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乌家园文化

(2023-11-13 09:04:21)
分类: 散文

 

义乌家园文化

 

义乌家园文化

 

前言

    

 家园,是人心底最柔软的存在。

     形而下的家园,是指人类栖息的物质环境:市镇、村落、建筑、古树等。

     乌伤大地,是义乌人共同的家园。这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义乌人民千年的汗水和心血、千年的喜乐和忧伤。一代又一代的义乌人,在这里执着守望,繁衍生息。他们凭着勤劳和智慧,得天地之眷顾,蒙万物之灵气,改写山河,书写梦想,唱响了一首守望家园、激情感恩的生命之歌。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海桑田,几度秋凉,千百年的潮涌潮落,留下的,或许只是书本上的片言只语,小溪边的枯枝朽木,但触摸点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这里,是一处短短的小巷,那是千年古镇曾经的繁华和喧嚣。

这里,是江边的一条石阶,那是一首关于古渡口的传说。

这里,是一湾小池塘,那是时光深处的女人们浆衣淘米,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

……

而仅仅义乌域内市镇、乡隅设置的演变,就是一出唱不完的剧本,诉说着斗转星移、云诡波谲。

“笼天下于所内,挫万物于笔端”,盘点历史,回望家园,悟出的是义乌人民对乌伤大地的感恩与热爱,得到的是创造义乌美好明天的信心和力量。

 

 

 

 

集市声闻  小镇荟萃

  

 义乌,似乎注定要与商贸联系在一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义乌就有了商业的萌芽,而到了宋代,就出现了以集中贸易为主要活动的集市。万历《义乌县志》提到,南宋时全县有21处买扑酒坊,可以肯定,最迟到南宋时期,贸易集市已在义乌农村兴起。进入明清时期,义乌地区的商业市镇又有长足的发展,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农村有13市,另有与市相似的街2处,合15处。据近人魏颂塘《经济纪略义乌》记载,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义乌有423市,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乡,形成了以镇为核心的二级集市网络和贸易体系。近代义乌的农村的集市,就数量而言,较清朝没有明显的增加,根据《民国义乌县志初稿》记载,民国初年,除县市外,全县有27处集市。

而市镇形态不断发展,镇数量的增加和市街的出现,自然带动义乌市域行政区划的演变。

清嘉庆《义乌县志》《乡隅一节,附《旧志》王廷曾《历朝定制》一则:“邑内分四隅,隅有坊。城外分八乡,乡有都。唐乡三十,乡五百家。乡各有里,里百家。后经并省,宋乡二十六,各有都,都各有保。元承宋制。”据明万历《义乌县志》载,义乌在城四隅﹕东隅、南隅、西隅、北隅,共六坊,境内八乡。清雍正《义乌县志》载,在城六隅﹕东隅、南隅、西隅、北隅、五隅、六隅,境内八乡同万历朝。民国元年(1912),县城废隅、坊,设河东里、河西里民国8年,废乡设区,庄保如旧;民国23年(1934),全县划分65个乡、13个镇、4个区;民国35年(1946),设乡镇34个、保477个、甲5329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新政,1956年,义乌县置7个直属乡镇、4个区、32个区属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10月,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全县保留2个县属镇,重建城阳、佛堂、义东、苏溪、义亭、后宅6个区,新建45个人民公社。1983年,全县撤社建乡,原则上以原公社范围建乡,同时,稠城公社并入稠城镇,佛堂人民公社并入佛堂镇。至1985年,全县设5个区、47个乡、2个县属建制镇。1992年4月,义乌市的行政区划为﹕稠城镇辖19个行政村,19个居民区;佛堂镇辖13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城阳区辖后宅镇及10个乡;佛堂区辖赤岸镇及8个乡;义东区辖廿三里镇及4个乡;苏溪区辖3个镇及7个乡;义亭区辖3个镇及9个乡。2001年3月,进行行政区划大调整,全市设立8个镇5个街道。2003年9月,廿三里和城西2镇改为街道,全市设6个镇7个街道。2014年,增设福田街道,全市设6个镇8个街道。

随着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一批重要的集镇日渐繁华并崭露头角,在义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古镇掠影                                     

义乌首镇龙祈镇  义乌之首镇所设,不是稠城,也不是佛堂,而是龙祈。据《清史稿》载,义乌有镇四:“龙祈、苏溪、佛堂、廿三里。”(见《清史稿》卷六五《地理》十二)。嘉庆《义乌县志》载:“龙祈驿,县北五十五里,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佥龙祈站创置。”龙祈能成为义乌首镇,一是占据军事要地;二是交通便捷,在元代,这里设有龙祈驿。

参差十万人家佛堂镇  佛堂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据县志称,佛堂地名源于达摩投渡江的传说。相传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天竺高僧达摩云游至乌伤县,见百姓被洪水围困,便将随身携带的法器“铁鱼聲”投于江中,化作渡船,解救万民。当地百姓感恩,遂于江东岸建了座“渡督寺”,以示纪念,寺上刻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因取联首一字,称其“佛堂”。

佛堂镇地外东阳江流域和北江交汇的下游,循水路近通金华、兰溪、东阳等邻县,远可达杭州、衢州和江西、安徽等;1949年的《浙江省农村调查》也谈到,佛堂、东阳两县土产及商品大部借此水道运输”。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佛堂成为商贸往来的集散中心,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杨春畅《万善桥记》中记载:“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240多年前佛堂镇已负有盛名。

佛堂因水而埠,因埠而商,因商而盛。佛堂古镇街巷的规划布局,亦反映了这个集镇是因水运而发展起来的。有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生动的反映了佛堂古镇的布局:

“佛堂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

东街西街在两旁,一东一西不一样,

西街店铺生意旺,超过直街日夜忙。

沿街整齐美人靠,灯红酒绿通宵闹,

东街无店也称称街,巷弄横向直街连,

疏散街客通行便,沿街古宅墙靠墙。

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

四条横街朝江走,茶馆酒楼到处有。

新市基、老市基,设在直街南北头,

各有香樟当帐伞,下买卖生意旺。

漫步于佛堂古街,犹如走进浓重丰厚的历史,每一页都是古风雅韵,引人幽思。如今,佛堂古镇又焕生机,以其独特的风姿、别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品茗观光。

人文荟萃赤岸镇   赤岸秦时称“蒲墟”,晋永兴元年始称赤岸。据康熙《金华府志载:“武德四年,割乌伤一县立绸州。六年,分置乌孝、华川二县。”也就是说,唐武德六年(623)绸(稠)州分设乌孝、华川二县。旧志载:“华川县域在(义乌)县西南”,据考证,华川县域,就在赤岸。古代有不成文的惯例,凡属县城的,就建有城隍庙,而赤岸至今仍保留城隍庙遗址。同时,在赤岸,还存有官厅、铜门、育婴堂等古建筑遗址。而当地村民收藏有的一套“十殿图”,更是佐证。尽管华川县建县时间不长,但管中窥豹,足可证明赤岸在义乌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非同一般。赤岸古建筑繁华,据《义乌古建筑》载:“古代赤岸的繁荣,给现今的赤岸留下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可谓千百年来民居文化的荟萃之地。”除了古建筑,赤岸还有著名的朱丹溪墓、蟹钳形山古墓群、冯雪峰故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松瀑山摩崖石刻、端本学堂旧址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岸民风纯朴,人文荟萃,精英辈出,义乌千年科举唯一的状元王龙泽、仅有的榜眼朱质,都是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号称“浙江理学最后绝响”的朱一新,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均为赤岸人。担任过《元史》编修、授职国史院编修官的朱廉,号你“棉花之父”的冯泽芳,也是赤岸走出的俊杰。

如今的赤岸,随着义乌经济的腾飞又沐春风,特色工业小区的创办,吉利集团发动机项目的入驻,无不显示赤岸已成为义乌一座崛起的新兴城镇。

小商品市场发祥地廿三里镇   廿三里位于义乌东部,距东面的吴宁镇、西面的稠城镇和北面的苏溪镇均为23华里而得名。廿三里交通便利,水运发达,货物集散便利,客商云集,故北宋时即为商业中心,清时为义乌商业重镇之一。据明万历《义乌县志》和《麒麟塘宗氏家谱》等资料考证,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幼时曾随伯父宗舜臣、父亲宗舜卿迁居廿三里,过着亦农亦商的生活。

