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五期诗歌
(2010-04-28 14:40:32)
标签:
责编手记消息评论杂谈 |
分类: 读编往来 |
三代诗人
《人民文学》杂志社对诗歌的重视,是一贯的,有传统的。我们在每一期的版面设置当中,都力争把当下最优秀的诗人和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给读者。诗不分传统与先锋,人不分年龄与性别,只要是能与心灵共颤,与人性相通,与人的生存境遇密切相关的作品,都在我们的选稿范围之内。
老诗人李瑛一生笔耕不辍,目前已出版了55本诗集,用著作等身这个词,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如果要用几个词语来描述老诗人的一生,我想,“热爱”、“歌颂”、“感恩”,基本上能勾勒出李瑛一生创作的面貌。李瑛的创作几乎是紧贴新中国的脉搏的。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带着热烈的情感,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时代的浓浓的爱。如果说他是一位国家诗人,也是恰当的。他的这一组《爱的抒情诗》,延续了他一贯的抒情风格,朴素、真诚,尤其是怀念爱人的一首《树上的星》,读了让人唏嘘,喟叹。
哑石是能沉静下来安心写作的诗人之一,这样的诗人越来越少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越来越精彩,诱惑无时不在。而他却能在成都这个热闹所在,甘于寂寞的生活,与这世界却也相安无事。这组《个人道》,是他与生活的互相体贴与侵入,是人与世界的相互渗透。是道,却不是道理。整组诗入味,至理,彻骨。
老刀的诗歌就是他平日里看到的生活。这样的写作很现实,却也暗藏危机。弄不好,就变成了日记、流水账,甚至是类似于说明书这样的文字。每一次读他的作品我都提心吊胆,暗自替他担心。好在是多余。多年来,老刀一直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就像菜市场里某一家首饰店的小老板,专门给人加工金银首饰,捶打、造型、雕花、抛光,这就是他的写作过程,他既是一个观察者,同时自己又是生活的一部分,读他的这组《华南虎》,你会觉得他与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即是王国维说的“不隔”。他在生活中,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庞培的这组《起风》,细腻,日常。诗歌对于他,好像是唾手可得,他的写作题材非常宽泛,也不乏神来之笔。他说,“我可以用一本书自尽,你信吗?”(《书》),他写附近工厂下班的女工:“头发湿漉漉的(大概,刚洗过澡)∕我隔她三四步,在她身后∕从烦乱的马路上经过——∕天突然热了,刹那间,我想起这是在三月份∕吹过来的风仿佛一股暖流∕隔开人群∕我能感到她健壮湿润”(《春夜》)。庞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确实,我们眼前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郑小琼以诗歌闻名,但这却是她第一次在《人民文学》发表诗歌作品。以前她在《人民文学》发表的都是散文,2007年得人民文学新浪潮奖的也是散文作品。是的,我觉得她的散文写得更好,尽管这一组《玫瑰庄园》也是优秀的。郑小琼的散文有这个时代的痛感,有一种铁锈嵌入骨缝的锥心的力量。读这组《玫瑰庄园》,这样的痛仍然在延续,这是一个家族的痛,一个国家的痛。如果不分行,这又是一篇关乎家国命运、时代和历史的优秀散文。我倒是认为,写作到了一定的时候,纠缠于这是一首诗歌或者这是一篇散文,意义已经不大。现在很多跨文体的写作,已经撇开了那些束缚手脚的障碍,随心所欲,酣畅淋漓。心之所想,笔之所至。诗歌写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读一个人的作品,无一句像诗,却又无一首不是诗。我想,郑小琼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