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娱乐至上到生活实验
“新奇怪美,爱恨情仇”,很难找到更加精辟的词汇来形容现今的综艺看点。无论相亲类、求职类、社会家庭类、才艺选秀类,大都是这个路子。为了更有故事性,甚至有不少综艺节目沦为一场表演。
几亩地皮、一个仓库、两头牛、一部非智能手机,这是《我们15个》唯一能够预设的东西。在荒芜的平顶之上15个背景迥异的陌生人将要共同生活一年时间,在这些极其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努力实现他们的理想生活方式。这怎么看也不像快餐式的娱乐路数,更像一场匡时一年的生活实验。但也许正是这种设定背后的现实意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技、媒体的发展,像两只无形的翅膀把现代人的心灵带向了远方。一方面,我们在微信或QQ上跟陌生人聊的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我们在家人或熟人面前却无话可说,只能默默对着电脑屏幕。这让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困惑,科技和媒体到底让人类进步还是退步?
不知不觉,在享受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人类本身的技能也在减退。不要说耕耘稼穑,多少人连写字、做饭的“功能”都已退化。《我们15个》几乎让人回归到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原始时代,而这也或许唤起了很多人的回归意识,成就了节目很强的感召力。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彭兰在微博中表示“这是一场对新媒体到底对大众有多大重要性的研究”。
不要明星要素人
明星号召力,是很多综艺节目成败的关键。《跑男》用的是偶像派明星,《我是歌手》用的是实力派明星,《爸爸》主打明星萌娃,那么其实也是万变不起其宗,话题和热点无非是在明星颜值、明星绯闻之类上延展。
《我们15个》坚持选择“素人”,这意味着节目抛去表演成分,展示不同人追求不同的生活。有趣的是,在素人的低调选拔过程中,吸引了很多明星如海清、吴莫愁、李晨、陈晓等的讨论。光线传媒刘同甚至说服了身边一位非常重要的朋友去参加,希望他能“通过时间洗尽铅华”,给节目增加了些许神圣感。这种全新的尝试确实引发很多思考。虽然无法断言没有明星的参与,返璞归愿的真实是否会真的那样精彩?但我们在这样一场真人秀中想看的也确实不是“编剧”水平,而是无法预知的生活演化。
上述还不是这档节目的逆袭传统逻辑的全部,相比大量综艺节目用巨额奖励来诱惑、这档节目却在刻意淡化参与者最终的物质收获,来强调报名者的“报名动机”;相比快餐式的娱乐文化,这档节目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这些无不透露出制作方的非常规思维,同时也恰到好处的对节目的招募和预热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艺在中国已有30年的发展,明星真人秀屡见不鲜,在《好歌曲》《爸爸去哪儿》《跑男》席卷了2014之后,2015年表演真人秀是否还能博取人们眼球?我们很难讲。但很明显,腾讯视频看到了市场疲软风险。《我们15个》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正是逆袭传统逻辑,回归真人秀初心。其实,2014年中腾讯推起《你正常吗?》时,就可以已经看出一些端倪。《我们15个》无剧本、无拍摄死角,更是将真人秀做到极致。这也许是综艺节目加入互联网思维之后在理念和模式上一次全新的尝试。无论如何,在这个脑洞大开的时代,我们期待《我们15个》带给大众不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