廿三里素来被称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祥地,有“拨浪鼓之乡”的美称。早在清乾隆年间,廿三里人就从事“敲糖换鸡毛”的营生,在北宋年间,廿三里就发展成为市场贸易的集散中心。过去的廿三里老街是义乌连通诸暨、杭州方向和丽水、永康方向的必经陆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是义乌现代商贸文化的起源地。

肩挑货担,手摇拨浪鼓的小商贩从廿三时里出发,一步步筑就闻名世界的小商品城,但在现代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这个古老的镇街却似乎发展步履缓慢。为使廿三里重焕生机,义乌政府筹划建设廿三里拨浪鼓特色文化小镇,以老街为中心,引进现代化休闲娱乐产业,带动旅游休产业的崛起。

义乌粮仓义亭镇  义亭隋朝时建村,唐初名“五亭”,后改称义亭。义亭地处义乌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适宜于种植业,素有“农业重镇”“义乌粮仓”“红糖之乡”之称。2000年以来,义亭注重土地规划,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建有10个农业产业基地,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粮食种植大户,成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糖料生产基地。自2005年起,义亭每年举办“红糖节”,给红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古渡越千年

城市商业的活跃是近代义乌商贸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近代交通兴起之前,水运一直是传统商品流运的重要形式,由此,渡口就应远而生。

据明崇祯《义乌县志》(1640)记载,当时义乌境内设渡口10处。清嘉庆《义乌县志》(1802)记载,当时境内有渡13处。据2008年度版《义乌交通志》载,1946年,义乌江干流设渡13处。1949年7月调查,全县有渡口25处,渡船28只。1956年,有渡口21处,其中义乌江干流15处。1961年明确6只船为交通渡,其余为农渡。1985年,因许多地方建桥弃渡,尚存渡口12处。1990年,义乌北江和南江有民间渡7处。2002年6月,佛堂永济渡、义亭马渚渡,前金渡退出历史舞台,义乌境内的渡口彻底消失。由此可见,渡口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增多而逐步多起来的,又是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而逐渐消失的。

 

佛堂丁家渡   佛堂镇,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发达。 在义乌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县志》卷一“图”中就有“佛堂埠”的记载。据佛堂镇塔山村《盘石丁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庚辰年(1760)前,佛堂镇西的义乌江上没有桥。丁氏排行“圻六百五十一公”丁尚庆,康熙庚午(1690)年生。他见“佛堂为四方贸易会集之镇 ,舶樯如猬”。称前来此地经商船只的桅杆,多如刺猬向丰的毛一样林立于江中。“每遇(佛堂)市期,(前来赶集的人)肩摩踵错”;为解除“来往行人,艰于流涉”,他“捐资造船,以济行人”,开辟了佛堂镇 第一个“丁家渡”埠头。数十年后,随着佛堂贸易市镇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济渡者,舟不能行”的拥挤状况;“公捐厚资,慨然为众人先造浮桥,为永久利焉”。

大湖头渡(石棋渡)   大湖头村渡口,在过去廿三里未通公路时,是县城至义乌区域必经之地,也是到东阳的交通要道。清代时,这里叫“石棋渡”。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载:“廿三里溪,县东,其西至县郭,北至苏溪,南至东阳,皆二十三里,故名。源出虾陂西,流至石棋渡入大溪。”“石棋渡:县东北二十里,通东阳路。”该渡口扼义东区至县城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这里修建了义乌到廿三里的东方红大桥。

下骆宅渡口   自清嘉庆以来的200多年间,下骆宅渡口一度非常繁荣。这里江面开阔,义乌江从西北方向折向西南,拐弯处水流平稳,形成一个深水区,据说最深处有七八米。最繁华时,江面上,帆船点点,来来往往,很是热闹。

松溪古渡(坑口渡)  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八岭坑,即松溪。国初,王谷兰由田心迁此”。王毓秀看到当时南江的阻隔,两岸来往很不方便,而这里又是交通要道,于是就是捐资买船,建了一个渡口。又“置地九亩四分六毫”,建了三间房子,作为船工居住的地方。松溪渡,因为王毓秀的义举而诞生,又因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保留了下来,直到1999年渡口消失,一直延续了300多年。

洋滩渡   洋滩渡处在义乌南部古双林乡、赤岸一带到县城稠城的陆路交通要道上,是松溪渡下游的一个很重要的渡口。它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查。明崇祯《义乌县志》已有“洋滩渡”记载。清初顾祖禹撰写《计史方舆纪要》记载:“画溪,县南十五里,自东阳县西流至此,为洋滩渡,又西合东江入金华县境。”清雍正《义乌县志》中,已经有“洋滩渡”“洋滩桥”记载,说明此地当时已建有桥梁。

下埠渡    嘉庆《义乌县志》载:“下埠渡,县南三里龙潭山下。旧有方益桥,后改为渡”“乾隆四十八年,邑人傅廷候、陈鹏祥、陈瑞租、傅光佩、傅逢清、刘邦瑞、龚友仕等置田一十一亩零,以为修葺船只之费,并於南岸轩屋三间,俾舟人处之。”

 

千里莺啼  水郭山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词中的古村落,意境深远,幽静美好。而作为义乌人家园的义乌古村落,亦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不但宜居宜舍,更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令人流连忘返。

 

一、义乌村落解读

(一)村落的形成   义乌人称村落为自然村,由农民聚居而自然形成。一般的自然村都是同姓同族聚居,杂姓聚居的村落,主要是一些传统集市和集镇,在商业贸易过程中因人口迁徙而形成。

义乌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1、因躲避战乱而导致人口大迁移。历史上南北人口大迁徙,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东晋永嘉之乱至南北朝时期,许多原来聚居于黄河流域的中土人士逐渐迁来南方;二是南宋迁都临安,许多中原人士随都城南迁,后卜居于义乌。     

2、为逃避朝廷降祸而隐居义乌。

3、因出任义乌地方官,遂定居于义乌。

4、族中生齿日繁,子孙支分多脉,择地而居,繁衍生息、发族成村落,等等。

(二)村落的命名   义乌对自然村的命名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别﹕

1、以地理位置命名,如东山背、桥东、桥头、岭背、田沿等。

2、由方位和自然地理实体结合命名,如东溪、西山下、南岭、北岭塘、中金、前大路、后宅、上清溪、下清溪等。

3、以宗族姓氏命名,如陈家、鲍宅、叶村、何店、洪界等。

4、以山川湖塘命名,如湖山、分水塘、苏溪、里西坞、徐界岭、画坞坑等。

5、以殿、堂、楼、寺等命名,如关胡村殿、白庙殿后、协和殿口、罗汉堂、雅文楼、勾嵊寺、龙华寺前等。

6、以传统手工业和特产命名,如面店、瓦灶、何麻车、麻车、缸窑等。

7、以数字命名,如二头门、三里店、四里滩、五柳、六石、八角井、廿三里等。

8、两地合并后各取一字命名,如王金、石楼、赵朱、胡陈等。

9、以街、桥命名,如江南街、杨街、义门街、寺前街、木桥、平桥、杜桥、东江桥、楼家桥头、桥儿头等;

10、以动物、植物命名,如大麦园、油麻山、西瓜坪、松树下、梅林、荷叶塘、荷叶口、马溪、燕山、羊八山、牛清塘、苦竹塘等。

11、以传学故事命名,如佛堂、义驾山、羊印、银坑、候儿村、和尚田、田心等。

12、以村旁的形似山体命名,如象山、石鼓后、盆山、双狮岩等。

 (三)村落的选址   

1、义乌古村落的择址,讲究天入合一,结合自然状况,依势而为。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江河水流的流向、交通状况等,都是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村落布局的重要因素。若是平原地区,多依江河两岸、水塘旁边或交通便捷处,傍水而居;若是山区,则多在山间谷地及冲积小平原内侧,依山而建。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都会选择依山傍水、植被丰富、土地肥沃、避寒向阳、空气流畅、出入方便的地方安居,这是人们出于最原始的考虑,即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2村前有玉带水环绕,村后有山或树林环抱。前方远处有景可借,势若屏障。用义鸟话讲即是“前有照屏,后有靠山”。从村后水口外看村落,只见树林,不见房屋,这就是风水宝地了。

