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津市西南约3公里有个地方叫太阳村,村外的田野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清代砖碑楼。碑楼离108国道也就是一百多米,远远地就能看到。那天清晨我们六点半就离开了酒店,七点钟左右就赶到了这里,此次山西之行的重头戏
- 碑楼之旅就从这里开始了。
山西的田野文物之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可比较有特色的在我看来还要属与晋商文化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清代晋商文化直接产物的山西碑楼。“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能称焉。”。司马迁当然指的是留名青史,那些商贾阔佬是没有资格的,但他们富甲天下,又不甘于默默无闻,扬名后世始终还是他们的愿望,为自己树碑立传,他们有的是钱。对于碑的大小,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制度,但碑楼属碑外之物。于是,那些富商有了即能留名后世,又能炫耀财富的施展空间。于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奢华的碑楼。这次跑晋南,我们有幸观赏了乔寺牌楼,郭家庄碑楼群等多处碑楼,处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太阳村的这座碑楼,按碑上的文字显示,建于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楼碑正面书:诰封中议大夫试用训导廪贡生柴公讳惟荣字华亭号希莲德行碑。碑文基本上是那种“bla
bla ”的官样文章,略了吧。撰文:
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任江苏巡抚部院兼属两江总督加二级愚姪赵德轍顿首拜撰文。书丹: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部院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加三级卓勇巴图鲁愚弟张树声顿首拜书丹。篆额: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头品顶戴户部左侍郎兼属吏部右侍郎伊勒图巴图鲁前翰林院编修愚弟袁保恒顿首拜篆额。
碑的主人柴惟荣据说只是个没有出过远门的大财主,因为太平天国的长毛打到这里时资助了清军而的到诰封,不过,在光绪年的河津县志“孝义”一栏里有关于柴惟荣的记载中没有提及此事。记载中说他,“丙中岁饥,捐栗赈济。贫不能娶者助以金,不能殓者给以棺。施村北田数亩,以为义冢。。。”,另外还有修庙,教子,捐资等义举。但撰文,书丹,篆额的这三位可都是晚清的朝廷重臣,他们对此柴公或自称愚姪,或自称愚弟,其中的关系可见一斑。前江苏巡抚赵德轍的四弟德舆与柴公的儿子廷枢在陕西一起做官,所以受托撰文。书丹者张树声是合肥人,著名的淮军将领,曾做过两广总督,也做过一年的直隶总督。篆额者袁保恒更不是等闲人物,河南项城人,朝廷一品大员袁甲三的长子,堂姪袁世凯就是由他一手带出来的。朝廷大员为了一个有钱人的碑撰文,书丹,篆额,使碑楼与朝廷的旌表牌坊相比,看上去有半民半官,半官半商的感觉。这三位朝廷大员的坟如今恐怕早已踪迹无寻,然而,在这富豪的碑楼上却留下来他们的名字,这也使得本来是有钱人用以炫耀财富的碑楼增添了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