半的思想,甚至更多。

 

2、  

Denny和我们说起了他的一双鞋。十年前,在香港出差,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感觉鞋底不太舒服,就去铜锣湾的商场买了一双Rockport的商务休闲鞋。这个品牌的鞋子在美国有“白宫鞋”的雅称,记得早年有个很著名的广告是两个总统卡特和老布什做的――“虽然他们政见不同,但他们都选择Rockport。”

 

舒适防水,质量的确很好,他穿着这双鞋走过很多城市,一旦落灰粘泥,只要把鞋子放在水龙头上一冲,就可以快速地清洁。这双鞋花了他将近一千元,这个价格在当年,算是不菲。Denny的购物理念是,量力而为,合适就好。“不是说突然发财了就要乱花钱了,得有个度。”他说起一个在深圳做金融投资的朋友,15年前依托那年的牛市突然发迹,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挥金如土,60万买车,40万办了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的会员卡,然后花了100万用于日常零用,第二年的时候忽然觉得这样做根本没意思,于是穿着几十块的T恤,打着的士出门。

 

Denny说,人对物质的需求源自心理上的诉求,“中国有很多人在攀比,你买了法拉利,他就要买布加迪,究其原因是缺乏信仰。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条件后,五百块的包包和五十万的包包,它们的用途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好面子是国人的一大特色,Denny认为,面子是个中性词,一个人对面子的追求与他的价值观相匹配,你认为你应当树立怎么样的形象,你期望自己是高帅富还是屌丝?年轻的时候,他也想过这个问题,也希望把自己树立成高帅富,他一直觉得,发财要趁早,30岁时事业有成一直男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那么如果再早一点,比如28岁的时候就拥有了财富,那么你就会显得与众不同。

 

年轻的时候,Denny经常发着这样的梦,而事实上,他也的确提早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扯得有些远了,”他有些抱歉的笑着,“回到鞋子的问题上来”,这双鞋子之所以陪伴了他十年,理由其实很简单——没有穿坏,找不到任何买新鞋的理由。“我有一种倾向:东西坏了就扔,没坏就不会扔,只要是不坏就一直使用下去,其实这双鞋子里面有些地方磨得厉害,但依然防水,和当初买来的一样。”

 

一双陪伴了主人十年的鞋子,起初我们试图从这个物件中挖掘更为深刻的情感:是经历了多少个跋山涉水的并肩作战后,才有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他把我们原有的猜想统统打破,“这只是一双普通的鞋子,它甚至没有特别的故事。”没有丢弃它,仅仅是因为它坚挺的质量。如果有天它破了,Denny会毫不留恋地将它扔掉,他认为,这就是物尽其用。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对物件没太大的感情,物件自己有没有(感情)我不太知道。我更愿意把情感寄托在发展的事物上。”Denny举了个例子,很多人喜欢F1赛车是因为舒马赫,他退役了,F1这项运动依然在进行,不会因为某个元素的离开而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他真正保留下来的东西屈指可数:一件是一块买了15年的Wilson网球拍,Pete Sampras款的,他使用了6年后,换拍后便封存了,因为他觉得,它代表了某一个时代;另一件是大学同学赠送的一幅临摹的人像油画,他一直挂在家里。

 

物件不会给Denny带来任何安全感,事实上,他没有任何不安全感,甚至对家人,他也不会有太大的依赖,在外地读大学的时候,他不曾想过家,他觉得需要回家是一种责任。看着我们有些诧异的神情,他解释道:“你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淡然,在这方面我可能比较冷血一点。”因为思考,让他的语速放慢了许多。

 

3

我们让他找出一个优点或者好的习惯是别人可以学习的,Denny说,也许是他擅于对别人说“不”。在他的心里有一套既定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工作中不免有应酬,但Denny从不喝酒开车。

 

估计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更重视美酒佳肴在助力成就事业和润滑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一旦在酒桌上推辞了别人的敬酒,好像就失了礼节,尤其对方是上司或者是客户。Denny说,如果他那天开车,会事先说明情况,如果对方还要强行劝酒,他仍然会非常坦然地说“不”。

 

他具备很强的行车安全意识。“坐我的车我都提醒他们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国内这方面意识比较缺乏,20年前香港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就在提醒系好前后安全带,广告里坐在后排的孩子因为没有系安全带在事故时飞了出去,触目惊心。“不系安全带的话,哪怕撞击发生时每小时只有20公里的车速,风险也是非常高的!另外一个就是必须用儿童安全座椅,在安全面前,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

 

Denny的生活过得很有规律,每天11点钟准时睡下,隔天7点半起床,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他不记得上次去夜店是什么时候,也许是十年前了,那个环境是他抗拒的,牵动着每一根神经的震动舞台,嘈杂的音乐声以及弥漫的烟雾。他也试着抽过烟,但毫无愉悦感。

 

现在,他更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再有趣一些,网球、摄影、旅行、喝茶论道。他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宅男,对外出地点的选择是“让人感觉舒服”而不是“大众所谓的热门”。他爱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个结交了十多年的球友,即便多年不见,但只要一联系,马上变得热络起来,他的嘴角扬起弧度,“爱好可以帮你交到很多朋友”。

 

他觉得这个世界是主观的,信仰和他离得很近,他有一个佛教徒的朋友,曾经买过辆奔驰E350轿跑车,后来没过多久就把这个车给卖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开了这个车子有不好的想法:一来朋友介于车贵会不好意思向他开口借车;二来开到路上如果有人超车,他会和对方较劲,这样就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三来别人看这个车很漂亮,也想要买,也许会采用不合适的手段去获取财富,这样不好。卖车以后这个朋友坐了一阵子的地铁,觉得还是不如自己开车方便,考虑再三,最后买了一辆二三十万的福特。Denny说,这件事情让他思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东西,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也不能仅仅考虑这件事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是对这个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空闲的时候,Denny看了很多关于西方哲学的书,他受伯特兰·罗素的影响很深,1959年,BBC采访罗素时问的最后一个问题:假如这段影片在一千年后被那时的人们所发现,您想对他们怎么说,罗素的回答是:Love is wiseHate is foolish(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他很喜欢这个回答。

 

总得和Denny聊聊家庭,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告诉我们,自己最近的一次发怒是和三岁半的小儿子。“你让他不要把玩具放到餐桌上来,他总是不听。”他有些无奈,“小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不断地锤炼内心。美国人对付孩子有两个办法:一种叫“time out”,如果没有按照规范做事,在认错前,要么把孩子关在封闭的小房间里;另外一种叫“granted”,剥夺他(她)最喜欢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Hello Kitty,那么在改正前都不让他接触。

 

Denny觉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大人的价值观,他经常在饭桌上告诉他们:不要有怒火和仇恨,这会影响你们的判断力。

 

最后,他像是给我们最初的那个提问做了一个补充——他说,“我觉得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