(四)村落的规划布局    有了理想的宜居环境后,义乌人就以姓氏为聚居群体,开始繁衍生息,而村落规划布局亦十分讲究。

1、规划理念重视天、地、人三者的和谐,最主要是受儒家礼制和宗法制度的约束。村落的建设规划散见于谱牒的序言、阳宅图、堂记和义举等内容中。

    2、打造具有识别意义的村落水口景观。来水流经村庄,给村庄注入生之力量,也带来财富,所以需将水口锁住。大水口是离村庄较远的去水方向的水口,一般在干支流交汇处,或是溪水汇入池塘、水库的地方,是村庄内生产灌溉、生活的主要水源;近水口是靠近村庄,位于村后的水源出水口。为锁住水口,一是多为种树(水口树),二是造座桥,即为锁,三是桥头建座土地庙(也称本保),请土地爷看好风水,如此,遂形成义乌古村落典型的水口景观。

3、建筑讲究家族的结构和规制。一般的聚落,房屋以座为单位,呈星点式分布。而名门望族聚落,讲究中轴对称,建筑平面布局多以前厅后堂,左右厢院或重厢,构成封闭式的横向、纵向组群。                                                                                                                                                                                                                                                                                                                                                                              

4、村落各建筑元素完整和谐义乌古村落建筑,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类型,除由不同规模的民居组成的建筑群落外,一般还有宗祠(包括大小宗祠)、厅堂、桥亭、水井、池塘、溪流、寺庙、街衢、巷弄、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有的还有书院或书塾、市基、商铺、戏台、牌坊及各种生产作坊。义乌绝大多数村落是聚族而居的,因此宗祠也就成为古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也是氏族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在村落布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古村落回眸

千百年来,义乌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改造与妆点家园,打造栖息的乐园。义乌古村落,“古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不但有很强的宜居功能,还有深厚的美学功能。

 

“上千烟灶” 倍磊街    倍磊村因村内有6块奇石,故名倍磊”。明清时期,倍磊被称为县内“上千烟灶”的大村。倍磊地处义乌江边。倍磊埠是明清时期义乌、东阳、永康等地经水路通往金华府城,直至苏杭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是沿江官道金华大路、东阳大路、永康大路的汇集点。凭借着便利的水上交通,加之其他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倍磊很快成为商业集镇,始称“倍磊街”。倍磊街也是义乌从明代至今,以街名并街市依旧并存的唯一一个村落。

历史资料显示,倍磊街市口很有名气。自明朝万历,清朝康熙、雍正、嘉庆乃至民国年间,义乌官方撰修的义乌县志在“市”“街”的条目中,倍磊市和街的记载都赫然在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成书的《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倍磊市,去县四十里,在二十七都”“倍磊街,在二十七都”。清雍正五年(1727)成书的《雍正·义乌县志》则纪曰:“倍磊市,旧名培镂,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志作四十里”“倍磊街,在二十七都”。

穿行于倍磊古村落,最吸引人目光的是70余幢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据称,该村现有义乌市级以上文保单位8处,义乌市级文保点6处,在“三普”登录的历史建筑共有48处,全村传统风貌的建筑占70%以上,较好地体现了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原真性。

 

“以陶为名缸窑村  浙江金华义乌缸窑村一带蕴藏丰富的陶土资源,于宋朝末期就开始建窑,开挖陶土,制坯烧窑(俗称做缸),因此这个地方就叫做缸窑。在三四十年代一共先后建有六座古龙窑,在七八十年代的本村陶器可以说发展到鼎盛时期,产品销往金华、兰溪、严州等周边县市,特别是生产的龙缸专供义乌县供销公司,装上咸鸭蛋“皮蛋”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声名远播,誉满两浙。现存有龙窑两座,其中一座2010年6月被列为义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心有古建筑群:十八间、十六间、十四间、七间、古井等。特别是古民居其中一幢名叫“十八间”的古建筑,雕刻精致,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屋内常挂着美丽古老的宫灯,如竹丝灯、玻璃丝灯、羊皮灯、珍珠灯、红纱灯等等。2011年8月古民居(十八间)被列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吃酒听戏是缸窑村人的一种生活情趣缸窑是远近闻名的戏曲之乡,锣鼓班”“农乐剧团”“文宣队”“缸窑婺剧团”“义亭区婺剧团,这些曲艺团体,都从未离开过这里。

岁月的沉淀,为缸窑村留下古朴沉着]的底蕴。现在的缸窑入涅槃重生,目前已设立了古时陶艺产品陈列室;打造别具特色的经典建筑和缸瓦之屋,开展制陶体验活动、重现当年火热制陶场景;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悠久美丽的古陶文化村落正跃然眼前,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梅陇里陇头朱村    有山脊之意,陇头朱村位于龙脊山背开始下榻之地,固有陇头一称,加上祖上姓朱,因此得名陇头朱。祖先珍华公性好梅而绕居植之,故雅称梅陇里。自宋朝绍熙元年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条古街老巷将建筑串联,传统古建筑占整村面积的45%,保存有官厅”“小祠堂”“白虎门”“大厅里等明清古建筑和朱之锡故居遗址”“龙眼古井”“赤山寺”“三观堂等历史遗产。因系明朝国姓,陇头朱村在明时达到鼎盛,能人辈出,村中多处明朝古建筑被准允使用皇室规格,这一特色在民间村落中少有先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陇头朱村的梅陇朱祠,2011年被列为市文保单位,当地群众说这里是帝师的故居。专家学者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此祠源自明朝治水大王朱之锡。村内白虎门厅在2006年时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前后二进三开间二天井左 右厢房组成,一楼正厅宽敞气派, 四排大木柱依次排列, 木柱下面垫有雕花的石础。正厅彻上明造, 梁架用冬瓜梁, 结体粗壮, 木雕简洁美观, 纹饰以花卉为主, 明代风格特征明显。虽然经过数百年, 但那种恢宏雄伟的气势依然存在。

 

杜门”书院杜门村    义乌东塘杜门村,传说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门书院而得名。据清时修的《傅氏宗谱》记载义乌傅姓先祖原住清河,即《水浒》中武松打虎之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义乌县令向朝廷推荐了傅藻等四位才子。洪武五年(1372年),傅藻向明太祖提交治国之策,深受明太祖称赞。洪武七年(1374年),傅藻担任翰林院编修,参加《元史》的编写工作。当时,凤阳皇亲国戚极多,很难治理。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派傅藻担任监察御史、光禄大夫,去凤阳整治。傅藻一一查清真假皇亲,写了20多首诗,回京面呈皇帝。不久,傅藻担任武昌知府、河南廉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秋季,正当傅藻官运如日中天时,他却以侍奉母亲为由,上表请求还乡尽孝。原来,当时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地位,开始杀戮开国重臣,傅藻选择了范蠡、谢安的隐居道路,及早抽身。返回义乌后,傅藻修建贞则堂,给母亲楼氏居住;又在夜珠园修建书院,把书院题名为“杜门”。后来,这个村子因此改名叫杜门村。

傅氏宗祠,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保存完好。匾额大都毁于“文革”,仅剩“尚书第”匾“乡进士”匾“德行可风”匾,这些都是清朝遗物 “杜门书院”匾等则是1992年重修杜门书院时仿制的。“杜门”,意为闭门不出,谢绝见客。据说傅藻在创立书院后,特意在书院门口贴上“杜门”两个字,就是表示自己“一心杜门谢客,专心于学”。

 

“省级名村”神坛村   神坛村地处赤岸半山区,北、西、南三面环山,村落地形似坛子,溪水环村而过,景致宜人。虽然村里只有百余人,却走出了义乌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参加过长征的先烈:冯雪峰和冯志祥。村里的文化礼堂便紧紧围绕两位历史人物而设,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弘扬。80年代初,赤岸镇在雪峰原籍神坛村设立《冯雪峰故居》。

