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家园文化
(2023-11-13 09:04:21)| 分类: 散文 |
义乌家园文化
义乌家园文化
前言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海桑田,几度秋凉,千百年的潮涌潮落,留下的,或许只是书本上的片言只语,小溪边的枯枝朽木,但触摸点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这里,是一处短短的小巷,那是千年古镇曾经的繁华和喧嚣。
这里,是江边的一条石阶,那是一首关于古渡口的传说。
这里,是一湾小池塘,那是时光深处的女人们浆衣淘米,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
……
而仅仅义乌域内市镇、乡隅设置的演变,就是一出唱不完的剧本,诉说着斗转星移、云诡波谲。
“笼天下于所内,挫万物于笔端”,盘点历史,回望家园,悟出的是义乌人民对乌伤大地的感恩与热爱,得到的是创造义乌美好明天的信心和力量。
集市声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义乌就有了商业的萌芽,而到了宋代,就出现了以集中贸易为主要活动的集市。万历《义乌县志》提到,南宋时全县有21处买扑酒坊,可以肯定,最迟到南宋时期,贸易集市已在义乌农村兴起。进入明清时期,义乌地区的商业市镇又有长足的发展,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农村有13市,另有与市相似的街2处,合15处。据近人魏颂塘《经济纪略﹒义乌》记载,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义乌有4镇23市,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乡,形成了以镇为核心的二级集市网络和贸易体系。近代义乌的农村的集市,就数量而言,较清朝没有明显的增加,根据《民国义乌县志初稿》记载,民国初年,除县市外,全县有27处集市。
而市镇形态不断发展,镇数量的增加和市街的出现,自然带动义乌市域行政区划的演变。
清嘉庆《义乌县志》《乡隅》一节,附《旧志》王廷曾《历朝定制》一则:“邑内分四隅,隅有坊。城外分八乡,乡有都。唐乡三十,乡五百家。乡各有里,里百家。后经并省,宋乡二十六,各有都,都各有保。元承宋制。”据明万历《义乌县志》载,义乌在城四隅﹕东隅、南隅、西隅、北隅,共六坊,境内八乡。清雍正《义乌县志》载,在城六隅﹕东隅、南隅、西隅、北隅、五隅、六隅,境内八乡同万历朝。民国元年(1912),县城废隅、坊,设河东里、河西里;民国8年,废乡设区,庄保如旧;民国23年(1934),全县划分65个乡、13个镇、4个区;民国35年(1946),设乡镇34个、保477个、甲5329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新政,1956年,义乌县置7个直属乡镇、4个区、32个区属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10月,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全县保留2个县属镇,重建城阳、佛堂、义东、苏溪、义亭、后宅6个区,新建45个人民公社。1983年,全县撤社建乡,原则上以原公社范围建乡,同时,稠城公社并入稠城镇,佛堂人民公社并入佛堂镇。至1985年,全县设5个区、47个乡、2个县属建制镇。1992年4月,义乌市的行政区划为﹕稠城镇辖19个行政村,19个居民区;佛堂镇辖13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城阳区辖后宅镇及10个乡;佛堂区辖赤岸镇及8个乡;义东区辖廿三里镇及4个乡;苏溪区辖3个镇及7个乡;义亭区辖3个镇及9个乡。2001年3月,进行行政区划大调整,全市设立8个镇5个街道。2003年9月,廿三里和城西2镇改为街道,全市设6个镇7个街道。2014年,增设福田街道,全市设6个镇8个街道。
随着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一批重要的集镇日渐繁华并崭露头角,在义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古镇掠影
义乌首镇龙祈镇
参差十万人家佛堂镇
佛堂镇地外东阳江流域和北江交汇的下游,循水路近通金华、兰溪、东阳等邻县,远可达杭州、衢州和江西、安徽等;1949年的《浙江省农村调查》也谈到,佛堂、东阳两县土产及商品大部借此水道运输”。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佛堂成为商贸往来的集散中心,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杨春畅《万善桥记》中记载:“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240多年前佛堂镇已负有盛名。
佛堂因水而埠,因埠而商,因商而盛。佛堂古镇街巷的规划布局,亦反映了这个集镇是因水运而发展起来的。有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生动的反映了佛堂古镇的布局:
“佛堂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
东街西街在两旁,一东一西不一样,
西街店铺生意旺,超过直街日夜忙。
沿街整齐美人靠,灯红酒绿通宵闹,
东街无店也称称街,巷弄横向直街连,
疏散街客通行便,沿街古宅墙靠墙。
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
四条横街朝江走,茶馆酒楼到处有。
新市基、老市基,设在直街南北头,
各有香樟当帐伞,‘伞’下买卖生意旺。”
漫步于佛堂古街,犹如走进浓重丰厚的历史,每一页都是古风雅韵,引人幽思。如今,佛堂古镇又焕生机,以其独特的风姿、别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品茗观光。
人文荟萃赤岸镇
