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胡适”鸳鸯绣了凭君看,且把金针度与人”说起

(2011-12-04 16:58:41)
标签:

元好问

博爱

金针度

鸳鸯绣

《聚宝盆》

杂谈

布衣且做且说:  

从“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到"鸳鸯绣了凭君看,且把金针度与人”

     金·元好问《论诗》诗据查证,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并非出自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三。而是出自: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卷十四·论诗三首之三》,诗曰:「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惜乎王、元二氏均未将个中特质晓喻吾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650页。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有人认为此句以绣鸳鸯作喻,指出好诗可以任人欣赏,但创作的奥秘,则不可传于他人。这两句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农、手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保守思想。人们不愿把自己的技巧、秘术传与他人。例如:傅剑平教授据说也只是得到姜亮夫四分之一的真传——《楚辞》。难怪鬼谷子的四个学生毕业后,会对打起来,即孙髌对庞涓、苏秦对张仪。按上述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对作品的分析,不仅把作家绣出的“鸳鸯”展示给读者,而且还把针线穿引的过程也一一呈现,那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对得起国家的信任和那份低得可怜的工资。
    元好问早年就跟僧道来往密切,常常借禅论诗。除上面讨论的这句诗外,还有: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答俊书记学诗》);
“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黹得心传”(卷十三《感兴四首》)等,都借用了禅宗话语。而“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卷十四《论诗三首》),此句是在“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基础上演化、仿造过来的。理由是成语【金针度人】最早见于唐·白居易的《白氏金针诗格·三卷》、《宋史·艺文志·八》。因此,也有人认为金·元好问的“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应该理解为:掌握了一样技能后,要反复思索自己是怎么样学来的,不要轻易把这种技艺的秘法、诀窍、过程传授给别人。说是贯彻着一种因材施教的思想。
    可见,对这句诗的理解至今仍有争议。我们不妨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字面义,得出“绣鸳鸯的手艺可以从教的过程中体会,不要把金针也送人。”在佛门、禅宗视金针如衣钵,是尽得先师真传的象征,是法印,是无上之法。有了金针、衣钵或禅杖就证明你已经具备成为宗师的资格。然而,世事哪有这样顺利、公平,惠能与神秀虽份属同门,但在继承问题上相持不下,引起的多宗仇杀,即禅门公案等等。表面上,他们是在争一件袈裟,但其实是为了争一个地位或名份。若论资质、智慧、声望,神秀自然是首选的大弟子,但神秀只知“自持”而不求“普善”,虽孤高独屹,一时无两,但已同普渡众生相悖,如果让其继承衣钵,最终难免会走向“执”的极端;但慧能视菩提如凡物,没有被经文所惑,直接把握到普善、博爱的佛意,所以他能够以凡人“自持”,积极推广佛法,成为受万民爱戴的一代宗师。
    其实,大家如果有留意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话,片中的打狗棍被摔断后,洪七公上了苏灿的身,借意说道“打狗棒并非什么圣物,只是我留给大家作个纪念罢了。没想到你们竟然为了它,搞到整个丐邦四分五裂,实非我愿,今日苏灿将打狗棒弄断,以后你们就不用再争了……”

   还有的是,张卫健主演的《聚宝盆》中,聚宝盆被砸烂后,刘伯温解释道:“天下哪有聚宝盆的,财富是靠人去积累的”,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金针也好,袈裟也好,还有禅杖、钵头等都只不过是些传世品、纪念物,不是菩提、佛法的本身。如果因为争夺这些信物而引起同门纷争、仇杀,甚至导致分裂,那实非五祖弘忍所愿。所以,我们身为学者,不应抱有门第之见,帮派之别,动不动就空谈政治面貌,出身背景,或者拿编内、编外的歧视来分亲疏,凡此种种均是落后、守旧、未进化的表现,纵然是挂着专家学者之衔,恐怕其见地连乞丐也不如,更不要指望他能成为一代宗师了。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没有文论的指导,光靠几篇文选的分析是掌握不了多少文学知识的。文选的学习只是个借鉴、开端,最终要形成个人技能就要象《论诗三十首》的写作那样,不懈地将自己的体悟用高度浓缩的辞令严谨地表达出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悟性奇高的人,往往能做出超越其天赋的事。当然,最终要成功地走出来还需要有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行。
    由此看来,“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比“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劝人不要执着是否得到金针相传,而是要关注到手艺本身的体悟,不仅要学会绣鸳鸯,还要将绣鸳鸯的技艺发扬光大。虽然这样理解不一定就高人一等,更胜一筹,但由此我体会到“诗无达诂,言无尽诂”的真正含义,也算是个收获。更何况,聪明的读者往往会从头到尾把我的文章再读一遍,然后发现,原来元好问才是真正的高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