村西南约500米处,有一凉亭,系抗战时期冯雪峰家人筹资建造,冯雪峰亲笔题名“必胜亭”。冯雪峰故居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民居建筑。故居前的石碑上,镌刻有胡耀邦题写的“回忆雪峰4个大字。故居后面是雪峰墓地,墓碑上有朱基题写的“冯雪峰之墓”5个大字,墓地由3块石头构成一个品字,象征雪峰高洁的人品。

三、咏诗想入池塘影

    唐宋时期,义乌已出现以陂塘(亦称荡、湖)为特色的小规模水利工程。嘉庆《义乌县志》对此有过明确说明:“山碛之乡,江势卓远,弗获分勺水以益亩浍。于是溪堰陂塘之利兴”“自溪而下,吐纳众流,潴藏潢污者,无若湖与塘。”1935年出版的《浙江省农村调查》亦云:义乌“地势狭长,东南高而西北低,河道均属细流,灌溉全赖堰荡”。意即义乌地处钱塘江水系的中上游,地势较高,雨水过境急速,又无自然大川巨湖的蓄贮,只能通过控筑陂塘来缓解暴雨的地面的流速和雨水的蓄积,因此“水之在乌境,有江、有溪、有湖、有塘……塘多于溪,大者亦如湖,苦竹、蜀墅其最著也”(嘉庆《义乌县志》)。绣湖和蜀墅塘是义乌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处陂塘工程。

“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池塘还是村民洗漱、生活的主要水源,在石板、磨盘、阶沿石等砌成的埠头边,妇女们浆洗着衣被,手中的棒槌敲击在石板上,发出“叭、嘭叭”的敲打声。池塘中或养莲藕、菱角苜蓿。黄昏日落时分,大人、小孩在水中游泳捞螺蛳,享受一天中最自由惬意的时光。池塘的风物人情,传说故事,亦如久经封藏的酒醪,丰厚馨香,令人回味无穷。

绣湖,亦名绣川湖  北宋大观三年(1109)由知县黎秉哲主持筑堤兴修。后经过多次疏浚和扩建。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经绍兴十三年(1143)、淳熙五年(1178)、开禧二年(1206)、景定五年(1264)、洪武十一年(1378)、弘治九年(1496)、康熙三十年(1691)等10余次的扩建,绣湖的灌溉能力得以加强,“今所灌几倍于昔”。而且由于营建和维护,绣湖还成了义乌著名的游览胜地。元黄晋《晓行湖上曰》“柳杨轻风吹不断,楼台残月梦初令;令人感慨加深省,今古悠悠无限情。”

骆家塘   “初唐三杰”之一的骆宾王,相传出生于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其七岁而作的名诗《咏鹅》就在这里作成。如今,这里建筑了以纪念骆宾王主题的历史文化公园公园一期于1995年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公园以传统造园手法为基础,仿唐建筑格调,共设劲节虚怀景区、咏鹅景区、风萧水寒景区、白云精舍景区、云林幽居景区和观海亭景区6个景区,游人在此观光凭吊,思接古人,怀想诗人骆宾王这一千古俊杰。

 

麒麟塘    宗泽出生的传说——生于白鹤殿 濯于麒麟塘

相传宗泽的先祖宗溥来到石坂塘(今苏溪镇新厅村附近),见其地势非凡,群山环绕,高低有致;山脉走势,恰如五条青龙翻腾而来。此处虎踞龙盘,山青水秀,真是风水宝地,遂迁居于此。宗氏家族在这里繁衍了七代子孙。  

宗家传至宗泽父亲宗舜卿一代,家庭生活更为贫穷,家徒四壁,寅吃卯粮,靠乞讨为生,避居在石坂塘附近的破庙当中。这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家中食物全无,刘氏身怀有孕。正在走投无路坐以待毙之时,一只千年白鹤从天而过,嘴叼布袋,“啪啪”一抖翅膀,一袋白面坠落破庙庭院当中,天赐之物救了宗舜卿一家之命。奇闻异事 ,一传十、十传百,传得神乎其神,于是人们称此庙为白鹤殿。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刘氏梦电闪雷鸣,光照其身,醒后肚痛阵阵得知刘氏做产,乡亲纷纷前来帮忙。然而,寄住庙宇,一无所有,哪有热水为新生儿洗身。说也奇怪宗泽呱呱坠地,一只金光闪闪的麒麟现身,庙内温暖如春。麒麟窜入庙前小小的石版塘中,只见塘水翻滚,热气腾腾。邻居阿婆抱起新生儿来到塘边,用块破布潐着塘水把婴儿洗得干干净净。这一洗,又现千古奇闻。石坂塘水以山泉为主,冬暖夏凉,清澈见底,自宗泽浴身后,就与普通塘水不一样了:在洗过澡的一边,则变成了红色;未洗过澡的一边,仍清澈见底。石坂塘因此更名为麒麟塘。

白鹤殿与麒麟塘前的溪流与隐隐青山、茂林修竹,成了宗泽童年时与附近村庄小伙伴们骑马、射箭游戏的战场,他总是担当统领,指挥着千军万马,奋勇杀敌。几年后,为避瘟疫灾难,宗家迁移至廿三里居住。宗泽父亲宗舜卿,与处州来的陈姓朋友结为异姓兄弟,在廿三里开店经商。宗家在亲朋好友的接济下,宗泽才有机会进学堂、拜师学艺,学文习武。凭着他的刻苦精神,炼成文武全才,成为国家栋梁。

蜀墅塘    崇祯版《义乌县志》的各乡地图标注,蜀墅塘位于双林乡(今义乌佛堂镇)蜀墅塘的缔造者是蜀塘村(今义乌佛堂后塘村)始祖王槐。王槐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回乡两年后,1186年夏秋之交,义乌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庄稼尽皆枯死。这时,王槐才发现,自己家乡所处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较高,原有的池塘规模过小,遇到洪水,只得任其泛滥;而一到干旱季节,却又面临无水灌溉的窘境。想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兴修水利蓄水,别无他途。王槐在永康籍好友(后人称“康候”)帮助下,选择了塘山,并利用塘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蜀墅塘的位置。王槐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水库建成后四周总长3600步(古时每步为五尺),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还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3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受益。其建筑特色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认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山地型水库的鼻祖。 

“蜀墅塘建好时周长3600步,可以汇集四山七十二涧之水,堤坝有70多丈(约合240米),总面积四顷五十三(相当于453亩),下游的灌区达到7000亩。”   

蜀墅塘风景优美,传说众多,比如王良炎整理的《秦朝蜀地飞来一山》、《凡人与神仙斗法》等等。宋朝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记》,这是历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的文章,1344年夏,家住附近的元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墅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此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闻讯前往考察访问,更是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蜀墅塘记》:义乌县南四十里,有塘曰蜀墅焉……至正四年夏,水瀑而堤坏,田遂不稔。丹溪朱君震享悯农之告病也,白于县尹周侯自强。为下其事,命双休巡检张某来视役。震享遂尽召有田之民,履其亩而使之输其力,荐货有差,复出役夫之功一千,以为从倡。众悦趋之,一听震享之经画。补其缺遗,增以崇,高筑其址,加辟而渐杀其上……”这些看起来古旧的风雅故事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迷人光彩,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更给后塘村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苦竹塘   据传,明朝成化年间,屿东人楼至权首先在此落脚,子孙繁衍,遂成村落。村前有一大塘,水面广180亩,遍生芦苇(俗称水竹或苦竹),名苦竹塘,因以名村。1970年12月,将早已淤塞成草滩的苦竹塘,改造成良田236亩。后陆续修建排灌水渠4000米,水利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旱涝保收。1967年改用机械榨糖,煤炭逐渐替代柴草。一般年份产糖都在300吨左右,是义乌主要产糖区之一。1992年粮蔗种植面积各200亩左右,农业产值130万元。

粮糖之乡养育了勤劳聪慧的人民,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1909~1969),是苦竹塘村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义乌市志》《义乌市水利志》《大湖头村志》《义乌稠城镇志》

2)嘉庆《义乌县志》

3《义乌家园文化》,黄美燕著

3)《义乌江-水的记忆》,朱庆平著

4)《古邑赤岸》

(5) 《诗意佛堂》

6)孟祖平《义乌市镇村落史料》

 

 

 

 