赤岸民风纯朴,人文荟萃,精英辈出,义乌千年科举唯一的状元王龙泽、仅有的榜眼朱质,都是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号称“浙江理学最后绝响”的朱一新,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均为赤岸人。担任过《元史》编修、授职国史院编修官的朱廉,号你“棉花之父”的冯泽芳,也是赤岸走出的俊杰。
如今的赤岸,随着义乌经济的腾飞又沐春风,特色工业小区的创办,吉利集团发动机项目的入驻,无不显示赤岸已成为义乌一座崛起的新兴城镇。
小商品市场发祥地廿三里镇
廿三里素来被称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祥地,有“拨浪鼓之乡”的美称。早在清乾隆年间,廿三里人就从事“敲糖换鸡毛”的营生,在北宋年间,廿三里就发展成为市场贸易的集散中心。过去的廿三里老街是义乌连通诸暨、杭州方向和丽水、永康方向的必经陆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是义乌现代商贸文化的起源地。
肩挑货担,手摇拨浪鼓的小商贩从廿三时里出发,一步步筑就闻名世界的小商品城,但在现代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这个古老的镇街却似乎发展步履缓慢。为使廿三里重焕生机,义乌政府筹划建设廿三里拨浪鼓特色文化小镇,以老街为中心,引进现代化休闲娱乐产业,带动旅游休产业的崛起。
义乌粮仓义亭镇
二、古渡越千年
城市商业的活跃是近代义乌商贸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近代交通兴起之前,水运一直是传统商品流运的重要形式,由此,渡口就应远而生。
据明崇祯《义乌县志》(1640)记载,当时义乌境内设渡口10处。清嘉庆《义乌县志》(1802)记载,当时境内有渡13处。据2008年度版《义乌交通志》载,1946年,义乌江干流设渡13处。1949年7月调查,全县有渡口25处,渡船28只。1956年,有渡口21处,其中义乌江干流15处。1961年明确6只船为交通渡,其余为农渡。1985年,因许多地方建桥弃渡,尚存渡口12处。1990年,义乌北江和南江有民间渡7处。2002年6月,佛堂永济渡、义亭马渚渡,前金渡退出历史舞台,义乌境内的渡口彻底消失。由此可见,渡口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增多而逐步多起来的,又是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而逐渐消失的。
佛堂丁家渡
大湖头渡(石棋渡)
下骆宅渡口
松溪古渡(坑口渡)
洋滩渡
下埠渡
千里莺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词中的古村落,意境深远,幽静美好。而作为义乌人家园的义乌古村落,亦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不但宜居宜舍,更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令人流连忘返。
一、义乌村落解读
(一)村落的形成
义乌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1、因躲避战乱而导致人口大迁移。历史上南北人口大迁徙,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东晋永嘉之乱至南北朝时期,许多原来聚居于黄河流域的中土人士逐渐迁来南方;二是南宋迁都临安,许多中原人士随都城南迁,后卜居于义乌。
2、为逃避朝廷降祸而隐居义乌。
3、因出任义乌地方官,遂定居于义乌。
4、族中生齿日繁,子孙支分多脉,择地而居,繁衍生息、发族成村落,等等。
(二)村落的命名
1、以地理位置命名,如东山背、桥东、桥头、岭背、田沿等。
2、由方位和自然地理实体结合命名,如东溪、西山下、南岭、北岭塘、中金、前大路、后宅、上清溪、下清溪等。
3、以宗族姓氏命名,如陈家、鲍宅、叶村、何店、洪界等。
4、以山川湖塘命名,如湖山、分水塘、苏溪、里西坞、徐界岭、画坞坑等。
5、以殿、堂、楼、寺等命名,如关胡村殿、白庙殿后、协和殿口、罗汉堂、雅文楼、勾嵊寺、龙华寺前等。
6、以传统手工业和特产命名,如面店、瓦灶、何麻车、麻车、缸窑等。
7、以数字命名,如二头门、三里店、四里滩、五柳、六石、八角井、廿三里等。
8、两地合并后各取一字命名,如王金、石楼、赵朱、胡陈等。
9、以街、桥命名,如江南街、杨街、义门街、寺前街、木桥、平桥、杜桥、东江桥、楼家桥头、桥儿头等;
10、以动物、植物命名,如大麦园、油麻山、西瓜坪、松树下、梅林、荷叶塘、荷叶口、马溪、燕山、羊八山、牛清塘、苦竹塘等。
11、以传学故事命名,如佛堂、义驾山、羊印、银坑、候儿村、和尚田、田心等。
12、以村旁的形似山体命名,如象山、石鼓后、盆山、双狮岩等。
1、义乌古村落的择址,讲究天入合一,结合自然状况,依势而为。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江河水流的流向、交通状况等,都是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村落布局的重要因素。若是平原地区,多依江河两岸、水塘旁边或交通便捷处,傍水而居;若是山区,则多在山间谷地及冲积小平原内侧,依山而建。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都会选择依山傍水、植被丰富、土地肥沃、避寒向阳、空气流畅、出入方便的地方安居,这是人们出于最原始的考虑,即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2、村前有玉带水环绕,村后有山或树林环抱。前方远处有景可借,势若屏障。用义鸟话讲即是“前有照屏,后有靠山”。从村后水口外看村落,只见树林,不见房屋,这就是风水宝地了。
(四)村落的规划布局
1、规划理念重视天、地、人三者的和谐,最主要是受儒家礼制和宗法制度的约束。村落的建设规划散见于谱牒的序言、阳宅图、堂记和义举等内容中。
3、建筑讲究家族的结构和规制。一般的聚落,房屋以座为单位,呈星点式分布。而名门望族聚落,讲究中轴对称,建筑平面布局多以前厅后堂,左右厢院或重厢,构成封闭式的横向、纵向组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