 

 

 

 

 

 

 

 

 

 

 

 

 

 

 

 

 

 

 

 

 

 

 

 

 

 

 

 

 

  

前言

    

 家园,是人心底最柔软的存在。

     形而下的家园,是指人类栖息的物质环境:市镇、村落、建筑、古树等。

     乌伤大地,是义乌人共同的家园。这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义乌人民千年的汗水和心血、千年的喜乐和忧伤。一代又一代的义乌人,在这里执着守望,繁衍生息。他们凭着勤劳和智慧,得天地之眷顾,蒙万物之灵气,改写山河,书写梦想,唱响了一首守望家园、激情感恩的生命之歌。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海桑田,几度秋凉,千百年的潮涌潮落,留下的,或许只是书本上的片言只语,小溪边的枯枝朽木,但触摸点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这里,是一处短短的小巷,那是千年古镇曾经的繁华和喧嚣。

这里,是江边的一条石阶,那是一首关于古渡口的传说。

这里,是一湾小池塘,那是时光深处的女人们浆衣淘米,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

……

而仅仅义乌域内市镇、乡隅设置的演变,就是一出唱不完的剧本,诉说着斗转星移、云诡波谲。

“笼天下于所内,挫万物于笔端”,盘点历史,回望家园,悟出的是义乌人民对乌伤大地的感恩与热爱,得到的是创造义乌美好明天的信心和力量。

 

 

 

 

集市声闻  小镇荟萃

  

 义乌,似乎注定要与商贸联系在一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义乌就有了商业的萌芽,而到了宋代,就出现了以集中贸易为主要活动的集市。万历《义乌县志》提到,南宋时全县有21处买扑酒坊,可以肯定,最迟到南宋时期,贸易集市已在义乌农村兴起。进入明清时期,义乌地区的商业市镇又有长足的发展,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农村有13市,另有与市相似的街2处,合15处。据近人魏颂塘《经济纪略义乌》记载,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义乌有423市,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乡,形成了以镇为核心的二级集市网络和贸易体系。近代义乌的农村的集市,就数量而言,较清朝没有明显的增加,根据《民国义乌县志初稿》记载,民国初年,除县市外,全县有27处集市。

而市镇形态不断发展,镇数量的增加和市街的出现,自然带动义乌市域行政区划的演变。

清嘉庆《义乌县志》《乡隅一节,附《旧志》王廷曾《历朝定制》一则:“邑内分四隅,隅有坊。城外分八乡,乡有都。唐乡三十,乡五百家。乡各有里,里百家。后经并省,宋乡二十六,各有都,都各有保。元承宋制。”据明万历《义乌县志》载,义乌在城四隅﹕东隅、南隅、西隅、北隅,共六坊,境内八乡。清雍正《义乌县志》载,在城六隅﹕东隅、南隅、西隅、北隅、五隅、六隅,境内八乡同万历朝。民国元年(1912),县城废隅、坊,设河东里、河西里民国8年,废乡设区,庄保如旧;民国23年(1934),全县划分65个乡、13个镇、4个区;民国35年(1946),设乡镇34个、保477个、甲5329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新政,1956年,义乌县置7个直属乡镇、4个区、32个区属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10月,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全县保留2个县属镇,重建城阳、佛堂、义东、苏溪、义亭、后宅6个区,新建45个人民公社。1983年,全县撤社建乡,原则上以原公社范围建乡,同时,稠城公社并入稠城镇,佛堂人民公社并入佛堂镇。至1985年,全县设5个区、47个乡、2个县属建制镇。1992年4月,义乌市的行政区划为﹕稠城镇辖19个行政村,19个居民区;佛堂镇辖13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城阳区辖后宅镇及10个乡;佛堂区辖赤岸镇及8个乡;义东区辖廿三里镇及4个乡;苏溪区辖3个镇及7个乡;义亭区辖3个镇及9个乡。2001年3月,进行行政区划大调整,全市设立8个镇5个街道。2003年9月,廿三里和城西2镇改为街道,全市设6个镇7个街道。2014年,增设福田街道,全市设6个镇8个街道。

随着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一批重要的集镇日渐繁华并崭露头角,在义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古镇掠影                                     

义乌首镇龙祈镇  义乌之首镇所设,不是稠城,也不是佛堂,而是龙祈。据《清史稿》载,义乌有镇四:“龙祈、苏溪、佛堂、廿三里。”(见《清史稿》卷六五《地理》十二)。嘉庆《义乌县志》载:“龙祈驿,县北五十五里,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佥龙祈站创置。”龙祈能成为义乌首镇,一是占据军事要地;二是交通便捷,在元代,这里设有龙祈驿。

参差十万人家佛堂镇  佛堂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据县志称,佛堂地名源于达摩投渡江的传说。相传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天竺高僧达摩云游至乌伤县,见百姓被洪水围困,便将随身携带的法器“铁鱼聲”投于江中,化作渡船,解救万民。当地百姓感恩,遂于江东岸建了座“渡督寺”,以示纪念,寺上刻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因取联首一字,称其“佛堂”。

佛堂镇地外东阳江流域和北江交汇的下游,循水路近通金华、兰溪、东阳等邻县,远可达杭州、衢州和江西、安徽等;1949年的《浙江省农村调查》也谈到,佛堂、东阳两县土产及商品大部借此水道运输”。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佛堂成为商贸往来的集散中心,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杨春畅《万善桥记》中记载:“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240多年前佛堂镇已负有盛名。

佛堂因水而埠,因埠而商,因商而盛。佛堂古镇街巷的规划布局,亦反映了这个集镇是因水运而发展起来的。有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生动的反映了佛堂古镇的布局:

“佛堂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

东街西街在两旁,一东一西不一样,

西街店铺生意旺,超过直街日夜忙。

沿街整齐美人靠,灯红酒绿通宵闹,

东街无店也称称街,巷弄横向直街连,

疏散街客通行便,沿街古宅墙靠墙。

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

四条横街朝江走,茶馆酒楼到处有。

新市基、老市基,设在直街南北头,

各有香樟当帐伞,下买卖生意旺。

漫步于佛堂古街,犹如走进浓重丰厚的历史,每一页都是古风雅韵,引人幽思。如今,佛堂古镇又焕生机,以其独特的风姿、别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品茗观光。

人文荟萃赤岸镇   赤岸秦时称“蒲墟”,晋永兴元年始称赤岸。据康熙《金华府志载:“武德四年,割乌伤一县立绸州。六年,分置乌孝、华川二县。”也就是说,唐武德六年(623)绸(稠)州分设乌孝、华川二县。旧志载:“华川县域在(义乌)县西南”,据考证,华川县域,就在赤岸。古代有不成文的惯例,凡属县城的,就建有城隍庙,而赤岸至今仍保留城隍庙遗址。同时,在赤岸,还存有官厅、铜门、育婴堂等古建筑遗址。而当地村民收藏有的一套“十殿图”,更是佐证。尽管华川县建县时间不长,但管中窥豹,足可证明赤岸在义乌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非同一般。赤岸古建筑繁华,据《义乌古建筑》载:“古代赤岸的繁荣,给现今的赤岸留下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可谓千百年来民居文化的荟萃之地。”除了古建筑,赤岸还有著名的朱丹溪墓、蟹钳形山古墓群、冯雪峰故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松瀑山摩崖石刻、端本学堂旧址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岸民风纯朴,人文荟萃,精英辈出,义乌千年科举唯一的状元王龙泽、仅有的榜眼朱质,都是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号称“浙江理学最后绝响”的朱一新,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均为赤岸人。担任过《元史》编修、授职国史院编修官的朱廉,号你“棉花之父”的冯泽芳,也是赤岸走出的俊杰。

如今的赤岸,随着义乌经济的腾飞又沐春风,特色工业小区的创办,吉利集团发动机项目的入驻,无不显示赤岸已成为义乌一座崛起的新兴城镇。

小商品市场发祥地廿三里镇   廿三里位于义乌东部,距东面的吴宁镇、西面的稠城镇和北面的苏溪镇均为23华里而得名。廿三里交通便利,水运发达,货物集散便利,客商云集,故北宋时即为商业中心,清时为义乌商业重镇之一。据明万历《义乌县志》和《麒麟塘宗氏家谱》等资料考证,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幼时曾随伯父宗舜臣、父亲宗舜卿迁居廿三里,过着亦农亦商的生活。

廿三里素来被称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祥地,有“拨浪鼓之乡”的美称。早在清乾隆年间,廿三里人就从事“敲糖换鸡毛”的营生,在北宋年间,廿三里就发展成为市场贸易的集散中心。过去的廿三里老街是义乌连通诸暨、杭州方向和丽水、永康方向的必经陆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是义乌现代商贸文化的起源地。

肩挑货担,手摇拨浪鼓的小商贩从廿三时里出发,一步步筑就闻名世界的小商品城,但在现代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这个古老的镇街却似乎发展步履缓慢。为使廿三里重焕生机,义乌政府筹划建设廿三里拨浪鼓特色文化小镇,以老街为中心,引进现代化休闲娱乐产业,带动旅游休产业的崛起。

义乌粮仓义亭镇  义亭隋朝时建村,唐初名“五亭”,后改称义亭。义亭地处义乌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适宜于种植业,素有“农业重镇”“义乌粮仓”“红糖之乡”之称。2000年以来,义亭注重土地规划,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建有10个农业产业基地,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粮食种植大户,成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糖料生产基地。自2005年起,义亭每年举办“红糖节”,给红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古渡越千年

城市商业的活跃是近代义乌商贸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近代交通兴起之前,水运一直是传统商品流运的重要形式,由此,渡口就应远而生。

据明崇祯《义乌县志》(1640)记载,当时义乌境内设渡口10处。清嘉庆《义乌县志》(1802)记载,当时境内有渡13处。据2008年度版《义乌交通志》载,1946年,义乌江干流设渡13处。1949年7月调查,全县有渡口25处,渡船28只。1956年,有渡口21处,其中义乌江干流15处。1961年明确6只船为交通渡,其余为农渡。1985年,因许多地方建桥弃渡,尚存渡口12处。1990年,义乌北江和南江有民间渡7处。2002年6月,佛堂永济渡、义亭马渚渡,前金渡退出历史舞台,义乌境内的渡口彻底消失。由此可见,渡口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增多而逐步多起来的,又是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而逐渐消失的。

 

佛堂丁家渡   佛堂镇,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发达。 在义乌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县志》卷一“图”中就有“佛堂埠”的记载。据佛堂镇塔山村《盘石丁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庚辰年(1760)前,佛堂镇西的义乌江上没有桥。丁氏排行“圻六百五十一公”丁尚庆,康熙庚午(1690)年生。他见“佛堂为四方贸易会集之镇 ,舶樯如猬”。称前来此地经商船只的桅杆,多如刺猬向丰的毛一样林立于江中。“每遇(佛堂)市期,(前来赶集的人)肩摩踵错”;为解除“来往行人,艰于流涉”,他“捐资造船,以济行人”,开辟了佛堂镇 第一个“丁家渡”埠头。数十年后,随着佛堂贸易市镇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济渡者,舟不能行”的拥挤状况;“公捐厚资,慨然为众人先造浮桥,为永久利焉”。

大湖头渡(石棋渡)   大湖头村渡口,在过去廿三里未通公路时,是县城至义乌区域必经之地,也是到东阳的交通要道。清代时,这里叫“石棋渡”。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载:“廿三里溪,县东,其西至县郭,北至苏溪,南至东阳,皆二十三里,故名。源出虾陂西,流至石棋渡入大溪。”“石棋渡:县东北二十里,通东阳路。”该渡口扼义东区至县城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这里修建了义乌到廿三里的东方红大桥。

下骆宅渡口   自清嘉庆以来的200多年间,下骆宅渡口一度非常繁荣。这里江面开阔,义乌江从西北方向折向西南,拐弯处水流平稳,形成一个深水区,据说最深处有七八米。最繁华时,江面上,帆船点点,来来往往,很是热闹。

松溪古渡(坑口渡)  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八岭坑,即松溪。国初,王谷兰由田心迁此”。王毓秀看到当时南江的阻隔,两岸来往很不方便,而这里又是交通要道,于是就是捐资买船,建了一个渡口。又“置地九亩四分六毫”,建了三间房子,作为船工居住的地方。松溪渡,因为王毓秀的义举而诞生,又因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保留了下来,直到1999年渡口消失,一直延续了300多年。

洋滩渡   洋滩渡处在义乌南部古双林乡、赤岸一带到县城稠城的陆路交通要道上,是松溪渡下游的一个很重要的渡口。它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查。明崇祯《义乌县志》已有“洋滩渡”记载。清初顾祖禹撰写《计史方舆纪要》记载:“画溪,县南十五里,自东阳县西流至此,为洋滩渡,又西合东江入金华县境。”清雍正《义乌县志》中,已经有“洋滩渡”“洋滩桥”记载,说明此地当时已建有桥梁。

下埠渡    嘉庆《义乌县志》载:“下埠渡,县南三里龙潭山下。旧有方益桥,后改为渡”“乾隆四十八年,邑人傅廷候、陈鹏祥、陈瑞租、傅光佩、傅逢清、刘邦瑞、龚友仕等置田一十一亩零,以为修葺船只之费,并於南岸轩屋三间,俾舟人处之。”

 

千里莺啼  水郭山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词中的古村落,意境深远,幽静美好。而作为义乌人家园的义乌古村落,亦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不但宜居宜舍,更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令人流连忘返。

 

一、义乌村落解读

(一)村落的形成   义乌人称村落为自然村,由农民聚居而自然形成。一般的自然村都是同姓同族聚居,杂姓聚居的村落,主要是一些传统集市和集镇,在商业贸易过程中因人口迁徙而形成。

义乌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1、因躲避战乱而导致人口大迁移。历史上南北人口大迁徙,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东晋永嘉之乱至南北朝时期,许多原来聚居于黄河流域的中土人士逐渐迁来南方;二是南宋迁都临安,许多中原人士随都城南迁,后卜居于义乌。     

2、为逃避朝廷降祸而隐居义乌。

3、因出任义乌地方官,遂定居于义乌。

4、族中生齿日繁,子孙支分多脉,择地而居,繁衍生息、发族成村落,等等。

(二)村落的命名   义乌对自然村的命名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别﹕

1、以地理位置命名,如东山背、桥东、桥头、岭背、田沿等。

2、由方位和自然地理实体结合命名,如东溪、西山下、南岭、北岭塘、中金、前大路、后宅、上清溪、下清溪等。

3、以宗族姓氏命名,如陈家、鲍宅、叶村、何店、洪界等。

4、以山川湖塘命名,如湖山、分水塘、苏溪、里西坞、徐界岭、画坞坑等。

5、以殿、堂、楼、寺等命名,如关胡村殿、白庙殿后、协和殿口、罗汉堂、雅文楼、勾嵊寺、龙华寺前等。

6、以传统手工业和特产命名,如面店、瓦灶、何麻车、麻车、缸窑等。

7、以数字命名,如二头门、三里店、四里滩、五柳、六石、八角井、廿三里等。

8、两地合并后各取一字命名,如王金、石楼、赵朱、胡陈等。

9、以街、桥命名,如江南街、杨街、义门街、寺前街、木桥、平桥、杜桥、东江桥、楼家桥头、桥儿头等;

10、以动物、植物命名,如大麦园、油麻山、西瓜坪、松树下、梅林、荷叶塘、荷叶口、马溪、燕山、羊八山、牛清塘、苦竹塘等。

11、以传学故事命名,如佛堂、义驾山、羊印、银坑、候儿村、和尚田、田心等。

12、以村旁的形似山体命名,如象山、石鼓后、盆山、双狮岩等。

 (三)村落的选址   

1、义乌古村落的择址,讲究天入合一,结合自然状况,依势而为。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江河水流的流向、交通状况等,都是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村落布局的重要因素。若是平原地区,多依江河两岸、水塘旁边或交通便捷处,傍水而居;若是山区,则多在山间谷地及冲积小平原内侧,依山而建。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都会选择依山傍水、植被丰富、土地肥沃、避寒向阳、空气流畅、出入方便的地方安居,这是人们出于最原始的考虑,即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2村前有玉带水环绕,村后有山或树林环抱。前方远处有景可借,势若屏障。用义鸟话讲即是“前有照屏,后有靠山”。从村后水口外看村落,只见树林,不见房屋,这就是风水宝地了。

(四)村落的规划布局    有了理想的宜居环境后,义乌人就以姓氏为聚居群体,开始繁衍生息,而村落规划布局亦十分讲究。

1、规划理念重视天、地、人三者的和谐,最主要是受儒家礼制和宗法制度的约束。村落的建设规划散见于谱牒的序言、阳宅图、堂记和义举等内容中。

    2、打造具有识别意义的村落水口景观。来水流经村庄,给村庄注入生之力量,也带来财富,所以需将水口锁住。大水口是离村庄较远的去水方向的水口,一般在干支流交汇处,或是溪水汇入池塘、水库的地方,是村庄内生产灌溉、生活的主要水源;近水口是靠近村庄,位于村后的水源出水口。为锁住水口,一是多为种树(水口树),二是造座桥,即为锁,三是桥头建座土地庙(也称本保),请土地爷看好风水,如此,遂形成义乌古村落典型的水口景观。

3、建筑讲究家族的结构和规制。一般的聚落,房屋以座为单位,呈星点式分布。而名门望族聚落,讲究中轴对称,建筑平面布局多以前厅后堂,左右厢院或重厢,构成封闭式的横向、纵向组群。                                                                                                                                                                                                                                                                                                                                                                              

4、村落各建筑元素完整和谐义乌古村落建筑,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类型,除由不同规模的民居组成的建筑群落外,一般还有宗祠(包括大小宗祠)、厅堂、桥亭、水井、池塘、溪流、寺庙、街衢、巷弄、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有的还有书院或书塾、市基、商铺、戏台、牌坊及各种生产作坊。义乌绝大多数村落是聚族而居的,因此宗祠也就成为古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也是氏族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在村落布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古村落回眸

千百年来,义乌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改造与妆点家园,打造栖息的乐园。义乌古村落,“古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不但有很强的宜居功能,还有深厚的美学功能。

 

“上千烟灶” 倍磊街    倍磊村因村内有6块奇石,故名倍磊”。明清时期,倍磊被称为县内“上千烟灶”的大村。倍磊地处义乌江边。倍磊埠是明清时期义乌、东阳、永康等地经水路通往金华府城,直至苏杭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是沿江官道金华大路、东阳大路、永康大路的汇集点。凭借着便利的水上交通,加之其他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倍磊很快成为商业集镇,始称“倍磊街”。倍磊街也是义乌从明代至今,以街名并街市依旧并存的唯一一个村落。

历史资料显示,倍磊街市口很有名气。自明朝万历,清朝康熙、雍正、嘉庆乃至民国年间,义乌官方撰修的义乌县志在“市”“街”的条目中,倍磊市和街的记载都赫然在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成书的《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倍磊市,去县四十里,在二十七都”“倍磊街,在二十七都”。清雍正五年(1727)成书的《雍正·义乌县志》则纪曰:“倍磊市,旧名培镂,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志作四十里”“倍磊街,在二十七都”。

穿行于倍磊古村落,最吸引人目光的是70余幢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据称,该村现有义乌市级以上文保单位8处,义乌市级文保点6处,在“三普”登录的历史建筑共有48处,全村传统风貌的建筑占70%以上,较好地体现了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原真性。

 

“以陶为名缸窑村  浙江金华义乌缸窑村一带蕴藏丰富的陶土资源,于宋朝末期就开始建窑,开挖陶土,制坯烧窑(俗称做缸),因此这个地方就叫做缸窑。在三四十年代一共先后建有六座古龙窑,在七八十年代的本村陶器可以说发展到鼎盛时期,产品销往金华、兰溪、严州等周边县市,特别是生产的龙缸专供义乌县供销公司,装上咸鸭蛋“皮蛋”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声名远播,誉满两浙。现存有龙窑两座,其中一座2010年6月被列为义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心有古建筑群:十八间、十六间、十四间、七间、古井等。特别是古民居其中一幢名叫“十八间”的古建筑,雕刻精致,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屋内常挂着美丽古老的宫灯,如竹丝灯、玻璃丝灯、羊皮灯、珍珠灯、红纱灯等等。2011年8月古民居(十八间)被列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吃酒听戏是缸窑村人的一种生活情趣缸窑是远近闻名的戏曲之乡,锣鼓班”“农乐剧团”“文宣队”“缸窑婺剧团”“义亭区婺剧团,这些曲艺团体,都从未离开过这里。

岁月的沉淀,为缸窑村留下古朴沉着]的底蕴。现在的缸窑入涅槃重生,目前已设立了古时陶艺产品陈列室;打造别具特色的经典建筑和缸瓦之屋,开展制陶体验活动、重现当年火热制陶场景;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悠久美丽的古陶文化村落正跃然眼前,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梅陇里陇头朱村    有山脊之意,陇头朱村位于龙脊山背开始下榻之地,固有陇头一称,加上祖上姓朱,因此得名陇头朱。祖先珍华公性好梅而绕居植之,故雅称梅陇里。自宋朝绍熙元年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条古街老巷将建筑串联,传统古建筑占整村面积的45%,保存有官厅”“小祠堂”“白虎门”“大厅里等明清古建筑和朱之锡故居遗址”“龙眼古井”“赤山寺”“三观堂等历史遗产。因系明朝国姓,陇头朱村在明时达到鼎盛,能人辈出,村中多处明朝古建筑被准允使用皇室规格,这一特色在民间村落中少有先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陇头朱村的梅陇朱祠,2011年被列为市文保单位,当地群众说这里是帝师的故居。专家学者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此祠源自明朝治水大王朱之锡。村内白虎门厅在2006年时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前后二进三开间二天井左 右厢房组成,一楼正厅宽敞气派, 四排大木柱依次排列, 木柱下面垫有雕花的石础。正厅彻上明造, 梁架用冬瓜梁, 结体粗壮, 木雕简洁美观, 纹饰以花卉为主, 明代风格特征明显。虽然经过数百年, 但那种恢宏雄伟的气势依然存在。

 

杜门”书院杜门村    义乌东塘杜门村,传说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门书院而得名。据清时修的《傅氏宗谱》记载义乌傅姓先祖原住清河,即《水浒》中武松打虎之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义乌县令向朝廷推荐了傅藻等四位才子。洪武五年(1372年),傅藻向明太祖提交治国之策,深受明太祖称赞。洪武七年(1374年),傅藻担任翰林院编修,参加《元史》的编写工作。当时,凤阳皇亲国戚极多,很难治理。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派傅藻担任监察御史、光禄大夫,去凤阳整治。傅藻一一查清真假皇亲,写了20多首诗,回京面呈皇帝。不久,傅藻担任武昌知府、河南廉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秋季,正当傅藻官运如日中天时,他却以侍奉母亲为由,上表请求还乡尽孝。原来,当时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地位,开始杀戮开国重臣,傅藻选择了范蠡、谢安的隐居道路,及早抽身。返回义乌后,傅藻修建贞则堂,给母亲楼氏居住;又在夜珠园修建书院,把书院题名为“杜门”。后来,这个村子因此改名叫杜门村。

傅氏宗祠,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保存完好。匾额大都毁于“文革”,仅剩“尚书第”匾“乡进士”匾“德行可风”匾,这些都是清朝遗物 “杜门书院”匾等则是1992年重修杜门书院时仿制的。“杜门”,意为闭门不出,谢绝见客。据说傅藻在创立书院后,特意在书院门口贴上“杜门”两个字,就是表示自己“一心杜门谢客,专心于学”。

 

“省级名村”神坛村   神坛村地处赤岸半山区,北、西、南三面环山,村落地形似坛子,溪水环村而过,景致宜人。虽然村里只有百余人,却走出了义乌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参加过长征的先烈:冯雪峰和冯志祥。村里的文化礼堂便紧紧围绕两位历史人物而设,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弘扬。80年代初,赤岸镇在雪峰原籍神坛村设立《冯雪峰故居》。

村西南约500米处,有一凉亭,系抗战时期冯雪峰家人筹资建造,冯雪峰亲笔题名“必胜亭”。冯雪峰故居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民居建筑。故居前的石碑上,镌刻有胡耀邦题写的“回忆雪峰4个大字。故居后面是雪峰墓地,墓碑上有朱基题写的“冯雪峰之墓”5个大字,墓地由3块石头构成一个品字,象征雪峰高洁的人品。

三、咏诗想入池塘影

    唐宋时期,义乌已出现以陂塘(亦称荡、湖)为特色的小规模水利工程。嘉庆《义乌县志》对此有过明确说明:“山碛之乡,江势卓远,弗获分勺水以益亩浍。于是溪堰陂塘之利兴”“自溪而下,吐纳众流,潴藏潢污者,无若湖与塘。”1935年出版的《浙江省农村调查》亦云:义乌“地势狭长,东南高而西北低,河道均属细流,灌溉全赖堰荡”。意即义乌地处钱塘江水系的中上游,地势较高,雨水过境急速,又无自然大川巨湖的蓄贮,只能通过控筑陂塘来缓解暴雨的地面的流速和雨水的蓄积,因此“水之在乌境,有江、有溪、有湖、有塘……塘多于溪,大者亦如湖,苦竹、蜀墅其最著也”(嘉庆《义乌县志》)。绣湖和蜀墅塘是义乌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处陂塘工程。

“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池塘还是村民洗漱、生活的主要水源,在石板、磨盘、阶沿石等砌成的埠头边,妇女们浆洗着衣被,手中的棒槌敲击在石板上,发出“叭、嘭叭”的敲打声。池塘中或养莲藕、菱角苜蓿。黄昏日落时分,大人、小孩在水中游泳捞螺蛳,享受一天中最自由惬意的时光。池塘的风物人情,传说故事,亦如久经封藏的酒醪,丰厚馨香,令人回味无穷。

绣湖,亦名绣川湖  北宋大观三年(1109)由知县黎秉哲主持筑堤兴修。后经过多次疏浚和扩建。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经绍兴十三年(1143)、淳熙五年(1178)、开禧二年(1206)、景定五年(1264)、洪武十一年(1378)、弘治九年(1496)、康熙三十年(1691)等10余次的扩建,绣湖的灌溉能力得以加强,“今所灌几倍于昔”。而且由于营建和维护,绣湖还成了义乌著名的游览胜地。元黄晋《晓行湖上曰》“柳杨轻风吹不断,楼台残月梦初令;令人感慨加深省,今古悠悠无限情。”

骆家塘   “初唐三杰”之一的骆宾王,相传出生于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其七岁而作的名诗《咏鹅》就在这里作成。如今,这里建筑了以纪念骆宾王主题的历史文化公园公园一期于1995年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公园以传统造园手法为基础,仿唐建筑格调,共设劲节虚怀景区、咏鹅景区、风萧水寒景区、白云精舍景区、云林幽居景区和观海亭景区6个景区,游人在此观光凭吊,思接古人,怀想诗人骆宾王这一千古俊杰。

 

麒麟塘    宗泽出生的传说——生于白鹤殿 濯于麒麟塘

相传宗泽的先祖宗溥来到石坂塘(今苏溪镇新厅村附近),见其地势非凡,群山环绕,高低有致;山脉走势,恰如五条青龙翻腾而来。此处虎踞龙盘,山青水秀,真是风水宝地,遂迁居于此。宗氏家族在这里繁衍了七代子孙。  

宗家传至宗泽父亲宗舜卿一代,家庭生活更为贫穷,家徒四壁,寅吃卯粮,靠乞讨为生,避居在石坂塘附近的破庙当中。这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家中食物全无,刘氏身怀有孕。正在走投无路坐以待毙之时,一只千年白鹤从天而过,嘴叼布袋,“啪啪”一抖翅膀,一袋白面坠落破庙庭院当中,天赐之物救了宗舜卿一家之命。奇闻异事 ,一传十、十传百,传得神乎其神,于是人们称此庙为白鹤殿。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刘氏梦电闪雷鸣,光照其身,醒后肚痛阵阵得知刘氏做产,乡亲纷纷前来帮忙。然而,寄住庙宇,一无所有,哪有热水为新生儿洗身。说也奇怪宗泽呱呱坠地,一只金光闪闪的麒麟现身,庙内温暖如春。麒麟窜入庙前小小的石版塘中,只见塘水翻滚,热气腾腾。邻居阿婆抱起新生儿来到塘边,用块破布潐着塘水把婴儿洗得干干净净。这一洗,又现千古奇闻。石坂塘水以山泉为主,冬暖夏凉,清澈见底,自宗泽浴身后,就与普通塘水不一样了:在洗过澡的一边,则变成了红色;未洗过澡的一边,仍清澈见底。石坂塘因此更名为麒麟塘。

白鹤殿与麒麟塘前的溪流与隐隐青山、茂林修竹,成了宗泽童年时与附近村庄小伙伴们骑马、射箭游戏的战场,他总是担当统领,指挥着千军万马,奋勇杀敌。几年后,为避瘟疫灾难,宗家迁移至廿三里居住。宗泽父亲宗舜卿,与处州来的陈姓朋友结为异姓兄弟,在廿三里开店经商。宗家在亲朋好友的接济下,宗泽才有机会进学堂、拜师学艺,学文习武。凭着他的刻苦精神,炼成文武全才,成为国家栋梁。

蜀墅塘    崇祯版《义乌县志》的各乡地图标注,蜀墅塘位于双林乡(今义乌佛堂镇)蜀墅塘的缔造者是蜀塘村(今义乌佛堂后塘村)始祖王槐。王槐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回乡两年后,1186年夏秋之交,义乌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庄稼尽皆枯死。这时,王槐才发现,自己家乡所处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较高,原有的池塘规模过小,遇到洪水,只得任其泛滥;而一到干旱季节,却又面临无水灌溉的窘境。想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兴修水利蓄水,别无他途。王槐在永康籍好友(后人称“康候”)帮助下,选择了塘山,并利用塘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蜀墅塘的位置。王槐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水库建成后四周总长3600步(古时每步为五尺),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还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3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受益。其建筑特色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认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山地型水库的鼻祖。 

“蜀墅塘建好时周长3600步,可以汇集四山七十二涧之水,堤坝有70多丈(约合240米),总面积四顷五十三(相当于453亩),下游的灌区达到7000亩。”   

蜀墅塘风景优美,传说众多,比如王良炎整理的《秦朝蜀地飞来一山》、《凡人与神仙斗法》等等。宋朝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记》,这是历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的文章,1344年夏,家住附近的元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墅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此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闻讯前往考察访问,更是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蜀墅塘记》:义乌县南四十里,有塘曰蜀墅焉……至正四年夏,水瀑而堤坏,田遂不稔。丹溪朱君震享悯农之告病也,白于县尹周侯自强。为下其事,命双休巡检张某来视役。震享遂尽召有田之民,履其亩而使之输其力,荐货有差,复出役夫之功一千,以为从倡。众悦趋之,一听震享之经画。补其缺遗,增以崇,高筑其址,加辟而渐杀其上……”这些看起来古旧的风雅故事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迷人光彩,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更给后塘村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苦竹塘   据传,明朝成化年间,屿东人楼至权首先在此落脚,子孙繁衍,遂成村落。村前有一大塘,水面广180亩,遍生芦苇(俗称水竹或苦竹),名苦竹塘,因以名村。1970年12月,将早已淤塞成草滩的苦竹塘,改造成良田236亩。后陆续修建排灌水渠4000米,水利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旱涝保收。1967年改用机械榨糖,煤炭逐渐替代柴草。一般年份产糖都在300吨左右,是义乌主要产糖区之一。1992年粮蔗种植面积各200亩左右,农业产值130万元。

粮糖之乡养育了勤劳聪慧的人民,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1909~1969),是苦竹塘村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义乌市志》《义乌市水利志》《大湖头村志》《义乌稠城镇志》

2)嘉庆《义乌县志》

3《义乌家园文化》,黄美燕著

3)《义乌江-水的记忆》,朱庆平著

4)《古邑赤岸》

(5) 《诗意佛堂》

6)孟祖平《义乌市镇村落史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古镇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